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動盪不安,清政府腐敗無能,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隨著一些新思想傳入國內,許多先進的知識份子渴望運用新思想去拯救這個國家和民族。然而推翻封建政權的道路畢竟是艱難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條鬥爭道路上,有許多英勇先驅就這樣“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之中雖然大部分都是男兒,卻也有“鑒湖女俠”秋瑾這樣的巾幗英雄。
▲清末百姓舊照
秋瑾,原名閨瑾,字璿卿,號旦吾,祖籍浙江江陰,生於福建閩縣。秋瑾出身於官宦世家,從祖父那代開始便世代為官,其父秋壽官至郴州知州。秋瑾從小才華出眾,允文允武,在21歲嫁於王廷鈞為妻。在婆家時,秋瑾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二人來往,關係親密。三人情同姐妹,經常聚在一起飲酒賦詩,當時世人將他們稱為“瀟湘三女傑”。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場景繪畫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秋瑾的丈夫王廷鈞靠捐款謀得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遂跟隨丈夫入京。然而當年剛好碰上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夫妻倆為躲避戰亂,决定返回家鄉。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王廷鈞再次前往北京赴任官職,秋瑾帶著女兒一同前往。次年,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决定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識和觀念,還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夥伴。
▲秋瑾舊照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秋瑾與徐錫麟等其他光復會成員在上海集會,密謀發動推翻滿清政權的起義,起義地點在浙江、安徽。此次起義計畫裏,秋瑾就是浙江地區起義的負責人。次年7月6日,安慶起義不幸失敗,徐錫麟慘遭清軍殺害,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情就此洩露,秋瑾等人所在的大通學堂也被官府派兵查抄。面對眾人的勸告,秋瑾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於是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山陰縣令李鐘嶽因為欣賞秋瑾才華,故意想辦法拖延時間,讓與此事相關的學生逃命,並在紹興知府貴福面前堅稱大通學堂與此事無關,力保大通學堂不被處理。
▲清代縣衙舊址
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7月13日,貴福在府衙向李鐘嶽發出警告,並威脅說若不將大通學堂的師生全部處死,他就會向上申告李鐘嶽和這所學校師生一起謀逆。李鐘嶽別無他法,無奈之下只能去大通學堂拘捕了秋瑾、程毅等老師和學生一共8人。兩日後,秋瑾被紹興知府貴福判處斬首。李鐘嶽雖然無比悲傷,卻也無能無力,只能告訴秋瑾“餘比特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秋瑾對此表示理解,同時向李鐘嶽提出三個請求,分別是寫一封家書、不要梟首、死後不要剝衣服。李鐘嶽向貴福爭取了半天,後兩個請求才算是答應了下來。
▲秋瑾受審劇照
為了報復李鐘嶽,貴福特意要求李鐘嶽監斬。7月15日淩晨四點,在貴福心腹的監視和催促下,李鐘嶽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紹興軒亭口行刑,一代女傑英勇就義。秋瑾死後,李鐘嶽就因“包庇女犯罪”被朝廷革除職位,隨後他决定前往杭州。在離開紹興時,數百名紳民都來送別他,但李忠嶽覺得愧對秋瑾,對大夥表示“去留何足計,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民國初年秋瑾墓
後來李鐘嶽客居杭州,每天都對著秋瑾死前所書的“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傷感,常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由我而死!”此後,李鐘嶽數次幾次試圖自殺,但都被救了下來。為此,妻子幾乎是一步也不敢離開他。然而李鐘嶽赴死决心已定,10月29日趁妻子外出不在,他毅然選擇懸樑自盡,此時距離秋瑾就義不過百日。李鐘嶽去世後,浙江紳民無不扼腕痛惜,前來弔唁的人三天都沒有斷過。民國成立後,“秋案”昭雪,李鐘嶽的神位入祀秋瑾祠,秋李兩家遂成至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