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詔:猛將之殤,再猛的人也無法抵擋趨勢的力量

甘肃 78℃ 0
摘要:崇禎八年六月,位於甘肅湫頭鎮,一支1千餘人的明軍部隊沖入了3萬多農民軍布下的包圍圈,進去後便被“包了餃子”。而這只部隊的領兵人就是洪承疇所稱的“無雙”猛將——曹文詔。曹文詔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灾荒不斷的崇禎年間。國家到處是問題,再難也總得想辦法解决。然而隨著曹文詔的到來,他們的噩夢開始了。當時曹文詔率領的軍隊與民軍的兵力對比是1:10。為了報答皇帝的信任與厚望,曹文詔愈發奮勇。

崇禎八年(1635年)六月,位於甘肅湫頭鎮,一支1千餘人的明軍部隊沖入了3萬多農民軍布下的包圍圈,進去後便被“包了餃子”。而這只部隊的領兵人就是洪承疇所稱的“無雙”猛將——曹文詔。

他將在這裡走向人生的終點,向帝國上空的血色殘陽投下最後一瞥。而他的死、相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似乎是不可逃脫的宿命,任你能力有多强,戰功有多麼卓著。

1.

曹文詔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灾荒不斷的崇禎年間。關外的皇太極一直對大明虎視眈眈,八旗鐵騎不斷南下,侵擾著本已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沒落帝國;西北連年大旱,加上瘟疫流行,老百姓貧病交加,病死了也就拉倒了,但活著就得吃糧食,沒有糧食吃就吃草、吃樹皮、吃觀音土,甚至人吃人,最後就變成了大批逃荒的流民四處遊行,當時西北及中原長長的流民隊伍經常是前不見首、後不見尾,走到哪吃到哪,用當時的話叫做“吃大戶”,不給就搶,搶地主家的糧食,搶官府的糧倉,於是,官府就派兵鎮壓,於是餓肚子的老百姓就反他娘的;國家四處燃起烽烟,朝廷連年用兵,財政入不敷出,再加上終明一朝始終困擾國家的黨爭問題,讓崇禎帝朱由檢焦頭爛額。

國家到處是問題,再難也總得想辦法解决。但是手上能够利用的資源實在有限,崇禎也只能拆東牆補西牆。皇太極打過來了就趕快把人往山海關調,民軍開始鬧騰了就趕快從山海關調人回來征剿。

在這些被調來調去的人力資源當中,有一個人能力非常强,通俗說法叫非常能打。這個人就是曹文詔。

曹文詔是山西大同人,是個文盲,但俗話說的好——“社會也是一所大學”,通過長期的社會與沙場歷練,曹文詔成功地由一名基層小兵成長為軍中骨幹。

當年威震遼東的那些大佬們他幾乎都跟過。首先跟的是熊廷弼,後來又跟了孫承宗,之後是袁崇煥,直到袁督師被殺,他還跟在孫承宗身邊擊退後金軍隊,收復遵化等關內四城;那些年別的倒沒幹什麼,只顧著跟後金幹仗了,至於努爾哈赤、皇太極、阿敏、多爾袞……這些超級牛人都打過交道。對於一個見慣了大場面,在最危險最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人,其能力自然不容小覷。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果然,不久之後能讓他大顯身手的機會降臨了。

2.

對於一個資源稟賦貧乏的王朝來說,必須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此才能達到價值最大化的目的。而對於當時的崇禎來說,只要一旦發現某個人有“撲火”能力,巴不得馬上給他派上場。

1630年的西北一帶已經亂透了,各路民軍占縣衙,過州府,走街串巷,動輒萬人以上,那場面是相當壯觀,一度令官老爺們心驚膽寒。而且其帶頭大哥的名號那也是相當響亮,比如:闖王(一個名號先後換過好幾個人,最猛的是李自成),闖將(這個名號李自成也用過),紫金梁,闖塌天,黑煞神……還有一些名號比較讓人費解,比如:三隻手(啥意思?難道幹過小偷),掃地王(可能掃地比較乾淨),不沾泥(可能說他從不下地幹農活),鞋底光(估計是逃跑比較快)……

其實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為了活下去而抱團取暖,是逼上梁山。

然而隨著曹文詔的到來,他們的噩夢開始了。

曹文詔七月份入陝。彼時的他已被封為延綏東路副總兵,再不是昔日那個遊擊了。而他不愧猛將稱號,雖說隨身只帶了一千多關寧軍,但他到任後不久便開始對農民軍發動進攻。

首先受難的就是民軍首領王嘉胤,這位可是大哥的大哥級人物,想當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都是他的小弟。

當時曹文詔率領的軍隊與民軍的兵力對比是1:10。然而就是這麼個大哥大級別的人物卻被曹文詔帶著為數不多的關寧軍打得滿地找牙,四處亂跑。

整個過程是相當血腥、剽悍的,也是毫無懸念的。先是斷了民軍糧道,然後是一路追著打,打了4個月之後,小崔大夫沒瘋,王嘉胤的部下精神崩潰了,結果這位大哥大級人物就這麼被手下人給幹掉了。

經此一役,曹文詔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現,人才啊!猛將啊!党國需要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啥也別說了,升官吧!——升任臨洮總兵官。

如果不是為江山社稷分憂,在當時那種時代環境下升官絕非喜事,官職越大也意味著肩上擔子越重,同時掉腦袋的風險也就越大。然而曹文詔是帝國的軍人,軍人就應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避刀山火海,勇往無前。前方等待他的是無盡的兇險與深淵。

3.

為了報答皇帝的信任與厚望,曹文詔愈發奮勇。此後一路追擊,在山西境內斬殺了點燈子(外號),接著又與榆林參政張福臻精誠合作幹掉了一條龍,以及掃地王(辛苦了,終於不用掃地了)。

當時還有一股5萬人的部隊聚集在甘肅鎮原,他們的首領是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這支民軍正準備進攻平凉。

為了一舉剷除這幫人,洪承疇調來了好幾比特總兵,其中就包括曹文詔。

在明軍猛烈攻擊下,民軍再次開始逃跑。曹總兵率領的是機動部隊——關寧鐵騎,雖說人數不多,但貴在少而精,是職業軍人中的特種部隊;而民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其中夾雜著大量家屬,扶老攜幼,怎麼可能順利逃脫。

曹文詔一路進行圍追堵截,民軍逃無可逃,在鎮原附近的西濠進行決戰——毫無疑問,民軍大敗、四散奔逃,死傷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等被曹文詔抓獲。

為了擴大戰果,曹文詔再接再勵繼續追擊。民軍殘部死傷慘重。曹文詔抓獲民軍首領李宮用,史書記載使了個反間計輕易除掉了紅軍友:

“紿其黨,殺紅軍友”。

看著昔日一起搶糧,一起並肩作戰的難兄難弟一個個倒下,剩下的李都司心膽俱碎,對曹文詔恨之入骨。他决定在南原設伏。曹文詔果然一頭紮進了口袋,民軍仗著人多,曹文詔很快被淹沒在民軍的人海中。

應該說李都司還是懂點心理學的,他讓人大喊“曹文詔已死”,用來擾亂敵軍人心,以達到瓦解對方鬥志的目的。但是他忽略了曹文詔到底有多猛,史書記載:“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諸軍望見。”

謊言最終總會被事實戳破,明軍看到自家大領導活得好好的,正大顯神威,於是軍心穩定,鬥志更加高昂。

沒辦法,這個人太硬太猛了,設伏沒有用,撒謊也沒用,還是撒丫子接著跑吧!

民軍大敗,屍橫遍野。李都司一路逃至平凉,那裡一直有一個人在等待他。

——洪承疇。

李都司終於不用再逃了,因為他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洪承疇成為了他的終結者。

曹文詔馬不停蹄,為了貫徹趕盡殺絕的宗旨,繼續在甘肅、寧夏等地猛衝猛砍。民軍只要一看到曹總兵的旗幟——那顆受傷的心都碎了。用當時民間地主階級流傳的一句話叫做:“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曹文詔,一個從血與火中拼殺出來的人,一個經受遼東風雪洗禮的人,他的戰鬥力是不容置疑的,他報效朝廷的决心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在腐朽與黑暗面前,一切都是徒勞,顯得蒼白而無力。

4.

鑒於曹總兵工作能力實在太强、太出色,巡撫禦史範複粹上疏朝廷,稱:曹文詔功勞第一,大小戰鬥立功最多……希望朝廷論功行賞。但兵部對此卻並未給予回應。有道是:送死你去,好處我來撈。

一個一心報效朝廷的人又怎麼會計較個人得失呢?曹文詔依舊故我,努力!奮鬥!只為早日平息民變。

雖然曹文詔是不太在意個人榮辱得失,但朝堂上的明爭暗鬥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暗流汹湧,驚心動魄。

外面都已經亂成一鍋粥了,朝廷內部該鬥還得鬥啊!畢竟上班又無須體力勞動,那就只剩腦力勞動了,旺盛的荷爾蒙分泌過盛必須找到可以宣洩的出口,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黨同伐異,相互算計,只為利益。

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榮登”《明史》“奸臣傳”的周延儒和溫體仁。兩人一開始聯手幹倒了錢謙益,之後開始自相殘殺,最後溫體仁“厚黑學”運用技高一籌,成功扳倒了周延儒,上位成為首輔。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明朝末年真是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外患無休止,內鬥不停歇,整個朝堂上下真正應了那句話——“人生無處不權謀,事事皆博弈”。

攤上這麼個爛攤子,任你在外面再努力、再奮鬥也是白搭,你前面使勁,後面有人拆你的臺,甚至算計你。

曹文詔當時遇到的就是這麼個情况。

在成功幹掉紅軍友、李都司等人後,又冒出來個“36營”,其帶頭大哥是死去了的王嘉胤的部將王自用,外號紫金梁。他帶領李自成等人進攻山西,而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菜鳥,一通胡亂指揮之後效果非常明顯——山西大亂。情急之下,崇禎臨陣換將——文詔,朕需要你啊!

崇禎六年(1633年),曹文詔走馬上任山西總兵。之後又是相似的劇情,僅三千兵追擊二十萬民軍,上天龍戰死,混世王戰死(終於混不下去了),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山西境內“賊幾消盡”。然後兵鋒直指紫金梁,遺憾的是根本用不著曹總兵動手,可憐的紫金梁逃到河南濟源就死了——病死。之後曹文詔又陸續擊潰多處民軍,並於九月與其它明軍共同完成對剩餘大部民軍的合圍。

勇猛的曹總兵大抵如此,真不負“無雙”猛將之稱謂。

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被調離了,原因據史料記載、說是得罪了禦史劉令譽,被吿了黑狀,才被調往大同;還有一種說法,崇禎之所以同意調曹文詔擔任大同總兵,有可能是為了防止皇太極進攻大同。根據後來所發生的事,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曹文詔九月赴大同上任,第二年初,皇太極便親率8萬左右兵力進攻大同,無奈曹文詔手上只有2萬多人(覈心精銳關寧鐵騎只有一千),而他所面對的是威震東北亞的八旗鐵騎,其戰鬥力絕不在關寧軍之下,與農民軍有天壤之別。曹文詔這點兵力明顯寡不敵眾,一個月不到大同防線全線破防,曹文詔苦苦支撐了十幾天,崇禎緊急調吳襄率關寧主力趕來死拼,皇太極這才搶了點東西撤走。

事後為了追究責任,曹文詔被同意戴罪立功。

有功不一定賞,有過是一定要罰的,內鬥的陰影無處不在,當時的朝廷就是這麼個環境。借用趙麗蓉老師短劇中的一句臺詞:黑呀,真黑!

5.

明末就是一個四處救火的過程,這邊剛剛忙完皇太極這檔子事,那邊關內又出事了。

本已被包圍的民軍故技重演,先是表示要投降,然後通過賄賂京城總兵王樸成功撕開一條口子、逃出生天。

這次包圍圈的失敗,導致明末誕生了有明一朝最大的地方官——五省總督,主抓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民變事務。首任長官陳奇瑜。

陳奇瑜果然沒有讓崇禎失望,再次將民軍主力逼入絕境——車廂峽。

車廂峽的地理位置在陝西南部,兩邊是絕壁懸崖,中間是一條狹長通道。大批農民軍進去以後,明軍堵住了後路,並於崖上射箭、落石,民軍傷亡很大。

令人沒想到的是,所謂沒有讓崇禎失望也只是暫時的,關鍵時刻,那個屢試不爽的手段又派上了用場,投降加行賄。陳奇瑜不收禮,但手下人收。原來三百八十多年前的農民軍也懂得“曲線救國”的道理,領導不腐敗,架不住他身邊的人腐敗。

民軍買通了陳的左右人員,讓他們說好話,從而改變了陳的立場。

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現,張獻忠帶頭走了出來,一出來就反了,民軍再次遍地開花,西北大地烽烟再起。

功虧一簣,崇禎懊惱不已,陳奇瑜被撤職,新任總督洪承疇接著幹。

危難之際顯身手,曹文詔再次披掛上陣,與其它明軍一起,四處出擊忙著撲火。

曹總兵等人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通過不斷圍殺,民變再次陷入低谷,直到那個致命年份的到來。

6.

崇禎八年(1635年),這是足以改變歷史的一年,對明朝統治者來說也是致命的一年,許多人和事的發展在這一年埋下伏筆。

包括曹文詔的關寧軍在內,10萬明軍將30萬農民軍圍堵在河南滎陽一帶,在這裡聚集著幾乎所有民軍主要將領。生死存亡之際,所有人都面色凝重,不知何去何從。為了能够集思廣益,眾頭領决定開個會,與會人員為“十三家”和“七十二營”,史稱“滎陽大會”。

面對來勢洶洶的明軍,尤其軍中還有“一曹”,許多人害怕了,他們在會上提議儘快逃跑。一個響亮的聲音傳了出來:“怯懦諸輩!”說話的人是擅長詐降的張獻忠,你們這幫膽小鬼,有什麼好怕的,動他!

接著李自成給出了具體執行建議,“一夫猶奮,况十萬眾!官兵無能為也!”我們有幾十萬人,愛拼才會贏,怕他作甚!宅在家裡死路一條,只有沖出去才有活路。

行軍作戰歷來要進行戰前動員,目的是鼓舞士氣,統一思想。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從一個四處漂泊的打工仔成長為優秀的軍事將領。

動員結束後,進行軍事部署和製定行軍路線,李自成建議兵分三路,通過抓鬮的管道,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得到了攻打鳳陽的這條路線。

明朝統治者做夢也沒想到這幫身處絕境的“窮鬼”竟然會去直搗中都!從敵人的薄弱處下手,這絕對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戰畧路線的正確性,這是一條絕佳的進軍路線。彼時的鳳陽城防守薄弱,甚至連城牆都沒有(擔心破壞朱元璋祖墳風水所以沒修),幾萬民軍趁著元宵節鳳陽城鬧花燈的機會輕易便入了城。

之後的事情對崇禎來說怎一個“慘”字了得!幾千守城明軍全軍覆沒,朱元璋的祖墳和皇覺寺被燒毀,民房也被燒毀多處,最可恨的是張獻忠跑到老朱家祖墳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著“古元真龍皇帝”。這讓人想起“到此一遊”,不愛護環境,不講武德。

朝廷炸鍋了!這還了得,連朱元璋祖墳都被毀了,簡直無異於奇耻大辱。崇禎的反應大家可以自己去想。人在極端的痛苦與激動過後,剩下的往往是出奇的冷靜。

崇禎痛定思痛,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下了一個罪己詔。罪責自己承擔,過錯還需要大臣們彌補。鳳陽巡撫、巡按被處死,剩下的追剿軍將領們提心吊膽,如坐針氈。

放心吧,皇帝不會殺你們,他需要的是所有執刀將領們化悲痛為力量,全力追擊民軍,將他們趕盡殺絕。

曹文詔再次奉命出發,皇帝的重托不能辜負,皇帝的痛苦需要用血來平復,哪怕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身為帝國軍人,唯一的職責就是用掌中刀來捍衛王朝尊嚴,直至走向生命終點。

7.

大明王朝生生是被自己給玩爬下的,尊嚴這種東西需要用實力作為支撐,沒那個實力强行去要是要不來的。但曹文詔管不了這麼多,因為他是軍人,叛亂者必誅之,這是他的職責。

曹文詔依舊那麼生猛,那麼無畏,六月的天氣非常炎熱,但這些他都全然不顧,他的心裡似乎憋著一口氣,催促他馬不停蹄一路追殺,數千民軍紛紛倒斃於刀下。而他身邊只帶了三千人,追擊的民軍卻有十多萬。

曹總兵,難道你就這麼一直硬下去嗎?憑什麼你一追民軍就跑?難道在民軍的思想意識裏自己永遠是賊,而你永遠是官,官一追、賊就得跑?不,不是這樣的,他們原本大多只是即將餓死的農民,為了活下去才加入了起義軍,也就是被官府所稱的“賊”。

民軍顯然是失去了耐性,他們做好了拼命的準備,三萬多民軍在湫頭鎮等著他……

仗已經打了一天了,所有人都已經筋疲力竭,而民軍仗著人多,越戰越勇,越打人越多;曹文詔所帶的3千人已經全部被沖散,被分割包圍,這樣下去不被殺死也得累死;曹文詔看到一個空隙,正準備由此撤出重圍,不料路過一群民軍時,有一名被俘的部下看到了他,於是大聲呼救:“將軍救我!”喊聲吸引了民軍的注意力,民軍中有許多人原先是為明朝政府當兵,後來轉投了民軍。

其中一名民軍曾在曹文詔手下幹過,聽到呼救聲,他一眼認出了曹文詔,當即大喊:“這就是曹總兵!”

成千上萬的民軍圍了上來,那眼神裏有仇恨,有貪婪,也有恐懼。

圍攻,搏殺,孤身奮戰,傷越來越重,力量越來越弱,敵人卻越來越多,層層疊疊,人山人海。

一生奮戰,見慣了屍山血河,在血與火中搏出一世英名,絕不能活著受辱,死也要死的氣壯山河!

生命的最後時刻,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曹文詔揮刀自盡。他以這種悲壯的管道告別了他一生征戰的沙場,也算是對崇禎所寄予厚望的一種交代。

8.

在曹文詔倒下的地方,有與他一起並肩作戰的關寧軍部下的屍體,也有太多民軍的屍體。這些人原本都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最後卻淪為生死仇敵,相互廝殺。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悲劇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應該還是朝政腐敗,既得利益群體盤根錯節、尾大不掉。

自崇禎元年起,西北陝西一帶連續多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飛蝗遮天蔽日,老百姓餓死病死者無數。國家連年打仗財政虧空,加上前面那麼多奇葩皇帝的無所作為,明朝後期國力日漸衰微,如果指望朝廷劃撥物資救災,那還是早點洗洗睡吧。別說沒有,就是有救災物資下發,也會層層克扣,如同元末一樣,到老百姓手裡剩點糠就謝天謝地了。

總之,那時的大明已經日暮西山,搖搖欲墜,它是呈現一種加速度的衰落管道,所有綁在這個主體上的命運最終都將摔的粉碎。

曹文詔的死看似急功冒進,實則是一種必然結果,因為以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同歷史的趨勢相抗衡,其結果只會在趨勢的洪流中萬劫不復。

不僅是猛將曹文詔的揮刀自盡,還有許多那個時代的傑出人物,他們或死於敵手,或死在自己人手裡,還有的最終投向後金。比如,熊廷弼被殺後傳首九邊;袁崇煥被剮3千多刀,慘不忍睹;洪承疇和祖大壽最後都降了清(不同的是祖大壽是被迫投降,而洪承疇則有些惺惺作態、意志不够堅定)。

一個國家主體如果是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那麼置身其中的個體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以及享受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好處;反之,個體如果置身於一個日趨衰落、暮氣沉沉的主體趨勢中,即使你個人能力再强,在整個趨勢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其結果也會越走越迷茫,越暗淡。所以能够置身於一個朝氣蓬勃的大趨勢大環境中該是多麼值得慶倖的一件事!

全文完。文章有點長,感謝閱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