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唯一入選本年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日照重慶》在全國公映。
隨著過江索道在灰暗的天空中由遠及近,光影世界之中的重慶地標漸次進入觀眾的視線:擁擠繁忙的朝天門碼頭、繁華時尚的南濱路和北濱路、破舊不堪的市中心居民區,以及眾神狂歡的火鍋店、麻將館和迪廳。
於是,作為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代表的王小帥及其新作《日照重慶》,還有作為故事背景地的重慶,再次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成為熱議話題。
尋找兒子形象的父親
《日照重慶》是個關於尋找的故事,或者更為準確地講,是一個關於父親尋找兒子形象的故事。
王學折飾演的父親老林是一名遠洋貨輪的船長,現居山東日照,十四年前他拋子離開了重慶,隨後便在人間蒸發了。今次出海回來老林意外得知,他與前妻育英所生的兒子林波涉嫌在量販店行兇已被警詧擊斃,於是“就趕回來了”。
電影敘事的重心是以插敘的管道勾起人們對林波的一段段回憶。在復原劫持事件的本來面目的同時,複現父親老林“想不起什麼樣”的兒子林波的形象或模樣。
具體地講,基於對連篇累牘的報紙報導與網路視頻的不信任,一臉沉重的老林在“這邊唯一的朋友”老金的幫助下,不知疲倦地穿梭在重慶的派出所、迪廳火鍋店、老廠房、居民樓之間,走訪事件的當事人,以及林波生活周圍的人。他不斷地走訪與追問兒子的意外是什麼,他要尋找兒子被擊殺的真相。
讓人失望的是,每一個人都給老林描繪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兒子形象,但最終憑藉秋菊打官司般的執拗,他看到了兒子形象的逐漸豐滿,知道了兒子的意外是什麼。
由於兒子從小缺乏父愛,所以為人偏執。兒子渴望父愛,渴望海洋,所以曾突發奇想去日照尋父。兒子向來我信我素,一面是自我放逐,一面是執意單純,正是這種內心複雜情感的交織,導致了林波選擇種種極端的管道走向不歸路。
兩代人的隔閡
誠然,父愛的缺失釀成了兩代人的悲劇,烦乱的父子情感只有在交錯的時空中尋找片段回憶。或許老林已經遺忘了這個兒子的存在,總之,他早已重建家庭,而且“老來得子”,有了一個7歲的兒子林小波,平靜地生活在遙遠的日照。
當年離開重慶時,老林沒有帶走一張兒子的照片,在離開的14年裏肯定也很少念及兒子。他沒有回來看過兒子一次,甚至沒有給兒子寫過一封信、打過一次電話。這一次兒子的意外死亡突然喚起了老林的責任感,但他卻想不起來兒子的形象。
所以,隨著故事的進一步鋪展,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對兒子被擊斃的真相的實際尋找,而是作為一種隱喻的尋找,尋找年輕人丟掉的青春,尋找年長者丟掉的責任,或者換言之,重要的是導演王小帥,通過父親老林對兒子林波死亡真相的尋找對影片所關涉事件的深層次思考,比如青少年問題、兩代人之間的隔膜問題。
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父親老林與兒子林波之間的源自父愛缺失的隔膜問題並非只是個別例外,而是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用一個父親尋找兒子形象的故事,揭開兩代人的隔閡。
一個父親的救贖
尋找的發生是因為曾經的失去,所以,我們必須追問的是失去的是什麼。
毋庸置疑,在導演王小帥看來,此間失去的是當代父母的責任問題。酒酣耳熱之際,自視稱職的父親老金不無憤懣地告訴老林“現在誰還顧得上孩子。林波、昊子,二人誰都沒有考上大學,整天一塊瞎混”,但他卻從不反思作為父親的他本該承擔的責任。他甚至不關心兒子在哪裡上班,僅僅在乎兒子是否還要向家裡伸手要錢:
“自個兒能賺份錢,少向我們伸手,我也就謝天謝地了”。
王學圻用單調的造型和重複的動作建構出來的父親形象。
老林貌似完美,嚴肅、幹練、有自控力,電影中他做事不徐不疾,理解被刺者的情緒,引導緊張的事件當事人回憶事件經過,代替兒子向受害者致,表現得真誠,堅毅而且可靠。但也就是這位父親,曾經離家弃子,並且已經在异地重組家庭,“母親”的堅決不原諒的態度徹底粉碎了他的完美父親形象,說明他曾經是並且一直是一比特不負責任的父親。
然而,這裡必須指出的是,由於尋找的目的在於建構,導演在表徵“失去的是什麼”的同時,有意識地強調了“我現在怎麼辦”,強調了父親的教贖,或者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何以成為真正的父親。
結語:
最後一點要說的是電影中老林尋找兒子或者兒子形象的過程,同時也是導演王小帥乃至整個第六代尋找其未來之路的過程。
王小帥一再宣稱自己沒有而且不願轉型,但事實是,從2005年的《青紅》到2008年的《左右》,他的作品已在悄然間發生了諸多變化。他開始關注一些社會邊緣的人群,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人群,經過電影的放大,王小帥讓觀眾發現了原來這些人就活在自己的周遭,喜怒哀樂,一生一世。
正因如此,王小帥不斷得到“終於接通了地氣”的佳評。毫無疑問,他逐漸從獨立藝術電影走向了與商業的合謀,試圖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找平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