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晋”,又稱“三晋”。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汾陽市來說,人口超40萬,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呂梁市代管,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東、北部與文水縣相鄰,東南與平遙縣、介休市相交,西南為孝義市,西與中陽縣、離石區相連。對於汾陽市來說,名字和汾河存在直接的關係。
一
首先,汾陽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呂梁市代管。汾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平均海拔1414米,自然地形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各占1/3左右。西北部為山區,系呂梁山支脈,峰巒重迭,灌木叢生,並有部分森林,主要山峰有石華崖、董家梁、牆板山、元寶山、薛公嶺等,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其中石華崖2043米,是境內最高峰。中部和西南部為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海拔在1300米左右。東南部為平原,是太原盆地的組成部分,海拔最低處724米。汾陽市地處黃土高原,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夏風向更替明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春秋短暫凉爽。就縣級汾陽市的歷史來說,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晉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山西省汾陽市一帶成為趙國的疆域。
二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呂梁市汾陽市一帶屬太原郡茲氏縣(今市區西南8千米鞏村)。漢朝時期,該地區屬並州太原郡茲氏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汾陽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茲氏縣治徙今市區,為西河郡治。西晋易名隰城縣,改郡為西河國。永嘉末年陷廢。南北朝先後遞迴前趙、後趙、前秦、前燕、後燕、北魏、東魏、北齊。北魏太延年間置什星軍,後廢。太和八年(484年)複置隰城縣及西河郡,隸汾州。孝昌年間汾州自今交口縣境徙此。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於今市區南8千米東陽城村僑置靈州和真君郡。武定四年(546年)於今市區東南8千米團城村置武昌郡。北齊改汾州為南朔州。北周廢靈州,改南朔州為介州,該地區屬之。
三
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改介州為西河郡,郡治隰城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西河郡為浩州,三年複為汾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汾州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為汾州。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屬汾州。宋屬河東路。金屬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省西河縣置汾州(直隸州),兼領平遙、介休、孝義三縣。萬曆二十三年(1595)昇汾州為汾州府,依郭設汾陽縣,府屬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駐縣城內。對於汾陽縣來說,因位於汾河西北,按山南水北為陽而得名。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囙此而得名。汾河流經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晋中市、臨汾市、運城市6市的29縣(區),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39721平方公里,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汾河支流眾多,較大的如瀟河、文峪河、澮河等,其中還包括了許多有名的大泉水,如蘭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莊泉、廣勝寺泉、龍子祠泉、古堆泉等。
四
最後,清朝取代明朝後,汾陽縣屬山西省汾州府。到了1914年,汾陽縣屬冀寧道。1928年,汾陽縣直屬於山西省。1970年,汾陽縣屬晋中地區。1971年5月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1996年8月20日,撤銷汾陽縣,設立縣級汾陽市。2003年10月23日,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縣級汾陽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呂梁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汾陽市總面積達117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43.5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