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京”挺進皖東?南京:格局小了

江苏 60℃ 0
摘要:作為首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都市圈,軌道上的南京都市圈越來越“快”。12月28日,江蘇首條跨市城軌——寧句城際正式宣告開通,鎮江句容被拉進“半小時通勤圈”。可以預見,隨著這些骨幹項目的推進,南京都市圈的1小時通勤網絡也將加速成型。這意味著,南京正式將句容拉入半小時通勤圈。“頭部企業在南京、配套企業在句容”,已逐漸成為兩地的默契。

每經記者:淡忠奎每經編輯:楊歡

作為首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都市圈,軌道上的南京都市圈越來越“快”。

12月28日,江蘇首條跨市城軌——寧句城際(S6號線)正式宣告開通,鎮江句容被拉進“半小時通勤圈”。加之,同時開通的捷運2號線西延線,捷運版圖實現東進西擴,運營里程達到427公里,排名上升至全國第5比特。

圖片來源:交匯點用戶端

同一天,寧馬、寧滁、寧揚項目同時開工,南京、馬鞍山、滁州3市皆是市委書記或市長出席開工儀式,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可以預見,隨著這些骨幹項目的推進,南京都市圈的1小時通勤網絡也將加速成型。

此前,國家發改委點名支持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都市,有南京、福州、成都和西安。南京都市圈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是因為首個獲批,更因為這是全國首個跨省域的都市圈——近半數成員來自鄰省的安徽。

不過,這幾年安徽省會合肥的異軍突起,對南京形成競爭之勢。馬鞍山、滁州、蕪湖等既是南京都市圈成員,也屬於合肥都市圈成員。

身處兩個“互相重合”的都市圈,南京與合肥之間是怎樣的“相愛相殺”,南京跨省“帶圈”能給其他城市群帶來哪些啟示?

首條跨市城軌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作為江蘇省內首條跨市城軌,速度快是寧句城際的最大特點。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交通院總工程師王樹盛表示:“列車設計最高運行時速120公里,而南京市內捷運一般設計時速80公里。”

從鎮江句容乘坐這趟列車,換乘南京地鐵2號線,一小時即可到達新街口,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河西片區。這意味著,南京正式將句容拉入半小時通勤圈。

中心都市和邊際都市的無縫連接,好處不言而喻。“頭部企業在南京、配套企業在句容”,已逐漸成為兩地的默契。

句容市委書記潘群表示,句容將依託重大交通項目帶來的空間重塑、要素重組、動能重聚,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覈心優勢,精心做好寧句城際軌道交通沿線規劃完善、土地開發利用。

著力打造具備“城市形態、工業產出、樞紐優勢”的樞紐經濟區,最大程度集聚更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加快向樞紐經濟、數字經濟、消費經濟拓展轉變。

在江蘇省內,感受到“南京紅利”的不止鎮江(句容)。揚州作為蘇中都市,地理優勢遠不及長江南岸,跨江發展成為重要的突破點。去年末,連淮揚鎮鐵路的通車給揚州帶來“重塑區位”的重要契機。

外界認為,此番寧揚城際的加速推進,不止是實現了其融入省城半小時“通勤圈”的夢想,更使得揚州“緊密接軌上海都市區、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沿江區域中心都市”有了更多可能。

作為揚州“前哨”的儀征市先行一步。今年9月,揚州市主要領導調研時指出,不止於區位,儀征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基礎較好,要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和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戰畧,有效承接南京“外溢”的科教、人才、產業等資源要素。

實際上,早在2014年,江蘇省政府就印發了《關於印發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的通知》。自此,“推進寧鎮揚同城化”成為江蘇省級層面謀劃的重大戰略部署。而長江的地理阻隔和三地城際建設的滯後,是其同城化進展較為緩慢的重要原因。

如今,隨著城際建設的快速推進,使得三地空間上的“同城化”成為可能。以句容為例,王樹盛此前表示,“南京作為中心都市,在向生產性服務業、金融及法律諮詢等高端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涉及功能的調整和產業佈局的優化,需要在更大空間範圍內協同分工,形成資源的高效配寘,帶動雙方經濟共同發展。”

南京跨省“帶圈”

實際上,南京不止向東,將鎮江、揚州攬入同城化的“懷抱”。南京向西,寧馬、寧滁城際也同時開工建設,這距離其工程可行性報告獲批不足兩月。

寧馬城際起自南京西善橋站,終至馬鞍山當塗南站,路線全長約54.23公里;寧滁線起自南京北站,終至滁州站,路線全長約55.35公里。這兩條市域(郊)軌道交通線路的速度目標值均為120公里/小時,未來通車之後,有望實現南京與馬鞍山、滁州分別30分鐘和40分鐘的快速聯系。

圖片

南京至馬鞍山市域(郊)鐵路(南京段)線路走向示意圖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安徽馬鞍山、滁州分別處於南京的西南和西北,均系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其中,馬鞍山早在2000年就已加入南京都市圈,並且成為了最早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都市之一。這兩條線的開工建設,也意味著南京距離安徽的時空距離再近一步。

從南京都市圈內都市的區位來看,南京東邊是江蘇的鎮江、揚州、常州(金壇、溧陽)和淮安,西邊是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和宣城。

南京都市圈示意圖圖片來源:南京市發改委

而作為中心都市的南京,地處寧鎮揚山地,國土面積僅為6587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崗地約占60.8%,水域達11%以上),在省會城市和副省級都市中分別處於倒數第二、第三位,土地開發强度一度逼近33%的國際公認警戒線。

在行政合併幾無可能的情况下,“西進東擴”擴大經濟腹地成為不二之選。南京向東推進寧鎮揚同城化,向西推動寧滁寧馬跨界一體化。不過,從經濟發展來看東强西弱勢頭明顯,再加之長江天塹,南京對皖東南都市的影響力明顯要高於省內都市,被不少人稱為“徽京”。

這是南京跨市“帶圈”的重要背景。百度遷徙大資料顯示,2021年春運第一天(1月19日)遷入南京來源地和遷出南京目的地排名前三的都是鎮江、滁州和馬鞍山,其中滁州和馬鞍山合計遷入/遷出南京規模都超過10%,可見三地聯系之頻繁。

在很多馬鞍山人看來,看南京衛視、揚子晚報是不少人的共同記憶,甚至發佈疫情通告還需要專門提醒“南京算省外”。寧馬滁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十分密切,寧滁、寧馬還分別成立了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來推動融合發展。

“江蘇有三個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腹地範圍比較有限。東邊的話主要是鎮江受它影響較大,西邊受它影響的是馬鞍山、滁州,甚至延伸到蕪湖這邊,從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傳統。”華東師範大學都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對城叔表示,早年合肥的經濟、交通影響力也不足以覆蓋至皖東南片區。

在他看來,寧滁、寧馬等城際建設更多的是考慮安徽省更深入地融入長三角地區,這相當於是一個通道建設。安徽前些年的重點是合肥與外界的聯系,但是皖東南都市也一直在全省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新通道的暢通不僅能够讓安徽省跟長三角更好地對接,也能够讓這些都市有更好的表現,“安徽不能只有一個合肥”。

省會腹地之爭

在南京都市圈不斷擴容的同時,合肥的“逆襲式”發展也備受矚目。從2001年開始,合肥以每年超越3~4個都市的速度,在2020年成功躋身全國經濟排位前20名,經濟總量躍上萬億臺階,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也漸入佳境。

這也使得外界開始擔憂:南京和合肥是否會發生腹地的爭奪?畢竟,南京都市圈中有4個是安徽都市,佔據其地級市總數的1/4,滁州、蕪湖和馬鞍山還屬於合肥都市圈。這些都市也正是安徽省內經濟較為活躍的都市。

從2021年前三季度表現來看,滁州、蕪湖、馬鞍山和宣城的GDP分別為2559.2億元、3186.96億元、1854.11億元、1356.3億元,增速分別為12.3%、13.6%、11.7%、12.3%,均高於全省增速(10.2%)。

對於南京而言,2020年也是一個特殊的節點——GDP達到14817.95億元,順利邁入全國前十。眼下,南京和合肥都將爭取國家中心都市作為重要目標,希望擁有更廣闊的經濟腹地,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配置與產業分工,進而實現都市能級的躍升。

在寧滁馬跨界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同時,“合滁、合蕪馬”兩大發展帶也被列為合肥市接下來5年重點發展的“六帶協同”的重要內容。在外界看來,頗有一種合肥“飛黃騰達”之後轉身回來“搶地盤”的味道。

不過,在專家眼裡,這樣的觀念明顯是格局小了。曾剛提出,長三角地區都市的發展有著不一樣的路徑。長三角地區已經從單個都市、都市圈,進入到城市群發展階段,內部之間沒有那麼多的界限。比如,從規劃上看,上海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更是重疊的。

他認為,從產業來看,不同類別的腹地範圍是不一樣的。長三角作為新興戰畧產業的重要基地,不應局限於三省一市或者某個都市圈,這樣產業是搞不大的。“現在還繼續搞‘小圈子’,跟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階段不符合。”

不過也有例外,曾剛提到了處於蘇魯豫皖交界處的徐州都市圈。公開資訊顯示,其最早由江蘇的徐州、宿遷、連雲港,安徽的宿州、淮北,山東的棗莊、濟寧的微山縣,河南商丘的永城市組成,現時徐州都市圈的最新範圍還在規劃製定中。

不同於南京、合肥圈內都市的加速發展,徐州都市圈所在的地區相對落後。“蘇北、皖北等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准和科技能力還處在都市圈的階段。”曾剛認為,南京都市圈是有特殊性的,徐州都市圈想要四省聯動並不容易,“一個是落後地區較多,一個是協同難度較大”。

從都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這不是簡單的並列或者拼圖,更多在於城市之間生產要素和服務職能的融合。政策層面更多的是為這種融合掃清壁壘,創造條件,至於最終能否由城至圈,再到更大範圍的一體化,其實是一種水到渠成的事情。

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