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四川的東北部有一個不起眼的縣城,那裡環境優美,著名風景區頗多,是旅遊的必選之地。可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有誰記得這座縣城曾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座縣城名為西充縣,走出最出名的人就是王瓚緒!
王瓚緒是晚清秀才,但國難當頭,他毅然投筆從戎,成為新軍第十七鎮第三十三混成協隊中的一員。
1938年3月,王瓚緒任第二十九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後兼任四川省主席。5月,王瓚緒奉命出川到前線,先後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常德會戰、常衡會戰等大型戰役,大小戰鬥兩千三百餘次,共殲滅日軍4萬餘人,成為西充縣人民的驕傲。
其實除王瓚緒外,西充縣還走出了王成章、張竭誠、馬書衡、王澤浚、孫黼5比特中將,以及以趙壁光為首的14比特少將。
說起趙壁光,那也是一比特傳奇人物。年輕時,他拿著3塊大洋從大山中走出參了軍,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成為44軍150師的師長。隨後率領師部出川抗日,先後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成為西充縣人民的又一比特驕傲。
那麼,是什麼魔力令這座縣城走出20比特將級軍官?專家們翻閱了無數資料終於找到了真相,隨即沉默了!
據西充縣誌記載,抗戰時期的西充縣有人口32萬,男性17萬左右,要是除去老人小孩和婦女,成年男性約七八萬。可以說,這七八萬成年男性是整個縣城的頂樑柱,但是8年後,男性總人數卻降到15萬,成年男性更是少得可憐。
為什麼呢?
因為窮!自古以來西充縣都是個窮地方,甚至當地還流傳著一則諺語“豐年!富民,無盡食白米之家;貧者,更數月不得白米一食!”由此可見,就算是豐年,還是有不少人吃不飽飯,那該怎麼辦呢?
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讀書入仕,一條是當兵吃軍餉。第一條成本太高,那個年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起學的,所以第二條路是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
那全縣七八萬成年男性有多少當兵的呢?
四萬!可以說是占了全縣大多勞動力,估計當時的街上成年男性都成了“珍惜物種”。這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大多都投到了王瓚緒的麾下,誰讓和王瓚緒是老鄉呢。
1938年1月,原44軍被編為第29集團軍,王瓚緒任軍長。這是一支典型的地方武裝,百分九十以上都是四川官兵,其中光西充縣人就占了三分之二!而20比特將級軍官中,有15比特都在軍中擔任要職。
同年5月,第29集團軍奉命出川,奔赴抗日前線。當時走的時候有官兵6萬6千人,後來又補充了4萬5千餘人。結果到1943年底,常德會戰結束,11萬人只剩下了2萬,而能回到西充縣的壯士則更少!
由此看出,從西充縣走出20比特將級軍官一點也不稀奇,沒有才稀奇。抗戰那8年,是西充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男性人口負增長,而這也為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人窮志不窮,說的就是西充縣百姓。他們只有向前沖,才能保證後方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他們沒有退路,就像王瓚緒將軍訓誡阿兵哥:“當了兵,吃了糧,就要打仗,就不能怕犧牲。退回西充縣你也活不下去,那還等什麼?向前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