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蔣介石來到延安,問農民:你見過毛澤東嗎

陕西 71℃ 0
摘要:1937年到1947年,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條件艱苦的延安住了十年的時間。那十年間,延安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更是為後輩們留下了影響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延安精神。每當人們談論起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延安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分。1947年,是中國革命奮鬥歷程發生轉折的年份。反而給蔣介石發送虛假電報,說國民黨是經過七天七夜的激烈奮戰,攻打下了延安。然而,蔣介石的整個視察過程,使他對共產黨有了全新的認識。

1937年到1947年,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條件艱苦的延安住了十年的時間。那十年間,延安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更是為後輩們留下了影響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延安精神。每當人們談論起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延安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分。

1947年,是中國革命奮鬥歷程發生轉折的年份。國民黨的胡宗南在3月份帶領部隊,佔領了延安,但毛主席等人早就帶領軍隊離開延安。

著急向蔣介石邀功的胡宗南,决定不向蔣介石說明延安已經是空城的這一情況。反而給蔣介石發送虛假電報,說國民黨是經過七天七夜的激烈奮戰,攻打下了延安。

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領導者,早就對老對手毛主席居住並領導作戰的地方,充滿了好奇。他在收到胡宗南的電報後,內心非常激動,並且决定親自去延安看一看。然而,蔣介石的整個視察過程,使他對共產黨有了全新的認識。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說,說去延安是他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樣的環境使他說出這樣的話?

抗大精神

1947年8月7日,處在黃土高原中心地帶的陝北高原,正處於炎熱的夏天。此時內心激動的蔣介石,在蔣經國等人的陪同下,乘坐專機到達了延安一個臨時機場。蔣介石對延安的這次視察,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帶有目的的。

一方面蔣介石想親自看看,自己的老對手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與工作。另一方面,他這次來延安,是想用於政治文宣。他想讓國內外的人都覺得,共產黨是不堪一擊的。

8月8日早上,蔣介石等人在延安城裡轉悠。很快他看到了共產黨的“黃埔軍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然而,這所共產黨培養幹部與知識青年的學校的環境,使蔣介石大吃一驚。

抗大沒有像樣的教室,舒適的桌椅,教學儀器與設備就更不用說了。辦學條件十分簡陋,教室都是用窑洞改造成的,黑板是用木炭灰塗的黑色,蔣介石摸了一下,手上就有了很明顯的黑印子。除此之外,桌椅講臺都是用石頭做成的,看上去十分的簡陋。

學生坐的凳子小小的,蔣介石試坐了一下,差點翻倒在地。然而共產黨人就是在這簡陋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習軍事理論知識,為革命而努力。

蔣介石一行人隨後走到抗大的軍事訓練場地,這裡沒有精緻的訓練場地,沒有科學的訓練器材。

而內戰時期,國民黨接受了很多美國的援助,經濟上的戰爭貸款,軍事上的先進設備。除此之外,美國還為國民黨提供軍事人員,以訓練國民黨的作戰效率。而抗大的訓練場地只有一些自己製作的一些教具,木馬和竹天梯等。

相比國民黨的黃埔軍校,抗大可以說是差了十萬八千裏。蔣介石一行人看到抗大的越野障礙就是陡峭崖壁,上面還有著訓練時攀爬的痕迹,他們看到被共產黨的艱苦訓練環境,都震驚得啞口無言。

然而共產黨的營員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努力提升自己,為革命奉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很多共產黨的高級將領也在這裡學習過。抗大的學習條件雖然很艱苦,但人人都有著高亢的鬥志。他們心中有著崇高的理想,在困難的環境下仍然有著積極向上的快樂的氣氛。

蔣介石看到抗大簡陋的教學與訓練環境後,沉默了片刻,問身旁的國軍將領,為什麼黃埔軍校的條件與設施比抗大强那麼多,但訓練出來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此刻跟在蔣介石身邊的人,都是國民黨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他們卻對此無言以對。

共產黨人在抗大不僅學習了先進的理論知識,更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錘煉出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正是這份不畏艱難的抗大精神,使共產黨在與物質條件更勝一籌的國民黨抗爭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南泥灣精神

看完抗大的環境後,蔣介石與隨同的人員看到一片開墾後的土地。

陝北地區地理位置欠佳,常年遭受乾旱與蟲災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日軍的侵略與國民黨的包圍封鎖,使陝北的財經方面長年遭受重創,共產黨在生活上根本沒有良好的日常用品供應。

面對如此的困境,毛主席曾問過幹部們,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最後,嚴峻的環境使共產黨與軍隊必須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毛主席與中央領導層,積極號召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戰士們沒有房子住,就打窑洞,沒有糧食,就開墾土地。經過重重困難,硬是把南泥灣從荒無人煙的景象,改造成大片莊稼,並有著生活氣息的地方。

蔣介石此時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共產黨的條件遠比他想像得更加艱苦。他本來是想通過封鎖陝甘寧地區,使共產黨沒有足够的物質補給,迫使其投降。但沒想到,恰恰是由於他的壓制,反而使共產黨人更加不怕苦難,艱苦奮鬥。

蔣介石看著這一片開墾的土地,內心非常複雜,他知道自己的計謀不但沒有得逞,反而激發了困境中共產黨的鬥志。共產黨沒有在絕境中墮落,而是實事求是,對南泥灣的土地有了詳細瞭解後,將其改造出很多良田。

共產黨在艱難的客觀條件下,仍然自給自足,不隨便用老百姓的東西。甚至毛主席和其他領導們也都幫忙幹農活,在毛主席的心中,人民群眾永遠是最重要的。反觀國民黨的高層們卻內部腐敗,對生活的有著極高的要求,心中無百姓。

倫敦泰晤士報的記者福爾曼,都曾在《北行漫記》中表達過對毛主席的敬仰。他說,毛主席在延安期間,生活很樸實,和平常老百姓沒什麼區別。毛主席是人民的偉大領袖,他喜歡和羣衆在一起,真真切切為人民謀福利。

艱苦奮鬥的精神

蔣介石此次視察,感興趣的還有老對手毛主席居住與工作的地方。然而他卻發現,毛主席住的是窑洞,不管是外觀還是內部,都與當地農民的窑洞沒啥區別。

地面是泥土弄的,窑洞裏沒有精緻的傢俱,一切陳設都非常簡單。毛主席睡的是一張炕上鋪的木板,門窗也是舊木頭做的。除了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共產黨其他領導人居住環境也都如此。

蔣介石被這樣的艱苦環境震驚到了,他想不通對手是有著多麼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指揮千軍萬馬與國民黨進行抗戰。蔣介石從毛主席的居住環境中看出來,毛主席不是貪圖物質享受的人。

他走出窑洞後,還看見院子裏還有一架紡線的紡車。因為國民黨軍隊的長期封鎖,延安的物資匱乏,這個紡車是毛主席親自紡紗用的。

之後蔣介石問了一個當地的農民,見過毛澤東嗎?農民回答說經常見。在當地的村民眼中,毛主席不過是一個穿著補丁衣服,與農民一起下地的普通人。

蔣介石瞭解後沉默了,他驚歎於毛主席是怎麼在惡劣環境下,將共產黨發展得如此壯大,他感歎共產黨是用怎樣的毅力與國民黨抗爭。

蔣介石雖然十幾年來一直有收到毛主席等人的情報,但看著他們居住得近乎原始的窑洞,蔣介石還是十分震驚。他佩服毛主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仍然把文章寫的那樣的犀利且文采飛揚。

本來蔣介石這次去延安,還想鼓舞國民黨的士氣的,但看過共產黨人的生活環境後,他洩氣了。當晚蔣介石沒有下榻城裡,而是在窑洞睡了一晚。那一晚的他,腦海中的思緒不斷,白天的所見所聞,使他對共產黨的看法發生改變,一整晚都不能安然入睡。

蔣介石原計畫通過這次視察,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來抹黑共產黨。所以這次視察行動絕對保密,隨行的只有幾名記者。並且記者拍的照片是不可以隨意公佈的,而是要交給軍方,作為“重大消息”對外公佈的。

然而蔣介石一整天的觀看,並沒有找到共產黨的“黑料”,反而被共產黨人的樸素與務實震撼了。

第二天,蔣介石就選擇了離開延安。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延安。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敗退臺灣。臨走前他說,去延安是他最後悔的事情,註定了國民黨的失敗。

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毛主席帶領的共產黨在延安期間,與百姓同進退,共甘苦,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始終與羣衆一條心。共產黨領導們願意與苦難中的人民一起幹活,千千萬萬的百姓願意相信共產黨,共產黨的勝利是人民的選擇。

蔣介石的延安之行,使國民黨的領導們看到了,共產黨的艱苦樸素與决不放弃的精神。共產黨的物質條件與工作作風,都與國民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切也更加驗證了共產黨的勝利是早有預兆的,是歷史的選擇。

延安作為革命聖地,不僅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積極應對敵人的出發點。老一輩革命家們在延安生活與工作了十多年,給後輩們留下了受益終生的延安精神,其對當今中國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