面對核戰爭威脅,毛澤東說:怕什麼,大不了我們去“131”

湖北 88℃ 0
摘要:1969年中蘇聯珍寶島之戰後,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雙方都在邊境佈置了重兵,戰爭的陰雲籠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頂。1969年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在華府緊急約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通報蘇聯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徵求美方意見。美國政府多方權衡後,决定“把這個消息捅給中共”。

1969年中蘇聯珍寶島之戰後,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雙方都在邊境佈置了重兵,戰爭的陰雲籠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頂。

1969年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在華府緊急約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通報蘇聯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徵求美方意見。美國政府多方權衡後,决定“把這個消息捅給中共”。8月28日,《盛頓明星報》刊登了一則《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息。隨後,毛澤東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成立了全國人民防空領導機构,全國也出現了修建人防工程的高潮,全國軍民齊上陣防空洞和地下工事,防止上蘇聯核入侵。

6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急需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然而當時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卻是非常嚴峻。

1962年10月,印度在中印邊界向我國發動進攻。毛澤東果斷决定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反擊下,取得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的徹底勝利。隨後我軍主動停火後撤,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戰畧上的主動權。

此時的新疆地區,也面臨著蘇聯不斷挑起的事端。1962年,新疆出現了一些居民越境前往蘇聯的情况,加上後來的珍寶島之戰,中蘇關係更加風雨飄搖。毛澤東開始思索調整戰略部署,加强戰畧後方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做好戰爭準備,中央於1969年8月28日下達緊急戰備令,要求在內陸加緊修建防核工程,能讓戰爭發生時,黨和國家最高指揮機關有一個疏散、轉移的退路,在遠離北京的安全地區繼續指揮反侵略戰爭。來自湖北咸寧的總參謀長黃永勝將這個防核工程的選址定在了自己的家鄉——咸寧高橋鎮的大山裏。由於選址那天是1970年1月31日,所以這個工程就有了一個代號:“131工程”。

防核工程的選址定在湖北,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對武漢這座城市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選址之前就多次提醒汪東興,建議中央軍委作戰指揮部的選址最好能定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周邊地區。而負責具體選址的黃永勝,正是湖北省咸寧縣高橋鄉。所以他在總參作戰部報給軍委辦事組的三個備選方案中,看中了咸寧縣高橋鄉澄水洞這個他小時候時常在那裡放牛打柴的地方。

咸寧群山環抱,林木蔥蘢,地形地貌十分隱蔽,,即使飛機低空偵察也很難發現,非常符合軍事工程的隱秘要求。

“131”工程計畫投資人民幣3億元,由革命军工程兵部隊負責修建。整個施工期間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就連當地的老百姓對此也一點不知情,只是在那段時間看到無數軍車在這裡進進出出,至於這些軍車是在這裡幹什麼,也是一無所知。而修建“131”工程挖出來的石頭、土塊運到了哪裡,至今仍未解密,所以無人知曉。

按照當初的設計,“131”工程分甲、乙、丙三個區域,由地面上占地56畝的四合院和地下長達456米的坑道構成。如果不進入地下,只能看到一座小小的院子和三座毫不起眼的灰色平房。

三座灰色平房中,東邊一棟呈“八”字形,代號“1棟”,是為毛主席建造的生活區。平房有寬敞的窗戶、別致的吊燈,還有完全按毛主席在北京的住處樣式設計的書房及會客廳。在書房外面,還有一條封閉式的外廊直接通往地下指揮中心。“1棟”共有25個房間,分為臥室、客廳、書房、會儀室、廚房、餐廳以及浴室,這些房間都是連通的,都能通往“131工程”的地下入口。緊急情况下,無論在哪個房間,都能保證在在半分鐘內轉移到地下。

“1棟”的毛澤東的臥室裏,還有一部直通作戰指揮部的高速電梯,以備在核戰突然爆發時,毛澤東就可以在這個作戰指揮部指揮作戰。

從一號樓往左走20米,即來到了“131”地下工程的入口。入口巷道有60米長,汽車可以直接駛入。入口處有一扇重達九噸、厚40釐米的鉛門,由一個直徑4米的園形鐵盤控制,只要一按電鈕,轉盤便緩緩旋轉,鉛門也隨之打開。

辦公區通往生活區和休息區的走廊,都由明亮光滑水磨石鋪成,明亮光滑,在一盞盞五顏六色的壁燈掩映下,頗為壯觀。整個地下乾燥凉爽,通風效能很好。

生活區的中央,是“65號”起居室。它由會客室、書房、臥室、衛生間等組成,是為毛澤東及江青建造的,所以結構佈局也是仿照中南海毛澤東主席的住處設計的。“65號”的房門有20釐米厚,窗戶均為雙層密封,除了隔音外,還能防止毒氣進入。“65號”的右邊,是林彪和葉群的起居間,其結構與毛主席的房間大同小异,只是裡面按葉群的要求,特地擺放了一個特大浴盆。

“131工程”有一個巨大的地下會議室,設計時它就是為中央軍委研究戰略戰術的場所。會議室內顯示器、報警器、防潮降濕、溫度濕度、暖氣、進排空氣裝置一應懼全,還有一條通往作戰指揮室的緊急通道。會議室窗戶下的暖氣箱,也是一個隱蔽的應急通道,發生緊急情况時,打開它就可進入緊急通道。會議室大門是用東北松經過乾燥處理精製而成,其裡面裝有隔音材料,其外層門邊緣用隔音减震資料包制。地板也是用東北松經過特殊處理的,雖然過去40多年,但沒有一點變形。房間的門鎖、把手、窗扇的合頁和插銷都是黃銅製成,只要輕輕擦拭,仍光亮如新。

整個“131工程”分上中下三層,共有8個出入口,以及三套通風設備,能够保證地下城的通風和進出。“131工程”的最底子層,是儲存後勤保障物資的一個大倉庫,能保證戰時為數千人提供半年以上的後勤補給。“131”工程所用的設備,也是當時國內最好的通風、採暖、電氣設備,進風排風系統設計了懸搖式活門,並裝有片式消聲器,配備有大型發電機組;主洞還可防核子弹、毒氣以及雷射炸彈的衝擊波。

“131工程”最大的亮點,是歷經20餘年風雨,洞內仍然十分乾燥,更沒有一絲黴味。據說即使裡面生活了數千人,在外面也看不到裡面煮飯做菜的炊烟。建築學家說這個工程如同一艘飛船橫臥山中,上下左右均透空,其工藝、設計之奇妙,體現了中國人最頂尖的智慧。

由於“131”工程三面環山,樹木參天,枝繁葉茂,僅有南面一條公路通向山外,所以這裡即使建設了如此多的建築和設施,在空中也絲毫看不出痕迹。

由於毛澤東擔心的核戰爭並沒有打起來,所以事實上毛主席從未在“131”工程居住過,這固然對國家來說是件好事,但對“131工程”來說,可以說是個小小的遺憾。

“131”絕密工程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後,1981年7月4日,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下發了《關於將“131”工程移交鹹寧地區管理函》,咸寧地區開始著手接管“131”工程。為减少當年高度保密的軍事色彩,最初以所在地地名命名為“咸寧地區澄水洞招待所”,後更名為“澄水洞飯店”。每年慕名前來參觀旅遊的人絡繹不絕,是咸寧地區有名的旅遊景點,仍在為湖北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參觀過它的人們,無不為主席當年的高瞻遠矚而欽佩,更為當年我國的國防軍事工業的成就感到深深的自豪。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