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農村生活中的“老人與茶”:熬煮在罐罐裏的歲月

甘肃 95℃ 0
摘要:馬忠父子家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西北農村一天的勞作,從一口罐罐茶開始”的生活習慣,在這個家庭已延續三代人。而對於馬忠的後輩們來說,雖然喝茶的習慣仍在延續,但對茶的種類和喝茶的管道已有所不同。

歲末寒冬,中新網記者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的83歲老人馬忠家。圖為馬忠父子倆燉茶喝。張婧攝

中新網蘭州12月30日電(張婧王牧雨)煨上罐罐茶,再吃口饃饃,伴著水煮沸的聲音,茶葉的濃香浸了出來,坐在火爐旁烤火的馬忠和兒子馬應保,啥事都不想,只是一遍又一遍倒騰手中的器具,父子倆互相斟茶喝,其間雖交談甚少,但馬應保覺得這是一年到頭能陪伴父親最好的管道。

歲末寒冬,常年在縣城打工的馬應保回鄉與家人團聚,時常到舊宅看望老人,“步行10分鐘的路程,幾乎天天來。”馬忠見到兒子,便會拿出煮茶器具,二人慢慢熬、細細品,這時候的愜意總令他們憶苦思甜。

圖為馬忠向記者展示煨罐子煮茶。張婧攝

馬忠父子家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西北農村一天的勞作,從一口罐罐茶開始”的生活習慣,在這個家庭已延續三代人。

據悉,罐罐茶這種土味茶飲管道之所以在西北農村盛行,是因為老一輩人煨茶時多要文火慢燉,茶葉放得多,水又少,就如熬中藥一般,味道濃烈厚重。普通品茶人覺得“太濃、太苦”,而對於當時以體力勞動為生的苦力來說,“喝濃茶精神,幹活有勁”。

馬忠今年83歲,兒孫滿堂,院落裡外收拾乾淨整潔,日子過得舒坦。雖然年輕時肩扛生活重擔,但每天開工前的茶少不得,他總是算著時間呷幾口,“喝幾盅,就能精神一整天。”

圖為馬忠家裡煮茶的器皿。張婧攝

20世紀60年代初,馬忠負責從縣城往鄉鎮運送貨品,“2駕馬車、3個人,運送布匹等生活物資,半夜出發,步行5個多小時,趕天亮到達鄉鎮卸貨,一天賺取五六角錢的工錢。”即便是以此為生計的他,還是願意花費一整天辛勞所得,給自己購置一個煮茶所用的煨罐子。

煨罐子是六七釐米高,底座直徑約三釐米的錐體,燒制而成,原本青灰色的外表因多年架在火盆上燒已不顯其本色。曾有“苦甲天下”之稱的定西,喝罐罐茶歷史更為久遠,尤其老人都曾使用煨罐子燉茶喝,但該器具保留至今的已為數不多。

“一撮茶葉煮好的茶水實則就一小口。”這看似粗糙,卻熬煮的茶十分香濃,讓馬忠為之嘖嘖稱奇,之前家家戶戶都用這個,但因煨罐子容量太小,往往只供一人慢慢品用,逐漸就被淘汰。

馬忠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了,煮茶的工具也開始講究,就自己而言,從“斥鉅資”購買的煨罐子,到自製容量更大的易拉鑵杯子,再到如今使用頻次高、精製工藝的玻璃茶壺,以及夏天家裡不生火所用到的電茶具,可謂一應俱全。

煮茶工具從傳統到現代,馬忠最愛不釋手的還屬煨罐子,相比當下市面隨處可見的上百元電茶具,它承載了馬忠這輩人數十年的鄉土記憶。

一生愛茶,日日煮茶的馬忠,喝過最貴的茶也不過是集市上每斤賣50元的散裝茶葉。時日一久,馬忠眼見家中盛放茶葉的鐵罐子快露底了,便算好日子,一定記得下一個逢集日時,再購些同款,雖然有時會有相似不同款混進這個茶罐子,他笑稱,“啥茶不重要,有喝的就行”。

而對於馬忠的後輩們來說,雖然喝茶的習慣仍在延續,但對茶的種類和喝茶的管道已有所不同。“喝不慣煨罐子燉出來的茶。”馬應保說,自己在外打工時住集體宿舍,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用電茶具煮茶,他25歲的兒子則更願意泡茶喝。(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