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燉雞毒死人?相傳這位南安籍名醫如此自證清白

福建 81℃ 0
摘要:洪紹泮,字季璧,號敬義,英都新楓人,清乾隆年間人士,生卒年月不詳。據新楓洪氏族譜記載,洪紹泮精通岐黃,為當時泉郡一代名醫,一生治病救人,為民造福,深得各界讚譽。清乾隆年間,洪紹泮曾為泉州知府的母親治癒頑疾,南安縣正堂姚任道奉知府令贈予“先正風規”匾額一面,以示褒獎。官府綜合判研,認定洪紹泮開的處方無毒,楊家公子是誤服滴入蜈蚣毒液的湯藥而身亡,與洪紹泮

人物:洪紹泮

洪紹泮,字季璧,號敬義,英都新楓(今南安市英都鎮大新村新楓自然村)人,清乾隆年間人士,生卒年月不詳。據新楓洪氏族譜記載,洪紹泮精通岐黃,為當時泉郡一代名醫,一生治病救人,為民造福,深得各界讚譽。清乾隆年間,洪紹泮曾為泉州知府的母親治癒頑疾,南安縣正堂姚任道奉知府令贈予“先正風規”匾額一面,以示褒獎。

遺跡洪紹泮故居

洪紹泮故居坐落南安市英都鎮大新村新楓自然村下新厝,故居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系洪紹泮所建居宅,迄今已有260多年歷史。歲月更迭,歷經風雨,屋宇破漏,亟待修繕。後經族中賢達倡議,諸裔孫同心協力、慷慨解囊,將頂下廳進行修繕。1998年秋修繕完成,並複製“先正風規”匾額懸掛。祠宇重光,風華複展。

醫名滿泉郡 泉先正風規懸

林超連

對閩南人來說,一座紅磚大厝,承載的是關於家族、關於童年的記憶。不論是紅的牆、灰的瓦,還是婉轉靈動的燕尾脊、精緻古樸的磚雕和窗櫺,每一個建築的老物件,都封存著一段揮之不去的歷史。

在南安市英都鎮大新村新楓自然村,有一座屹立了260多年的古厝,雖歷盡歲月洗禮,卻依舊堅固如磐,這是新楓洪氏16世祖洪紹泮的故居。清乾隆年間,精通岐黃之術的洪紹泮,正是在這裡為鄉人把脈問診、懸壺濟世,贏得泉郡名醫的美名,時任南安縣正堂的姚任道更是賜匾“先正風規”,以彰其名。

也是在這座老宅裏,新楓洪氏的杏林基因開始延續,此後200多年間,新楓洪氏數代人延續了紹泮公的香火,成為遠近聞名的中醫世家。“先正風規”的美名,也伴隨著洪氏人文脈絡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先正風規

再訪英都,已是辛醜年的冬月。

不過,溫暖如春的好天氣,仿佛給一路上的田園風光加了濾鏡。陽光下,遠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切都鮮活明亮了起來。

踏入英都地界,紅磚黛瓦的閩南古厝並不鮮見。但凡有點歷史的,或精緻考究,或美輪美奐,每一座閩南古厝都像一個嫺靜典雅的大家閨秀。

洪紹泮故居卻是一個例外。它不精於工巧,甚至有些粗糲,雖沒有太多精細繁複的工藝,卻大巧若拙;它有些孤寂,隱身於一大片現代化的洋房中,不太顯眼,卻大象無形。

走近端詳它時,也是驚喜的。那飛翼高翹的脊翼,與一壟壟整齊的灰瓦屋面,構成了高低起伏的層次感。與周遭方正矗立、灰黃不一的農村民房相比,古厝雖低矮,色調卻明淨雅素,與青山翠林相映襯,藍天白雲之下,格外悠然自在。

進入古厝,廳堂兩邊的牆上,掛著不少中國歷代以來著名的醫學家畫像。慢顧四周,儘管上下廳看得出修繕的痕迹,但不少木作房梁卻被白蟻蛀空,下廳厢房門口堆著的極具年代感的土坯,讓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大廳的正中間,一塊書有“先正風規”四個大字的牌匾十分醒目。牌匾上雖然寫著乾隆年間贈予,但顯然是新做的。同行的文史專家廖榕光道出真相,牌匾是清乾隆年間,大厝主人洪紹泮為泉州知府的母親治癒頑疾後,南安縣正堂姚任道奉知府令贈予,稱讚他的德行具有先人風範,蓋因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遭毀,無奈只能重新製作。

牌匾雖曾破敗於人禍,但“先正風規”四個字在新楓洪氏後人心中的分量從未消解。因為不論是行醫還是為人,這既是世人給予他們先祖最高的褒獎,更是先祖留給後人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走出古厝,看著門埕前枝葉繁茂的綠樹和芭蕉,聞著鄉人熬煮中藥散發而出的香氣,思緒恍然回到乾隆年間。料想那時,洪紹泮的宅前屋後,應該也種滿了高矮不一的中草藥,門前草長鶯飛,葳蕤蓊鬱;厝宅人來人往,門庭若市,慕名前來尋醫者無數。歷史的風霜,見證了這座古厝當年的盛况與繁鬧。

杏林奇事

地方誌裏,關於洪紹泮的記載僅有寥寥數筆。民國版《南安縣志》“耆壽”一卷中,記載著清朝南安各地享壽90歲以上的壽星,洪紹泮以93歲高齡名列其中。除了提及洪紹泮為“英內儒士”外,再無更多資訊。

但在新楓村老一輩人的記憶裏,洪紹泮的高超醫術和美好德行,都有著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做注腳。在這些故事中,洪紹泮的名醫形象逐漸鮮活了起來。

洪紹泮自幼習醫,在泉州府城及家鄉英都坐堂行醫,懸壺濟世,經他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口碑甚好。族譜載其“精通岐黃,乃一代名醫。”

相傳有一年冬天,泉州知府的母親生了一場病,遍請全城名醫診治,均不見效。有人舉薦說,有個南安英都來的郎中,名叫洪紹泮,客寓通津門外洪厝,專治疑難雜症,藥到病除,何不向他求診。知府聽此言立即命手下去尋訪,果然把洪紹泮請到了。

洪紹泮一到知府第,立即入內堂為老太太望、聞、問、切,少頃,告退出外堂,知府命家人奉茶,只聽洪紹泮輕地呷了一口茶,喃喃自語道:“傷暑風!傷暑風!”此言一出,滿座駭然,紛紛說道,傷暑風是六月中暑,豈有寒冬臘月患暑病之理,甚是荒唐。甚至有人當場譏諷道,洪紹泮是不是看老太太身穿羊羔皮裘認為穿得多中暑了,引得哄堂大笑。

知府喝道:“不得無禮,且聽洪先生論病。”洪紹泮這才不慌不忙,對知府細細道來:“令堂脈象實而鬱結,有如六月天暑濕外邪入侵之狀。老太太自訴腹痛腹瀉,實是胃傷風寒,脈象表現為暑濕入侵。年事已高,體態臃腫,伴有痰濕,故諸病乘隙而發。其表現症候有如‘傷暑風’,並非說令堂十二月天中暑也。此冬病宜用暑藥治之。”

眾人聽紹泮一席話,如墜霧裡,將信將疑。知府大人卻認為洪紹泮論病究源確有道理,拱手請洪紹泮按診斷脈象開方。紹泮沉思片刻,開了一副藿香正氣湯加减,君藥疏風解錶化濕,理氣和中,輔以臣藥固本扶正。先服一劑,立見顯效,連服三劑,即可痊癒,

今人看來,洪紹泮當年通過診脈斷定知府母親有“傷暑風”症候,並用治中暑的藿香正氣湯治癒該病,與現代人冬天患胃腸型感冒,用藿香正氣水治療如出一轍。足見其脈理之精通,醫術之神妙。據傳,從此泉州知府與洪紹泮結為至交。

中醫世家

有關洪紹泮行醫的故事很多。從清朝至今,其中一些故事在坊間口口相傳中,人們不免會添油加醋地加入一些故事衝突,增添故事的傳奇色彩。這些故事中,既有“慧眼識六甲”“五世口警告貪吃漢”“冷水治難產”這樣的案例,也不乏“川芎燉雞毒死人”這樣帶有警示意義的故事。

卻說乾隆年間,英都阪埔楊厝(現良山洋厝)有一戶楊姓人家,家擁萬貫之財,長子卻不務正業,白天睡覺,晚上賭博,經常徹夜不眠,致使體質虛弱。這可急壞了楊家老爹,尋思找個好醫生,幫他調理好身體,教以正業。

經多人推薦,楊家老爹請洪紹泮來家診病。紹泮看這年輕人30歲左右,但面色蒼白、精神疲憊、手無縛雞之力,判斷此系氣血兩虛,宜補中益氣,扶正養元。紹泮遂開了湯劑,以“四物”湯,佐以補氣之藥,燉雞,固本扶正,氣血雙補。根據病人氣血雙鬱的症狀,他還特意加大川芎的劑量。

楊家人按照洪紹泮處方如法燉制,當晚楊公子服藥後上床睡去。第二天早上,僕人叩門,楊公子沒有反應,推門一看,楊公子心跳停止,嘴唇發黑,已沒有呼吸。

楊家人到官府狀告洪紹泮,誤診害死楊公子。縣官粗通藥性,尋思“四物”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藥性平和,豈能致人於死地?便詳細詢問洪紹泮。

紹泮疑惑不解,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來到煎藥的廚房察看一番。為了找出問題,他親手在楊家廚房燉藥,過程中,發現煮藥小爐灶上掛著的一大串墨魚,爬出一隻大蜈蚣,藥氣升騰,蜈蚣吐液滴下,藥湯立刻變色,難怪楊公子服後中毒身亡。

當著縣官的面,洪紹泮重新蒸煮藥湯,親自飲服,安然無恙。官府綜合判研,認定洪紹泮開的處方無毒,楊家公子是誤服滴入蜈蚣毒液的湯藥而身亡,與洪紹泮無關。至此,“川芎燉雞害死人”一案,在洪紹泮的嚴謹自證下,終於真相大白。

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到底如何?因為沒有官方的記述,今人無從定論。但在文史專家廖榕光看來,英都很多老一輩人從小就聽過“時來冷水治生產,運去川芎醫死人”等形容洪紹泮的順口溜,哪怕故事帶有些演繹成分,卻也側面印證了洪紹泮的傳奇一生。

歷史是浩瀚而遼闊的,除了那些能影響歷史行程的宰執大拿,被寫入史册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更遑論一個行走於鄉野的醫生。洪紹泮只是一個醫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儒不分家,對他的後人們來說,不管故事如何,都不能掩蓋洪紹泮為新楓洪氏開啟了讀書取士、治病救人的風尚。

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洪氏後人步入杏壇,新楓洪氏也成了遠近聞名的中醫世家。如今在英都鎮良山村,洪家第25代族孫洪偉財,仍在接傳祖輩的衣缽,在中醫路堅守。家住廈門的他,每週三都會特地回來,為家鄉的羣衆看病醫治,十幾年如一日。

在他為鄉人看病的益安堂內,先祖紹泮公獲贈的“先正風規”同樣置於大廳正中,時刻提醒著他,謹記作為一名醫者的妙手仁心。

(圖片由本報記者李想拍攝,感謝廖榕光先生對本次採訪的支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