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海揚水工程從開工建設至今,已46年。
這一渠黃河水,在寧夏中南部乾旱帶,解决了60萬人的吃水問題,浸潤出155萬畝良田,助力百姓擺脫貧困,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同時,黃河水是有限的,定額的,如何實現黃河水的高效利用,讓每一滴揚黃水發揮最大效用,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釋放最大經濟價值,這也成為了寧夏揚黃人面臨的新課題。
寧夏固海揚水工程灌域佈置圖。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供圖
一渠水造福一方百姓
冬至過後,在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下轄的固海擴灌7-12泵站,正在實施泵站擴容改造提升工程,以備2022年開春為揚黃灌區的老百姓送去黃河水。
乾旱,曾困擾著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老百姓。缺水,是寧夏中南部老百姓的集體記憶。有毛驢馱水的故事,也有常年不洗澡的往事,還有因乾旱而命名的地名,諸如“喊叫水”“旱天嶺”“幹灣溝”等。
盼水,是當地老百姓時常掛在嘴邊的事。“以前不僅缺糧食,還缺水。”寧夏同心縣丁塘鎮楊塘村的老支書楊廷奎說,沒有揚黃水的時候,老百姓冬天收雪打冰,夏天收集雨水。“洗鍋水收起來,給牲口喝。”
供水,從1975年至2003年,寧夏先後修建了固海揚水同心系統、固海系統和固海擴灌系統,將黃河水送到了寧夏中南部的老百姓田間地頭。
固海揚水灌區包括寧夏中南部吳忠市的同心縣、紅寺堡區,中衛市的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固原市的原州區以及國營長山頭農場、中衛山羊場等3市6縣(區)2場共16個鄉鎮。
固海揚水竣工儀式資料圖。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供圖
從黃河岸邊的中寧縣泉眼山泵站出發,沿著清水河流域往南,直至固原市原州區,固海三大系統的29座揚水泵站逐級將黃河水送到了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千年黃河上高原”變成了現實。採訪所到之處,問及見證了通水時的老百姓,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水到之處,盡是歡天喜地。”
泉眼山泵站全貌。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供圖
在採訪中,老支書楊廷奎說起了通上揚黃水前後的變化,記憶猶新,“沒水時,一畝地能產小麥也就70斤。有了黃河水,一畝地能產小麥800斤。”75歲的楊廷奎坦言,“這是幸福水,造福一方百姓,當時不少羣衆激動的留下了眼淚。”
“固海揚水工程讓寧夏中南部老百姓喝上了‘幸福水’。”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副處長周玉國說,揚水上山,加上老百姓的辛勤勞作,整個灌區變成了綠樹成蔭、阡陌縱橫的糧食產區,“解决了灌區及周邊山區60萬人和30多萬頭家畜飲水問題,幫助當地老百姓擺脫了貧困,邁向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固海揚水工程成為寧夏中部乾旱帶的生命水脈,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數位創新“精打細算”的用好水
水到之處,先有歡喜,後有擔憂。
當初,整個固海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82萬畝,如今開墾出的水田有155萬畝。總水量有限,土地新增這麼多,水從何處來?
通了揚黃水之後,“這一道川的老百姓,再也沒有為水發過愁。”楊廷奎老人所說的“一道川”,指的是揚黃灌區內的清水河兩岸。揚黃水給水渠兩岸的老百姓帶來生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難。
每年入伏前,降水少,天干熱,揚黃灌區裏的作物亟需水分。“如果不能及時澆水,莊稼就會減產。”經歷了2021年60年不遇的乾旱後,同心縣幹灣溝村委會主任馬少發坦言,“有水與沒水兩個樣,水多水少也是兩個樣,早澆水與晚澆水更是兩個樣。”
為了能及時給莊稼澆水,揚黃灌區兩岸的老百姓,會紛紛跑向固海揚水渠看水,去泵站找水,有的甚至去泵站圍堵負責配水的工作人員。
“水是定額的,給哪裡供水,這是要按照名額來分配的,可是老百姓不理解,認為我們優親厚友。”固海揚水管理處龍灣泵站養護工楊志義說,每當老百姓因為水說出一些“過分”的話,自己就會覺得特別委屈。
委屈歸委屈,水就那麼多。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履行管水用水的主體責任,加强節水政策與節水意識的宣講力度,去泵站“要水”的人少了。“國家提倡‘用水定額’,老百姓以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大水漫灌了。”楊廷奎說。
面對困難,與水有關的組織和人,再一次過上了“精打細算”的日子。
改造後的固海擴灌6泵站。人民網穆國虎攝
通過固海續建配套改造工程的實施,减少滲漏損失,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供水抗旱保灌能力。對泵站、鬥口實施自動化信息化提升改造,實現水工程、水資源智慧遠程精准聯調聯控。“更新改造後的揚水工程,泵站裝置效率提高,能源單耗下降,供水保證率大幅度提升。”周玉國說。
同時,在揚黃灌區內,當地政府實施水渠提升改造工程,改土渠為混凝土製作的“U”槽。“新修水渠,不僅提升了水渠的安全性與水流速,還降低了耗水量。”海原縣李旺鎮農民馬海說。
在支幹渠之間,同心縣安裝了“測控一體化閘門”,實現了土地灌水的精准控制與精准量測。“一畝地規定是多少水,就是多少水,不會超標。”據龍灣泵站副站長馬佳東介紹,龍灣泵站下轄的灌區內,已實施了閘門改造。
接受了“用水定額”的老百姓,也邁出了節水的步子。“地越平,同等時間內,澆得水就越少。”馬少發說,為了平整土地,老百姓用上了紅外線地平儀。
推進水權改革倒逼節水增效
寧夏中南部揚黃灌區的水够用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够用。
“老百姓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泵站只要開足馬力,往上提水就是了。”周玉國說,老百姓樸素的認識中,認為靠近黃河,就不應該缺水。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後,揚黃灌區老百姓的用水量已經觸及了“天花板”,“有人用得多,必然有人就會用得少。”
高效節水灌溉,勢在必行。早些年,因固原市多以本地水與涇河水為主,對寧夏水利廳分配給固原市的揚黃水未支配使用。“這部分水,被沿線的老百姓使用了。”周玉國說,如今,固原建成了蓄水庫,需要這部分水,“沿線的老百姓只能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往出‘擠’了。”
同心縣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為了“擠”出這部分水,同心縣製定了《揚黃灌區農業水權確權到戶實施方案》,《方案》提到將同心縣1.59億立方米水名額,按照大田每畝280立方米、高效節水灌溉每畝210立方米的標準將水權確權到戶,提高灌溉效率,最大限度節約用水,實現水資源精細化管理,確保全年節水1000萬立方米。
同心縣實施的高效節水灌溉。寧夏固海揚水管理處供圖
節水,首推高效節水灌溉。現時,同心縣建成高效節水灌溉土地35.5萬畝。“節水之後,每畝地每年比原先少用水70方。”據同心縣丁塘鎮河草溝村委會主任馬德虎介紹,河草溝村的2500畝滴灌田用水量少了,但玉米的產量沒有下降,實施用水權改革後,發展滴灌是大趨勢。
倒逼節水。“同心縣實行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據周玉國介紹,按照自治區相關規定,同心縣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超定額用水20%(含20%)以內部分加1.4倍收費,超定額用水20%以上部分加3倍收費。“每多流一滴水,就多一分錢呀。”周玉國說,超定額累進加價倒逼老百姓養成節約用水的意識。
同心縣實施滴灌的農田。同心縣委宣傳部供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