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的孫子寫了一本書記錄嶽飛戰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綻

浙江 103℃ 0
摘要:南宋紹興十二年,金國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已經進行到了第十五個年頭。在南宋軍民英勇抗擊下,一度占盡上風的金國逐漸感到疲憊不堪。局面開始發生了微妙變化。一直在主戰與主和之間遊移不定的宋高宗趙構,又開始打起了議和的主意。最終宋高宗惱羞成怒,喪心病狂地與秦檜一起,殺害了精忠報國的英雄岳飛。當然這件事並無損於嶽飛的戰功和形象,只是嶽珂在描述戰鬥細節時的誤差而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金國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已經進行到了第十五個年頭。在南宋軍民英勇抗擊下,一度占盡上風的金國逐漸感到疲憊不堪。局面開始發生了微妙變化。一直在主戰與主和之間遊移不定的宋高宗趙構,又開始打起了議和的主意。

然而,當時朝廷中的武將集羣,大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他們對宋高宗的議和非常反感,堅決主張窮追猛打,收復中原,還於舊都。主戰派的中流砥柱,就是當時威望極高、如日中天的大將嶽飛。最終宋高宗惱羞成怒,喪心病狂地與秦檜一起,殺害了精忠報國的英雄岳飛。

嶽飛一共有5個兒子,嶽雲、嶽雷、嶽霖、嶽震、嶽霆,長子嶽雲與父親嶽飛同時遇害,其他四個兒子都隨同母親李氏一起,被發配到當時的蠻荒之地嶺南惠州。次子嶽雷在流放地病故。嶽飛死後將近二十年,其家屬才獲得朝廷赦免,李氏才帶著嶽霖、嶽震、嶽霆回到江西九江定居。

嶽飛第三子嶽霖,於1163年被朝廷授予右承事郎,此後歷任廣西欽州知縣、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舉封椿庫、文閣侍制、兵部侍郎等官職。嶽霖生前痛感父親含冤被害,平反昭雪之路困難重重,於是多方蒐集嶽飛的生前作品、奏章和其他相關資料,想讓父親冤案大白於天下。可惜他未能完成心願,就一病不起。

嶽霖臨終前,對兒子嶽珂留下遺言:“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讓嶽珂繼承他的遺願,“苟能卒父志,雪爾祖之冤,吾死瞑目矣”。當時的嶽珂雖然年方九歲,爺爺的光輝戰績和不幸遭遇,父親的遺言,都給了他很大震動,從此為爺爺嶽飛伸冤和編輯著作,幾乎成為他一生事業。

嶽珂苦心多方蒐集資料,訪求當年的見證者,先後寫出《籲天辯誣》、《天定錄》、《鄂王行實編年》,匯編入《鄂國金佗粹編》一書,還有《桯史》、《愧郯錄》、《玉楮集》等一大批著作,敘述嶽飛一生經歷,記錄嶽飛戰功,成為後世研究嶽飛和南宋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不過,由於嶽珂生活的年代距離嶽飛時代已經半個多世紀,嶽珂又是文人,一生從未上過戰場,以至於在記述嶽飛的戰功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紕漏和與史實不符之處。嶽珂死後500餘年,清朝乾隆看了嶽珂的一部著作《鄂王行實編年》後,一眼看出了其中一個破綻。

《鄂王行實編年》記載,紹興十年,嶽飛帶領大軍,在河南郾城與金兀術進行過一次大戰,以岳家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戰鬥中,金兀術出動精銳部隊拐子馬:“兀術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朕,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

嶽飛從容應戰,“命步人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殺得金兵人亡馬倒。死傷慘重。可以看出,嶽珂認為,所謂“拐子馬”“鐵浮圖”,就是金國的精銳騎兵,身披重甲,每三匹馬用牛皮繩連在一起,臨戰時發起集團衝鋒。

清朝當初爭奪天下時,靠的也是兇猛善戰的八旗鐵騎,騎兵一直是清朝的看家本事。囙此乾隆皇帝對騎兵作戰狀況非常熟悉。他認為,嶽珂此處記載不符合事實:“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兀術戰陣素嫻,必知得進則進,得退則退之道,豈肯羈絆已馬以受制於人?”

乾隆認為,騎兵作戰的妙處就在於行動迅速,進退自如。如果在戰場上把三匹馬强行連到一起,有的馬快有的馬慢,有的騎士勇敢有的騎士怯懦,根本無法做到同進同退、同步展開攻擊或撤退,完全是一種毫無必要且很不現實的做法,金兀術是騎兵戰專家,肯定不會用此昏招。

此後,“拐子馬”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曾經引發持續多年的爭議,難有定論。直到宋史專家鄧廣銘寫出《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一文,這件事才有了結論。鄧廣銘經過廣泛深入研究史料後認定,所謂“拐子馬”是指金國騎兵的一種戰術,臨陣之時,在正面衝鋒同時,左右兩翼騎兵同時向對手發起弧形合圍,達到圍殲對手的目的。

嶽珂著作中所說的用牛皮繩把三匹馬連到一起之說,出自文人的主觀臆測,與事實不符,乾隆的質疑和分析是正確的,困擾史學界數百年的“拐子馬”至此真相大白。當然這件事並無損於嶽飛的戰功和形象,只是嶽珂在描述戰鬥細節時的誤差而已。

參考資料:《宋史》《鄂王行實編年》《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