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和朱元璋,是元末時期一對很有話題度的死對手,兩人都是當時抗元的主力軍,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兩人隨著自身實力的强大,不免會不斷摩擦出衝突,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最終決戰。
決戰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在鄱陽湖一戰中,朱元璋大獲全勝,而陳友諒則身死國滅,要知道當時的陳友諒可比朱元璋要强大得多了,然而最終還是徹底失敗了,他想比起朱元璋來說,究竟差在哪裡呢?
陳友諒是湖北人,出生於漁民之家,本姓為謝,但由於入贅過,所以改姓陳,在家中他排行老三。
小時候的他就喜歡讀書,對書中的文義,也略知一二,同時又對武事感興趣,臂力過人。曾經擔任過縣裡的小吏,但他同陳勝吳廣一樣,這樣的小官怎麼可能滿足得了,他心中的鴻鵠之志呢?
西元1355年正月,陳友諒正式在黃蓬起義,隨即參加紅巾軍。剛開始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簿書掾,然而不久後他便憑藉著軍功而迅速成為元帥。
不久後,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來投陳友諒,對於這樣的叛徒要來何用?陳友諒反手就將其給滅了,吞併了他的隊伍,實力大增,成為江南地區最大的一股勢力。
而朱元璋這邊在奪得了池州之後,勢力也慢慢起來了,此時,陳友諒和朱元璋兩股勢力已經逐漸接壤,成為了鄰居。他們兩人為了爭奪池州、太平等地,不斷地爆發小規模的衝突。
西元1359年,徐壽輝匆匆地想要從漢陽遷都到龍興,半途停留在江州休息,而江州可是陳友諒的地盤,早就野心膨脹的陳友諒當即埋下伏兵,將徐壽輝部悉數消滅乾淨,其本人被挾持在此地,但不久後就被殺死。
當時,陳友諒已經從朱元璋的手裡拿下了池州、太平兩城,連連取勝的他逐漸驕狂起來,移軍至採石磯,在這裡登基,建國號漢,改元大義。
此時的陳友諒權勢已達頂峰,大有吞併八荒之勢,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朱元璋。陳友諒性情强硬而又多疑,迷戀權術,他自恃兵多將廣,並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結果在鄱陽湖一戰,自己把家底給打沒了,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後來朱元璋對此評估道:“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由此可見,陳友諒一生敗就敗在了“志驕”這兩個字上
即便到了當代,性格決定命運這一說法,依舊是成功學裏常用詞語之一,不要小看這句話,一個人的性格,從古至今都對人的一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陳友諒就輸在了容易驕狂這一性格弱點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