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形容地勢險要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這樣的地勢能成為軍事要塞,當真是無往不利。而在歷史上,除了天然的天塹地壑,還有一些純粹是人力修建的防禦建築,也著實令人驚歎。
河南省郟縣朱窪村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在朱窪村以往的戰績中,清朝末年的太平軍和撚軍都望而卻步,侵略中國的日本軍在對他攻打了三天之後也只能弃之繞道。什麼樣的小村莊能有這麼强的防禦力呢?是誰設計並建造了它呢?
▲河南省郟縣朱窪村入口
01
親眼見過朱窪村的人都知道,這裡與其說是一個小山村,不如說是一座堅固的堡壘。從外形上看,修建村莊的大部分資料是紅色條石,在整個村莊週邊還有一圈高大的防護牆,如同一個防禦重地。有人傳說這是因為村子下埋藏著巨額財富,所以建造者不惜重金將村莊如此修建。可能就是由於這個傳聞,不斷有土匪在村莊建成之後前來光顧,但是他們連村外的防護牆都進不去。別說是這樣小股的土匪,當年就是兵強馬壯的日本軍隊,也只能攻打未遂繞道而行。
朱窪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吳三桂為明朝的滅亡各自出力,一個佔領北京城,一個引清兵入關,天下大亂,明皇室後裔不得不四處逃散。晋王朱求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孫,他在一路逃亡之後來到了河南省郟縣的郊區,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蕪。於是朱求桂和他所攜帶的隨從,便定居在這裡修建起村莊,這就是後來的朱窪村。
▲朱窪村內部
清道光年間,朱窪村已經發展擴大,成了一個頗為熱鬧的小村落。明晋王朱求桂的後人朱紫峰官場得意,官至三品鹽運使。歷朝歷代中,朝廷對鹽的管控都相當嚴格,鹽運使這一職位也是極為重要,通常背景深厚而且深得皇帝信任。朱紫峰能擔任此職,也說明了他頗具才幹。
《儒林外史》中有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當時朝廷腐朽,貪官污吏不計其數,官員斂財已是常事。朱紫峰在朝為官,自然斂下了不少的財富。而他的哥哥朱紫貴和朱紫雲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鹽商。這三兄弟的財富快速增長,掙下了偌大的家產。
▲清朝鹽商畫像
02
而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卻很多人連肚子都吃不飽,很多農民只能選擇上山當土匪。朱紫峰兄弟三人將積累的錢財都存放於朱窪村祖宅,但又擔心會被土匪所劫,於是不惜重金請來高手匠人設計並建了這個易守難攻的堡壘。
朱窪村一共有三道防線,前文提到的高大堅固的圍牆便是第一道防線。民間傳說有330萬兩白銀用於修建這道圍牆,可想其用工精細。第二道防線是村裡設計獨特的道路。從入口處,設計師便在村外的官道處分了道不起眼的岔路。路過的人倘若不注意,便會錯過入村的道路。而村裡的道路與外面都有120度的夾角,如果敵人在大門處,一時間根本看不清楚村莊的道路分佈,這便給了村內人準備反擊的時間。再加上村莊內很多小胡同都被設計為丁字形,易進難出。不管有多少人都會被分割成小部分散開,這便是巷戰的好時機。
▲朱窪村航拍
第三道防線是炮臺。朱窪村的三個重要關口都設定了大炮,整個村莊內總計共有72個炮臺。想像一下,如果這72個炮臺炮火齊發,其密集的炮火立即就可將敵人殲滅。而且大炮對準的方位設計巧妙,不會破壞村莊建築。
03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村莊的地基下麵鋪了19層堅固的紅石,其用意在於防止外部敵人通過挖掘道地進入村內,也可以防止被圍在村內的敵人挖掘道地外逃。除了防禦措施,村莊的主人並不想把自己困在裡面,所以還預留了逃生通道,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村裡的人可以通過三口井逃往村外。
▲朱窪村外城牆
修建這座村莊幾乎等於修建一座規模較小的城池,據說為此花費了朱氏兄弟幾千萬兩白銀,前後耗時20多年,傳聞朱氏兄弟的財寶全部在村莊下麵埋藏。這麼多年以來,無數覬覦財富的土匪進攻過很多次,太平軍和撚軍在路過此地時也想將之佔有,但都未成功。1945年,一股潰敗的日軍,也曾想攻佔此地,作為軍事基地。但是在攻打了三天之後未果,最後只能繞道而行。
結語
朱窪村不僅是一個村莊,也是歷史的見證。不管是其內部的明清古建,還是其精妙的堡壘設計,都稱得上古建文物瑰寶。遺憾的是,至今朱窪村的設計者仍然是個謎。
參考資料:
《蜀道難》
《儒林外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