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鶴壁市是河南省的一個省轄市,位於河南省北部,居於太行山東邊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西依太行,峰戀疊嶂,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哨壁”而得名。鶴壁市總面積為2182平方公里,1957年3月因煤建市,當時的湯陰縣鶴壁鄉還有一些其他地方,一起陞級而成了鶴壁市。現轄浚縣和琪縣兩個縣,山城區、鶴山區和琪濱區三個區,以及鶴壁經濟開發區。截至到2012年末,鶴壁市人口達到160萬。
夏朝時,鶴壁當時的地域分別歸屬於冀、兗、豫三個州。
商朝,鶴壁地域歸屬於畿內地。春秋時期,則歸屬於衛國和晉國。戰國時期,鶴壁地域又先後歸屬趙國和魏國。到了西元前510年,齊桓公在當時的鶴壁西面的牟山一側設定了中牟邑,到西元前425年,趙國把國都遷到了中牟,用了三十九年。
西漢初年,在這個地方又設定了黎陽縣、朝歌縣和蕩陰縣,也就是今天的浚縣、淇縣和鶴壁。西元543年,東魏孝靜帝廢除蕩陰縣並把這個地方劃入鄴。
西元586年,隋朝開皇六年又在這個地方重新設定蕩陰縣。到了西元596年,又把蕩陰縣改為蕩源縣,治所在故縣,也就是今天的鶴壁市郊。
唐、宋、元時期,鶴壁地區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黎陽這個地方曾經先後被郡、軍、府、州所治理,朝歌也曾經被州、郡所治理。
到了明朝初年,設定浚縣、淇縣、湯陰縣,這幾個縣分別歸屬於當時的大名府、衛輝府和彰德府。
到了民國時期,鶴壁地區就已經歸屬於當時的河北道所管轄,淇縣、浚縣屬於河南省第三行署所管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鶴壁地域歸屬於晋冀魯豫、冀魯豫革命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時的鶴壁煤田成了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性也突出起來。於是,在1957年,國務院準予建立了鶴壁市。管轄湯陰縣以西的十二個鄉、安陽縣的一個鄉為轄區,行政機關設定在當時的鶴壁集。
1957年,鶴壁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8年,鶴壁市經國務院準予,委託給新鄉專署管轄。一年以後,鶴壁的行政機關由中山搬遷到大胡紅旗街。又過了一年,又把湯陰縣劃給了鶴壁市領導。1961年,鶴壁市被劃歸給安陽專署代為管理,湯陰縣由安陽專署所管理。同年,又設定了山城區和鶴山區,到了1966年又設定了郊區。1974年,鶴壁市正式成為了省轄市。1986年實行市帶縣的體制,這時的浚縣和淇縣都劃給了鶴壁市所管理。1992年12月,鶴壁市淇濱經濟開發區被準予建立。1999年,鶴壁市的行政機關由山城區整體遷移到開發區九州路。2002年,鶴壁郊區更名為現在的淇濱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