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認為,三國演義最後司馬家一統天下並不是結尾,而是結局後的續集。畢竟三國演義是個文學作品,正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黃巾起義是大部分三國讀者內心中三國時代誕生的開始。但是所謂結尾,便是三國什麼時候在自己的內心中死去。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是結尾,象徵著自己內心的三國時代就此逝去。也有很多人看到關公敗走麥城便發覺自己心中的三國夢已經到盡頭了。不過這兩個事件,都是與蜀國命運關係莫深的,同時也和一個地方有關。哪呢?益州。關羽敗走麥城,丟了荊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再無希望,蜀國僅剩益州可守。
可以說,益州這個在隆中對藍圖中,就出現的理想規劃基地,在蜀國的國運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角色。單憑小小的西南,還能在佔據整個中原的魏國攻勢下,活下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麼,三國時候的益州多大呢?包括了現在哪些省份呢?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一點,益州絕對不是一個小地方。
它要比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行政版圖還要大,要不然蜀國就算君明臣賢。漢武帝在世、東方朔轉生也沒辦法跟佔據中原店大魏王朝抗衡。
看看人口就能知道益州不是小地方了。人口首先就决定了很多東西,即使土地貧瘠,那麼地方大至少有增多人口的可能。地方小可能根本容不下也發展不出來這麼多人。西元263年,蜀國有一百多萬人人,魏國有四百多萬人。而益州的自然條件和魏國佔據的冀州、豫州什麼的,完全無法相比。根據詳細的數據考證,益州之地的面積大概是一百零六萬平方公里左右。
比方說可能魏國五塊土地能養一個人,蜀國就得是兩到三倍。相對來講,益州的地方實在是不小。雖說那裡有著天府之國這種地方,但是在都東漢末年,北方的土地尚未退化,環境開發的剛好到位。而西南山區和東南在當時尚未完全開發,東南還能好點,西南的天府之國的地理條件和自然優勢,沒有完全開發出來。所以僅憑一州之地就能供應一國消耗,還能和中原連年大戰說明此地面積廣闊。
其次分析益州包括了現在哪些省分或者它們的一部分。
我們都知道三分天下的三個勢力名是:魏、蜀、吳。這三個名字並非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根據自己建都的地方所取。正如現在的四川省簡稱蜀一樣,蜀自古以來就是四川一帶的代名詞和簡稱。相應的,蜀國就叫這個名字,說明這個以川渝地區為主的國家,建都蓉城,也就是重慶。這樣我們就能知道,蜀國是在川渝地區,蜀國主要疆域就是益州,說明益州包含了整個川渝地區。但是益州的面積也遠遠不止川渝地。
作為東漢十三部州最大的一個州,益州西到武都,陰平兩郡(甘肅南部);北至漢中,魏興兩郡(陝西秦嶺以南地區);南至永昌、興古兩郡(雲南,緬甸);東至巴東郡(三峽,白帝城一帶),包括今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大部和陝西南部,緬甸東北部一帶地區;南方七郡由俫降都督(馬岱,李恢等)統轄,東部由江州都督(李嚴等)駐重慶)管轄,北部由漢中的持節將軍(魏延,薑維等)管轄。
這麼大的一個疆域,當初沒有一個合適的明主,一個控制得住這個地方的雄主,也是令人唏噓。想當初草廬之中,劉備還抱著問鼎中原的野心和匡扶漢室的雄心。諸葛亮也有著輔助明主、救民於水火的鴻鵠之志。
隆中之對,他們面對紛紛擾擾的亂世天下,構思了一副美妙的藍圖。其中對益州是這麼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章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後來蜀國也的確是拿到了益州,但是沒想到,這個益州卻真的成了整個蜀國最大的依仗。從諸葛亮誓師北伐再到鄧艾奇襲蜀漢劉禪投降,在蜀國最後的時間裏,益州見證了一個政權最後的榮耀和屈辱以及消亡。不得不說,歷史深邃,難以言說。
你是如何看待益州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