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世紀初期,腐朽的清王朝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搖搖欲墜,最終轟然倒地。而新生的中華民國在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之後,徹底打碎了中華民族走向共和的希望。
彼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最終在1921年代表著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偉大的共產黨應運而生,而陳獨秀就是我黨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陳獨秀一生共有過四次婚姻,他的原配妻子一共為他生下了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以及幼子陳松年。
作為革命先驅的子女,陳延年和陳喬年也同父親一樣,毅然投身革命。而作為小兒子的陳松年雖沒有像兩位哥哥一樣,但陳松年的一生,依然充滿苦難和坎坷。
父兄救國,歷盡苦難
陳松年生於1910年的安徽安慶,就在陳松年在出生不久之後,作為父親的陳獨秀就離開了安慶老家投身革命。
可以說對於父親的印象,年幼的陳松年很模糊。然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就在陳松年三歲那一年,反動軍閥袁世凱打擊迫害當時的包括陳獨秀等在內的一批進步知識份子,並禍及家人,揚言“斬草要除根”。
當反動勢力來到陳獨秀的老家時,大哥陳延年和二哥陳喬年已經翻牆而出,而陳松年由於年幼,在翻牆時不慎落入了鄰居家的澡盆裏。幸虧鄰居機敏,謊稱陳松年為自家的孩子,正準備要洗澡,這才逃過一劫。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松年逐漸展現出了吃苦耐勞和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陳松年雖然沒有像兩位哥哥一樣,獲得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甚至國外讀書的機會,但是憑藉著書香門第的良好底蘊,陳松年自幼閱讀了大量經典古籍和著作,使得陳松年的文學修養和貭素有一個較高的水准。
家道中落,命運多舛
待到陳松年成長為青年的時候,家中又頻發變故。1927年,陳松年17歲時,大哥陳延年和二哥陳喬年在兩年之間因投身革命,先後遇害。
作為一母同胞的兄弟陳松年趕往上海,反動的國民黨當局不允許陳松年前去收屍,望著血泊裏的兄長,陳松年只能在兄長就義的地方焚化一些香燭和紙錢。
1932年,反動國民政府拘捕了陳獨秀,陳松年去看望父親的時候,一向嚴厲的陳獨秀望著淚眼婆娑的幼子,也不禁被觸及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卻依然告誡陳松年眼淚是懦弱的,要堅強。至此,一家的重擔全部落在了陳松年的身上,那時的陳松年僅22歲。
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已經發動了全民的侵華戰爭。當時日軍即將佔領安慶,無奈陳松年只好將家中僅存的財物藏匿在陳家祠堂裏,結果依然被日軍洗劫一空,至此陳家家道徹底中落。
好在此時的陳松年遇見了他的一生摯愛竇衍光,竇衍光不介意陳家的現狀,毅然的嫁給了陳松年,給了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一絲喜慶,也給了陳松年這個歷盡苦難年輕人一絲安慰。
同年,陳松年帶著家中的祖母、自己的妻子以及僅周歲的女兒離開了安慶,坐船輾轉到漢口看望剛剛已經獲得釋放的父親,在漢口陳松年見到了自己的父親以及自己的繼母——潘蘭珍。
而後一家人繼續乘船,一直到達四川的江津才安頓下來。此後,陳松年毅然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陳松年夫婦憑藉著在江津德感壩九中教書,賺取一些微薄的薪金來支撐一家的開銷,不過好在一家人團聚在了一起。
不過好景不長,1942年陳獨秀在江津逝世,彼時拮据的陳松年都沒有辦法安葬父親,直到5年之後,才央求一比特好心的木材商人將父親的靈柩運回了老家安慶。
在運送靈柩的過程中,因為害怕國民黨當局的破壞和搗亂,陳松年以至於不敢對人說這就是父親陳獨秀,甚至當陳獨秀下葬的時候,連墓碑都沒有,這對至孝的陳松年,打擊無疑是沉重的。
領導關心,政府關懷
解放之後,由於歷史的種種複雜原因,陳松年一家的拮据狀況並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陳松年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知道家裡的負擔重,在高中畢業後很懂事地向父親提出放弃念大學的想法,而是去工作來貼補家用。
但是陳松年對於子女教育方面特別堅持,妻子竇衍光甚至表示就是勒緊褲帶,不吃不穿也要供孩子上大學。從此,陳松年夫妻省吃儉用,一介書生甚至到磚窯廠做工抬土,勉强支撐著這個家。
時間一直到1958年,中央的領導來到安慶視察,由於安慶是陳獨秀的老家,所以中央領導便詢問陳獨秀是否還有後人生活在安慶,隨行的地方工作人員介紹陳獨秀還有一個小兒陳松年生活在安慶,在磚窯廠做工,生活比較困難。
中央瞭解到情况後,特別批示政府:“生活困難,可以特殊照顧!”就這樣,此後陳松年每個月可以從地方政府領取30元的津貼。
晚年生活,學以致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會召開,一些歷史問題得以解决,陳松年被選為安慶市政協委員,同時還被安排了在安慶市文史館工作,此時的陳松年已經是68歲的老人了。
在此後的幾十年裏,每年陳松年都要步行十幾裡路來給父親掃墓,從不間斷。也正是由於當年沒有給父親豎立墓碑,才使得陳獨秀的墓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得以保存。
1990年陳松年去世,正是由於陳家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嚴謹的家風,他的子女都非常的優秀,兩個女兒均是高級工程師,其中大女兒因為工作積勞成疾,於1984年去世。陳松年的兒子也是其專業領域知名的學者,世人皆評估其頗有祖父陳獨秀之風采。
小結:
陳松年的一生,生於書香門第,又是革命家庭。他自幼年開始,便歷盡苦難,可是困苦的生活沒有磨滅他的意志,而是毅然的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謙遜恪己,從不怨天尤人,即使是面對不公正的待遇,也沒有絲毫的抱怨。
在正視歷史之後,國家沒有忘記這位革命先驅的後人,不僅在物質上對陳松年進行照顧,還使得陳松年晚年得以在文化館工作。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