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圃田、今名中牟,小城中牟27個村名來歷

河南 91℃ 0
摘要:中牟古稱圃田、牟州,自西漢初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萑苻澤起義、官渡之戰發生地,是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歷史名士的故鄉。東狼村、西狼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狼城崗鎮,兩個村以前統稱狼城崗村。狼城崗村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西營村、東營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相傳,這裡原來是宋代兵營遺址,由東西兩個大營組成。

中牟古稱圃田、牟州,自西漢初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萑苻澤起義、官渡之戰發生地,是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歷史名士的故鄉。

東狼村、西狼村

東狼村、西狼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狼城崗鎮,兩個村以前統稱狼城崗村。狼城崗村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西元1126年,金國滅遼後,揮師南下,準備直攻北宋首都東京汴梁。在攻汴途中,金軍曾在此地屯兵,因金主號稱“狼主”故得名“狼城”,又因當時此地地勢較高,加一“崗”字,便有了“狼城崗”地名。後來人員繁衍、人丁興旺,為了便於管理,又按照地理方位分為東西兩個狼城崗村,簡稱東狼村、西狼村。

西營村、東營村

西營村、東營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相傳,這裡原來是宋代兵營遺址,由東西兩個大營組成。後來陳、劉、韓等姓氏的人家陸續定居於西大營,形成村落,村名就叫西營。東營曾在清朝咸豐年間築起村寨,名叫勒馬寨,後來又改為了東營。東營和西營原屬祥符縣,清朝末年西營與東營同時劃給了中牟縣。

界馬村

界馬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朝同治年間馬姓先祖開始在此定居建村,因位於東、西兩大營中間,是兩個大營的分界線,故而得名界馬村。另一種說法是本地是兩個大營的養馬之處,且為兩大兵營的分界線,故名界馬。

藕池任村

藕池任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刁家鄉,相傳明代初年,任姓先祖最先在此定居建村,因村東多種蓮藕而得名藕池任家莊村,簡稱藕池任村。

尖崗村

尖崗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因為村子西南原有一處很高很大的沙土崗,呈尖頂狀而得名尖崗。近年來,由於生產發展,沙土崗已經被推平,變為盛產農作物的良田。

古城村

古城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因村邊有座古城遺址而得名古城,相傳這裡是古代的“箜篌城”,遠古時期的箜篌城,周圍水草豐盛,竹林繁茂,為製造樂器提供了很好的原料。箜篌城應屬商代遺存,中國第一個樂神“師延”及其後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並締造了中華民族的“音樂之聲”。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記》記載:“箜篌城在中牟縣東南20華里,昔師延在此造箜篌,以悅靈公”。“箜篌城”,應該是古代集中製造箜篌這種樂器的城池。

冉老莊村

冉老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冉氏原籍山東菏澤曹縣。元代末期,冉氏後裔冉基攜家眷赴任中牟縣丞,定居於此,以姓建村,得名冉老莊村。

小王莊村

小王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朝乾隆年間,王姓先祖由縣城東邊的蒜王遷此定居建村,因村子小而得名小王莊村。

板橋村

板橋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官渡鎮,原名板橋驛,曾為宋太祖趙匡胤時的運糧河途經地,此處修有一座木橋,板橋由此得名,由於交通便利,距離當時都城開封府較近,有一座官家驛站,名板橋驛。全國各地客商途經此處停歇,人來人往形成聚居點,逐漸成為村落。明朝有一周氏富商出資將木橋改建成石橋,並將板橋村更名為石橋村。至清朝時,由於石橋沒有板橋村更具意義,稱呼起來不如原名順口,重新改回板橋村原名。

東崗村

東崗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建村有2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李姓先祖最早在此定居建村,以姓取名為大李村。因清朝道光年間黃河决口,原村淹沒,李姓居民東遷於此,依崗建村,以方位與自然實體結合得名東崗村,沿用至今。

八府趙

八府趙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黃店鎮,明朝初年,八戶趙姓村民在此定居建村,原名八戶莊,清朝順治年間演變為八府莊、八府趙。

劉莊村

劉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明朝年間,西營村的劉、趙兩姓遷此定居成莊,由於劉氏人口較多,故以劉姓命名為劉莊村,沿用至今。

祥符營村

祥符營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古時候這裡是拱衛京師的大宋兵營,因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曾在這裡設定兵營而得名祥符營村,拱衛京師的軍隊分佈較多,軍隊撤離後逐漸聚落成村,多以“營”命名村落,祥符營村名字就是以此得來。

小韓村

小韓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相傳有個韓姓和尚流落此地,附近村民爭相施捨,捐錢、捐物建了一座寺廟以供韓姓和尚休養生息。因和尚姓韓,故名“韓和尚寺”,因村子與該寺廟緊鄰,又鑒於對寺廟的敬畏之心,故取名“小”韓,沿用至今。

朱塘池

朱塘池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相傳,清朝初年,朱姓先祖從崗頭橋村遷此定居,傍水塘建村,得名朱塘池,沿用至今。

姚家村

姚家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據民國十二年姚氏墓碑記載,明朝初年,姚姓始祖姚大全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以姓得名姚家莊村,清朝同治年間簡稱姚家村,沿用至今。

陳橋村

陳橋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代,陳姓先祖傍賈魯河南岸居住,因跨河有橋,名陳家橋,村因橋得名陳橋村。

郭坑

郭坑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鄭庵鎮,明朝初年,郭姓兄弟三人帶領全家從山西省搬遷到此處定居建村,由於周圍是沙崗,村上地勢較低,囙此取名郭坑。

瓦灰郭

瓦灰郭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原名馬回坡村,隋唐時期一比特大將自洛陽率軍出征瓦崗寨,路經此地時,不幸戰死,眾親信觀其村南一高崗處,水草茂盛,林木參天,乃一風水寶地,遂將其葬於此。一郭姓副將感其救命之恩,不忍離去,在此結庵守墓。後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人丁興旺,以祖傳燒制磚瓦為業,並在每一片磚瓦上都刻上“郭”字以示標記,因誠實守信,樂善好施,聞名鄉里。方圓數十裏,凡修房蓋屋,皆用刻上“郭”字的磚瓦。人人皆呼“瓦灰郭”,因諧音相似,瓦灰郭隨取代馬會坡而流傳至今。瓦灰郭清屬開封縣,1953年劃歸中牟。

賀兵馬

賀兵馬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元代時賀姓先祖在此定居建村,原名賀家莊。明朝天啟年間因村民賀瑤珍曾任兵馬使、大同府通判;賀進,以子瑤珍封文林郎,北城兵馬指揮。後人因賀瑤珍父子的官職都為兵馬,故把賀家莊稱為賀兵馬,村名由此而來。

胡辛莊

胡辛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朝初年陳姓先祖在此建村,原名新莊。因胡氏為望族,中華民國年間更名胡新莊,沿用中誤稱為胡辛莊。關於胡辛莊村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說法。相傳胡辛莊村名字中的“胡”是由“呼”字衍化過來的。而這個“呼”字則是來自北宋將領“呼延贊”家族。

半截樓

半截樓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相傳,明代時期李、韓兩姓先祖最先在此居住建村,因半截街多為李姓樓房,得名半截樓(亦名半截李)。還有一種傳說是:半截樓曾用名河東劉,行政隸屬五圖街道,位於五圖街道境西北部。明朝末年,劉氏先祖遷來定居,在桂河以東立村,起名河東劉,清朝初年,劉氏蓋樓至半截而卒,後改名半截樓。至於村名來由,傳說不一。據村裡老人介紹,傳說‘劉氏原打算蓋五層樓,且還準備了琉璃瓦,其結果被潘家莊告發“犯制”’,半途而廢,故稱半截樓。

馮莊

馮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明朝洪武二年,洪洞人士馮志高遷居於此,相傳馮志高精通四書、五經、音律、醫藥。執教於閻閣學館,直至終老,人們為紀念馮志高,將其所住村落稱為馮莊,,因距中牟縣城十八裏,又得名十八裏馮家。

榮莊村

榮莊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朝乾隆年間,有一榮姓人家到此地居住並以其姓氏命名“榮莊村”,後又有段、張等姓遷來此地。1945年抗戰時期,黃河氾濫成災,榮氏一族又搬遷至鄭州邙山附近,村名未改,一直沿用至今。

董店村

董店村位於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清朝康熙年間,由於此地是通往尉氏縣的必經之路,來往的客商較多,有一比特董姓村民在此建村並開一店鋪,供客商吃住,故得名董店村。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