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中國軍隊一炮炸開了一座古墓

湖北 77℃ 0
摘要: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然而,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開啟,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了。話說,在1978年,我國革命军某部隊,為了擴建營房,在隨州市西北方約三公里的擂鼓墩進行了擴建工程。發現了土地的异常後,工程隨即被叫停,革命军戰士們將工地的情況彙報給上級,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視。經多方協調,國家考古隊前往施工現場,於次年五月正式開始對擂鼓墩現場的考古工作。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又是華夏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楚文化交匯之地。

到了戰國之時,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小諸侯國——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關於它的記載。然而,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開啟,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了。

話說,在1978年,我國革命军某部隊,為了擴建營房,在隨州市西北方約三公里的擂鼓墩進行了擴建工程。

因為,當地的土壤中有大量紅砂石,這種質地堅硬的石頭,嚴重阻礙的施工工作的進行。所以,為了解决這一問題,參與施工的解放軍戰士動用了炸藥,將土壤中的紅砂石爆破,隨後,使用挖土機將碎石移走。

就在爆破工作完成後,工地上出現了驚人的發現:在紅砂石層被破壞後,地下露出一大片棕色的土壤。隨著工程的進行,棕色土壤下又出現了青灰色的石頭,而這些青石明顯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很顯然,這片土地下極有可能埋藏著古代墓葬。

發現了土地的异常後,工程隨即被叫停,革命军戰士們將工地的情況彙報給上級,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視。經多方協調,國家考古隊前往施工現場,於次年五月正式開始對擂鼓墩現場的考古工作。工作人員先是清理掉現場的棕色土壤,隨後,將青石移出。

隨著青石被移走,地下出現了摻有棕土的青灰泥,考古人員更加確定了該地區有古代墓葬存在。隨著考古工作的繼續,青灰泥下出現了竹網、絲帛、篾席,墓道和墓室重見天日。由於,棺椁與墓室之間填滿了木炭,考古工作者與當地的民工耗費了許多時間。

終於,他們將這些木炭全部清理完畢,總共清理木炭三十一噸之多。至此,棺椁已完全暴露出來。眼見勝利在望,考古人員的心情無比激動,日夜趕工完成最後的工作。直到六月初,墓室中的淤泥、木炭已全部清理完畢,大量令人歎為觀止的古董被發掘出來。

那麼,這樣一座規模宏偉的古墓,其墓主人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隨著文物鑒定工作的展開,考古人員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東周時期曾國國王曾侯乙。不熟悉東周歷史的朋友,可能對曾國這個名字比較陌生,畢竟,這個國家並未直接參與到諸侯爭霸中,所以,在史學界的存在感並不高。

話說,曾國曾附庸於强大的楚國,是楚國的附屬國。雖說,曾國的國力不强大,但是,曾侯乙畢竟是一國諸侯,其墓葬的奢華程度仍令人咋舌。史料記載,西元前四百三十年,楚王特地命人打造了一批用於禮樂的編鐘,送給了曾國的國王曾侯乙。令人振奮的是,這些編鐘在曾侯乙過世後成為隨葬品,並在兩千年後被考古工作者發現。

曾侯乙地宮的墓道為東西朝向,墓道總長超過了二十一米,墓室的長度為十七米左右。據量測,墓室的總面積約為二百二十平方米。安放曾侯乙棺椁的墓室高約三米,除主墓室外還有三個小墓室,分別位於東、西、北三個方向。前文中我們提到的編鐘,就被存放在主墓室中,除了編鐘之外主墓室中還有一些其他用於禮樂的青銅樂器。

在所有隨葬品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酒具。從該發現中可知,墓主人曾侯乙生前嗜酒如命。

主墓室位於東側,除了墓主人的棺椁外,還存放了八個隨葬棺,以及,若干陪葬寵物的狗棺。曾侯乙的遺骸經考古學家鑒定後,確認其死亡時在四十五歲左右,與史料中的記載基本吻合。除此之外,隨葬棺中陪葬的均為女子,死亡年齡越在十三歲到二十五歲之間。眾所周知,東周時期尚有陪葬的陋俗,基本可以斷定,這些隨葬的女性都是曾侯乙生前的妻妾。

西墓室中的陳列比較簡單,僅有十三具隨葬棺。除了一些服飾外,西墓室中並無其他陪葬品。西室陪葬者均為女子,根據考古學家的判斷,她們之所以被置於西室,說明,這些可憐的女人並非曾侯乙的妻妾,她們的身份有可能是婢女。在所有墓室中,面積最小的就是位於地宮北側的兵器室,該墓室長寬均為四米。在這座墓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車馬具、甲胄、兵器。

除了這些陪葬品外,考古學家還在北室中發現了一座高約一米的巨大銅缶,根據史學家的推測,銅缶是一種用於盛放酒水的酒具,至於為何酒具會出現在兵器室中,我們不得而知。在北室中還有二百多枚寫滿文字的竹簡,竹簡上記載的是隨葬兵器、車馬具、甲胄的數量。從竹簡中的記載可知,這些器具絕大多數都是曾侯乙生前鍛造的,也有一部分是楚國贈送的。

同年六月底,對曾侯乙墓的發掘工作基本已完成。在此期間,總共有七千件古董出土,數量如此龐大的文物,令人歎為觀止。據統計,古董中約有樂器一千餘件,其中,最貴重的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楚王贈送的六十四件編鐘。

兵器在所有隨葬品中佔據的比例是最多的,總共有四千五百件。由此可見,曾國雖然國力並不强大,但在楚國的幫助下,曾國的軍事實力仍是不容小覷的。相比於其他東周時期的諸侯墓,曾侯乙墓中規中矩。囙此,曾侯乙雖然附庸於強國,但他的地位依然非常高。

曾侯乙墓的考古工作留給史學界一個巨大的疑團,根據史料的記載曾國只是東周時期的小國,雖然,沒到“名不見經傳”的地步,但是,曾國在東周列國中的存在感非常低,史料中對其的記載也不多。

既然,曾國是國力弱小的諸侯國,那麼,為何國君曾侯乙的陵寢能有如此“超標”的規格呢?

東周禮制繁盛,上至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均要嚴格遵守禮制。根據此前我國考古界對東周墓葬的發現來看,墓主人對禮器的使用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墓主人根據自身等級的不同選擇不同規格的禮器隨葬。曾侯乙雖然是一國諸侯,但是,卻要依附於國力更加强盛的楚國。

按照當時的禮制標準看,這樣的諸侯只能使用七鼎隨葬。不過,考古人員在曾侯乙墓中發現的禮器數量卻超出了七鼎的標準。從隨葬禮器的規格來看,曾侯乙墓與周天子墓規格不遑多讓。在禮制嚴格的封建時期,濫用禮器是一種十分僭越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天子所無法容忍的。

那麼,為何曾侯乙會特立獨行地,使用超過標準的禮器呢?

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總共有兩種推測:

一是曾侯乙生前曾擔任東周“大樂”,也就是負責管理禮樂的官員,所以,他才可以在死後將這些超出普通諸侯標準的禮樂器帶入地下。不過,時至今日仍沒有支撐這種說法的證據。筆者認為,倘若曾侯乙生前曾擔任過禮官,史料中肯定會有所記載。既然,史書中並未出現曾侯乙擔任禮官的記載,我們不能做出憑空推斷。

相比於第一種猜測,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部分史學家認為:曾侯乙生前,東周禮制已大不如前,各國諸侯對禮制的重視程度逐日下降。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小,諸侯完全有實力脫離天子的約束,自由的選擇陪葬品的規格。

史學界除了對這個問題尚無定論外,關於曾侯乙墓為何會出現在隨州市也有爭議。

曾侯乙是曾國諸侯,按理說,在其死後應該葬在自己的統治範圍內。根據東周時期的地圖來看,隨州市在當時是隨國的轄區。

曾侯乙身為一國諸侯,怎麼會被埋葬在其他國家的土地上呢?

要知道,諸侯在即位後便會開始籌備陵寢的修建事宜,這種規格的墓地通常要修建十餘年,曾侯乙墓的位置應該是在曾侯乙生前决定好的,曾侯乙被葬在隨國,絕對不是曾侯乙死後臨時决定的。對此,部分史學家提出:東周時期的隨國與曾國本來就是同一個國家,只是叫法上不同而已。

的確,這種一個國家被賦予兩個名字的現象在當時並不少見。例如,魏地又被稱作梁,晋又被叫做唐等等。在《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這部著作中,作者石泉先生便持有曾國就是隨國的觀點。

石泉指出:曾國國君是天子姬氏的旁支,該國家在西周時期被周天子分封給曾姓諸侯,而隨國的地望與曾國基本相同,兩地極有可能是同一個國家,只是叫法上不同罷了。宋朝人曾在當地出土過隨國的禮器,與現代考古學家發現的曾侯乙墓均位於隨棗走廊。所以說,這種說法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不過,也有許多史學家對此種說法存疑,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這些史學家覺得,曾、隨並不是同一個國家,在文獻中曾、隨兩國涇渭分明,顯然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囙此,認為隨國就是曾國的說法是一種謬誤。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說服力,畢竟,作為一個國家,在叫法上有所不同是常情,但是,書面上的國名一定是一致的。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在更多的證據被發掘出來之前,想必這個問題只有被葬在地宮裏的墓主人才能講清楚。

參考資料:

【《左傳》、《曾侯乙墓》、《續論曾國之謎》、《“曾隨之謎”終於破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