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術:微創別只看孔少,“內傷”小才是關鍵

广东 58℃ 0
摘要:近年來隨著體檢中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早期肺癌被發現,這些患者有手術機會,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但讓這些患者烦乱的是,如何既把腫瘤切乾淨,又盡可能微創?胸腔鏡手術是被普遍認可的微創手術,包括單孔、兩孔、單孔胸腔鏡手術等。與會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楊浩賢教授接受採訪,他提醒微創別只看孔少,“內傷”小才是關鍵。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陳輝

圖/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隨著體檢中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早期肺癌被發現,這些患者有手術機會,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但讓這些患者烦乱的是,如何既把腫瘤切乾淨,又盡可能微創?

胸腔鏡手術是被普遍認可的微創手術,包括單孔、兩孔、單孔胸腔鏡手術等。在身體上打小孔、少打孔,顯然進一步减少了外傷,但體表創傷的减小,是否等同於整個肺癌手術更微創嗎?未必!

視覺中國資料圖

近日,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汕尾市分會第七届年會暨胸部腫瘤多學科研討會在汕尾舉行,來自廣東各地肺癌、乳腺癌領域的醫學大咖與汕尾當地醫院的醫生參與該會。與會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楊浩賢教授接受採訪,他提醒微創別只看孔少,“內傷”小才是關鍵。

微創更關乎“內傷”

楊浩賢教授

楊浩賢教授擅長用機器人和胸腔鏡做肺癌微創手術,許多肺癌患者會慕名找他來做微創手術。“醫生,你的手術是打一個孔嗎?超過一個孔我就不做了!”“你們打的孔有多大?”

“這其實是一個需要糾正的認識誤區,並不是孔越少、孔越小就越微創,這種誤區不僅存在於患者中,也存在於一些基層醫生中。”楊浩賢教授解釋,微創的關鍵是“內傷”要小,孔的大小只會影響手術後那幾天的康復速度,在有效保護肺的正常神經血管束的前提下,少打孔、打小孔誠然進一步减少了外傷,減輕了疼痛,而內傷大小則會影響到患者手術後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質量。

楊浩賢舉例說,如果手術中損傷了本應受到保護的肺叢神經,患者手術後會出現持續性刺激性乾咳,甚至會咳得無法入睡,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微創要理念先行,手術要個體化、差异化、精准化

研討會現場

一說到微創,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機器要高精尖、醫生要技藝精湛。楊浩賢教授糾正說,要做到微創,理念要先行,做手術的醫生要有手術個體化、差异化、精准化的理念。

隨著肺癌治癒率越來越高,患者生存期越來越長,患者自然對術後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患者腫瘤的部位、大小、體質等各不相同,肺癌手術在遵循腫瘤根治性切除原則的所謂標準治療模式下,能否根據不同的具體患者採用個體化、精准化的手術管道,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楊浩賢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肺就好比一棵蘋果樹,肺葉是主幹、肺段是分支,而腫瘤就是上面的蘋果。在過去沒有梯子,我們為了摘下蘋果,會砍斷主幹,甚至會砍倒蘋果樹;現在,我們借助工具,可以只砍下分支就能摘下蘋果。僅僅切掉肺段和切掉整個肺葉,患者將來是否會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併發症會有很大不同。

以淋巴清掃為例,以前為了降低復發風險,會把患者肺部相關淋巴結全部清掃乾淨,可以說“像推土機一樣,手術刀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漏掉一個”,但是不必要地過多切除淋巴結,患者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幾率也會大大新增,其中就包括術後持續的刺激性乾咳。

如何在確保把腫瘤切乾淨,降低將來復發風險,又能盡可能降低創傷,這不僅要求醫生要有好的理念,也要求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更準確的評估,可以說,功夫是在手術之前,而非僅僅在手術中。

機器人可助力手術個體化、精准化

有了好的理念,也需要有好的科技,用手術機器人來做肺癌手術有助於實現手術的精細化。

手術機器人的“手腕”可以在狹小的胸腔內720°旋轉,讓操作更靈活。機器人的三只“手”在胸腔內還可以默契配合——一隻手臂夾住淋巴結,另一隻手臂將它切下來後,馬上換上一個白色的小袋子伸進去,夾住淋巴結的手臂將切下的組織放入小袋子內、封口、取出體外……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手術機器人還有視野放大10倍—40倍的功能,微小的血管和神經都可清晰呈現在眼前,讓醫生在手術中完美避開神經和血管,在體表外傷微創化的同時,也達到內傷微創化,大大减少了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另外,手術機器人還有裸眼三維立體視野(3D視野)的功能,因為視野具有放大功能,而且成像無死角,比開放手術時的視野更加清晰,也是普通腔鏡的2維視野所無法比擬的。靈活操作+放大10倍醫師視野+裸眼3D,這讓手術機器人做肺癌手術有它特有的優勢。(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許張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