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火灾從1874年開始燒了129年,每年損失1.7億,撲滅後驚豔世人

新疆 56℃ 0
摘要:新疆有過持續129年的大火?真是孤陋寡聞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新疆確實出現過一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大火,而且隨著火勢的蔓延,許多地方都遭到了侵蝕,每年都要燒掉1.7億元。按照《新疆地方志》的記載,從1874年開始,硫磺溝的地面裂縫中經常噴發火焰。面對已經燃燒了129年的新疆大火,新中國决定採取措施,成立項目組將這場大火撲滅。事後科技人員進行測算,大火每年要燃燒180萬噸煤炭,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1.7億每年。

新疆有過持續129年的大火?真是孤陋寡聞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新疆確實出現過一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大火,而且隨著火勢的蔓延,許多地方都遭到了侵蝕,每年都要燒掉1.7億元。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場大火的發生?最後又是如何熄滅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新疆在古代被稱為西域,從漢朝起就被納入版圖並且設定了地方政府機構。

都說地大物博,這一點確實不錯。

從古代典籍對新疆的記載來看,這裡的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生物資源都極其豐富。

此外還有許多礦產資源,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儲備量也很大。其中石油、瓦斯以及煤的儲備量更是驚人。

其實許多礦產在古代就已經被發現,比如煤礦,《後漢書》就記載,當地有“石炭兩傾,可燃”。

眾所周知,古代對於煤炭就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可用於冶鐵以及家用取暖等各個方面。

因為煤炭有著開採方便、安全性高、燃燒持久等特點,囙此古人很早就開始開採煤炭。

不過因為古代的開採科技相對落後,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火災。比如《清史稿》中就記載,乾隆時期就有過“煤氣化火傷人,暫行封禁”的規定。

不過每年冬天全國各地都需要大量的煤炭,一味地暫停開採也不是辦法,所以皇帝只能解除禁令。

到了光緒初年,在新疆昌吉硫磺溝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煤礦。

消息一出,全國各地的煤商都來到了這裡肆意挖掘。

如果是一些大的煤商還好,他們有預防火灾的措施,出現火灾也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撲救。

但是一些小煤商就沒有這樣的資源和條件,一旦引起火灾他們能撲滅就撲滅,撲不滅就捲舖蓋逃走。

這不,在1874年的時候,一個小煤商的煤窑發生火災。因為撲得不够徹底,最終越燒越旺,將周圍的煤炭全部點著。

按照《新疆地方志》的記載,從1874年開始,硫磺溝的地面裂縫中經常噴發火焰。

幾年之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地縫之中不僅常年噴發明火,連附近的岩石山都被燒紅,有點火焰山的味道。

其實挖煤時出現火灾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只不過人們非常不理解,本來好好的,也沒人故意縱火,為什麼煤礦就會著火呢?

現代科學家的研究後發現,是因為煤炭含有硫,而且常年深埋地下,與空氣隔絕,一旦接觸空氣中的氧氣,只要具備了環境乾燥以及40度以上氣溫這2個條件,那麼就很容易點燃煤炭而發生火災。

雖然硫磺溝位於北疆,但該地區本身就乾旱少雨,囙此夏天的溫度達到40度並非難事。

按照歷史的記載,硫磺溝最高氣溫能達到42度以上,加上乾燥的環境,這足以讓煤炭點燃。

既然火灾已經發生,那麼清朝統治者自然不能不管。皇帝下旨,命令地方官員全力滅火。

然而由於該地區地形複雜,氣候乾燥,加上火灾發生在地下,在技術落後的清朝,實在是沒有能力進行滅火。

就這樣,這場大火就這樣一直燒著,直到清朝滅亡都沒能撲滅。

按照後來的計算,大火不僅每年至少消耗170餘萬噸的煤礦,而且釋放了超過10萬噸的有害氣體以及大量粉塵,迫使周邊的居民被迫遠遷。

時光荏苒,時間一晃就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面對已經燃燒了129年的新疆大火,新中國决定採取措施,成立項目組將這場大火撲滅。

經過項目組反復商定,最終決定使用剝離平整、打鑽、注水等5個步驟進行滅火。

說直白一點,就要先把凹凸不平的地面打平,讓水車順利通過,然後才能打孔並把水和泥漿注入,這樣才能徹底將大火撲滅。

儘管當時國家百廢待興,但大家萬眾一心,在堅持1年並使用了300萬噸水的情况下,最終將這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大火撲滅。

事後科技人員進行測算,大火每年要燃燒180萬噸煤炭,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1.7億每年。

這還不算被燒毀的220萬平方米的植被,以及周圍居民的損失。

如今的硫磺溝已經煥然一新,因為一個多世紀的燃燒所沉澱的硫磺,使得這裡的山石變得五彩斑斕。

尤其是夕陽西下的時候,紅色的霞光照耀在這些山石之上,格外好看,讓人有種置身於外星球的感覺,非常驚豔。

除了美景之外,地下還有很多完整的煤礦,囙此國家重新進行開發並因地制宜研製出了專門的“地下煤火治理方案”。

這個方案不僅可以快速撲滅煤火,而且可以將火灾時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場大火可能並非故意人為,但也是人們因為胡亂挖掘所導致的。而這也是再次告誡世人,要合理且科學地使用自然資源,尤其是要提倡可持續發展,不然大自然會發出警告,甚至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參考資料:《清史稿》、《新疆地方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