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近30年探索、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甘肃 90℃ 0
摘要:作為敦煌研究院首個官方授權指導的線下多媒體特窟特展,《敦煌奇境——傳奇洞窟220窟之謎》多媒體展全國首展1日在上海正式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3月22日。數位科技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走進都市,走近更多人。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今天,敦煌研究院舉辦和指導了一個又一個敦煌展。而伴隨科技發展而興起的“數位敦煌”,無疑將進一步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邁向世界。

1月1日,《敦煌奇境——傳奇洞窟220窟之謎》展在上海對公眾開放,圖為莫高窟第220窟等比例模型鄭瑩瑩攝

中新網上海1月1日電題:數位科技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近30年探索、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記者鄭瑩瑩

作為敦煌研究院首個官方授權指導的線下多媒體特窟特展,《敦煌奇境——傳奇洞窟220窟之謎》多媒體展全國首展1日在上海正式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3月22日。

數位科技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走進都市,走近更多人。“數位敦煌”這些年歷經哪些發展?

莫高窟第220窟等比例模型的細節鄭瑩瑩攝

近30年數位探索之路

敦煌,地處古代絲綢之路咽喉要地,見證著東西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延續千年的敦煌石窟中,精美絕倫的壁畫、彩塑和石窟建築,記載了西元4至14世紀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和藝術發展歷史。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敦煌的數位化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直堅持在做,“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嘗試探索怎麼用數位化管道去保存石窟的資訊,一直堅持做到現在,近30年才積累了這麼一批資料。”

俞天秀還記得,最早的時候,只做了十幾個洞窟的數位化,那時候的應用很窄,時常有專家說需要一張照片,卻剛好(那個洞窟)沒做數位化;直到後來“數位洞窟”積累到一定量,大概把100多個洞窟的數位化做完後,敦煌研究院的所有授權基本上就都是數位化內容,工作人員再也不用單獨去拍照片了。

壁畫樂器實物復原鄭瑩瑩攝

適合的科技就是最好的科技

俞天秀說,以前很多人會問他,敦煌的數位化科技是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他常這麼回復:“我只能說它是最適合莫高窟數位化的,它能够解决莫高窟所有的問題,也能解决石窟寺存在的很多共性問題;至於先不先進,我覺得只要能解决問題,這科技就是最好的。”

在此次《敦煌奇境——傳奇洞窟220窟之謎》多媒體展上,數位科技也讓身處上海的參觀者有機會感受敦煌之美,迷你版的莫高窟第220窟在細節上十分考究,壁畫樂器實物復原、多媒體劇場等也讓人好似“走進”了洞窟中的初唐盛世。

敦煌研究院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武瓊芳說,敦煌石窟有它比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個不可移動文物,“我們不可能把石窟搬到別的地方給大家看,所以只能想盡辦法把它複製出來。早年是用老藝術家們的臨摹品,後來有了‘數位敦煌’,我們可以用更多樣的管道把高清採集的壁畫和彩塑呈現出來。”

光影劇場展方供圖

科技讓“歷史不曾遠去、文物就在眼前”

自上世紀40年代起,幾代莫高人堅守大漠,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735個保存下來的洞窟、2000多身彩塑、4.5萬平方米壁畫、數萬件藏經洞文物,共同構成了輝煌絢爛的敦煌藝術文化。

此次在上海的多媒體展“不求泛泛而知,但願讀懂讀精”,聚焦一個有著傳奇故事的洞窟——莫高窟第220窟。

武瓊芳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用展覽為觀眾定義敦煌,而是想搭建一座橋樑,拉近敦煌和福斯的距離,“因為敦煌就是一個百變美人,不一樣的眼光,不一樣的專業背景,不一樣的年齡層,不一樣的文化背景,看到的敦煌就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敦煌最大的魅力。”

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今天,敦煌研究院舉辦和指導了一個又一個敦煌展。而伴隨科技發展而興起的“數位敦煌”,無疑將進一步讓敦煌藝術走出“石窟”,邁向世界。(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