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聶麗娟
通訊員肖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關心糧食和蔬菜,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現代人嚮往的鄉間田野生活。
在武漢就有這麼一群人,遠離鋼筋水泥都市,認領上幾塊菜地,親自耕種親自施肥,過上自給自足的都市農夫生活。
12月26日,極目新聞記者採訪了這群享受生活、親近大自然的都市農夫,感受他們眼中不一樣的都市田園生活。
爺爺帶孫子種地親近大自然
7歲“歡喜坨”小朋友,家住在武漢工業區博學華府,自從爺爺當上“都市農夫”後,他的週末生活不再無聊,不用宅在家,而是選擇親近大自然,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農耕快樂。
12月26日,記者在花博匯市民農園見到“歡喜坨”的爺爺崔先生,他正帶著孫子在摘西蘭花。只見園內一大片一大片綠色的農地,被分割成數十塊長方形的標準菜地,每塊菜地旁都配有專業的澆灌設施和監控探頭,跟普通農家菜地不同的是,每塊菜地的四周鐵絲圍擋上都編有不同標號,崔先生家認領的是A14號和A78號。“歡喜坨”站在菜地前賣力地拔起蘿蔔,崔先生擔心孫子拔不起來上前來幫忙,“歡喜坨”撅起小嘴撒嬌地說:“爺爺,今天這些蘿蔔都是我的工作,你們都不准動手。”
崔先生是河南駐馬店人,出生在農村,早年當過兵,退役後,也曾自己種過菜。退休後,兒子考上大學,在武漢成家立業,他和老伴從老家來武漢帶孫子。“雖然30多年沒有下地幹活,沒摸過鋤頭,但再次幹起農活來,格外帶勁,仿佛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崔先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前年,他帶孫子回河南老家,5歲的小人鑽進菜園裡,跟著大人摘黃瓜、拔蘿蔔,忙得不亦樂乎。今年3月,跟同社區的業主一起接孩子放學,聽到鄰居提起,近郊有菜地可以認領,愛種啥就種啥。想到孫子對農耕生活特別感興趣,於是就萌生了去當農夫的想法,經過申請填表後,認領到自己中意的菜地。
“沒想到,種著種著就上癮了,一塊菜地不够,還認領了第二塊。不僅孫子愛到這裡過週末,我和老伴幾乎是天天來‘打卡’。”崔先生和老伴,每天早上送完孫子,兩人從社區就出發啦,20分鐘的公交車到達農園,開始一天的“農夫”生活。
“既讓孩子親近了大自然,還能孩子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孫子參與農園勞動後,每次吃飯總是把碗裏的米飯吃得乾乾淨淨。”63歲的崔先生歡喜地說。
7歲的歡喜坨到了菜地開心地參與勞動
退役運動員當農夫享受慢生活
25歲時在東湖邊的賽艇訓練基地度過青春歲月,23年後將自己的熱情和活力,投入到都市農耕生活中。
48歲的退役運動員王芳,也是市民農園124比特都市農夫之一。1997年,王芳退役後,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結婚生娃,夫唱婦隨,和丈夫經營起自家的會展公司。
今年3月,家住蔡甸的王芳,在朋友圈裏看到招募農場主的消息,想到自己忙忙碌碌這麼年,從運動員到退役後經商,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而且女兒已經上大學了,是時候該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了,經過申請,王芳入選了都市農夫名單。
退役運動員王芳打理自己的菜地
王芳回憶,剛開始還有點擔心,因為自己是種菜小白,沒有種菜經驗,但好在有專門的農藝師指導,認領菜地的其他家庭也很熱心,大家之間經常交流種菜心得,很多人還成為了朋友。“剛開始,每個人只能認領一塊菜地,試種成功後才能申請第二塊,基本上每個家庭最多認領兩塊菜地。”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12月26日下午,極目新聞記者採訪王芳時,她正在菜地裏摘菜,將腐爛菜葉剁成碎葉丟到菜地上。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爛葉剁碎後堆在地裏,經過腐爛後就是天然的有機肥,不僅能肥沃土壤,還能讓種出來的菜特別美味。
菜地收成不錯
“這是真正的有機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綠色環保。”採訪時,王芳充滿自豪地說,女兒在武漢上大學,每週末回家吃飯,每次都對她種的菜連連誇讚,說比菜場買的菜好吃多了。看到餐桌上的菜肴被女兒和丈夫一掃而空,這讓王芳特有成就感,幸福感爆棚。王芳說,開始種菜以來,很少去菜場買蔬菜,有時候收成好,種的菜多得吃不完,還送給親戚朋友嘗鮮。
記者瞭解到,每位都市農夫可以注册獲得一個帳號,只要打開手機“市民農園”微信小程式,線上自助完成“一鍵澆水”,在家也能隨時隨地看到自家農田的視頻直播。
物理老師用心種菜如育人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這些優美的詩句,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而退休物理教師王維平的生活亦是如此。
從小在農村長大,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讓王維平退休後第一個月就閑不下來。2019年,他選擇在自家屋頂開荒種菜。六七樓都是自家的私家花園,他種上了很多茄子、洋芋、豇豆,長勢喜人。一場疫情,打消了王維平在鬧市屋頂開闢菜園的念頭,他决定搬到人流不那麼密集的武漢工業區另外一套處所居住。
市民農園現場
搬回來後,從其他業主口中,王維平聽說了市民農園的耕種模式,一年1500元,種植和收穫都隨業主心意,遇到技術難題,還有專門的農藝師指導,遇到特殊情况不能來菜地,還可以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幫忙代管打理。
“種菜跟教育有共通之處,都是做園丁,教學生要因材施教,種地也是這樣,不同的土壤適合種不同的菜。”物理老師出生的王維平善於動腦筋,愛鑽研,在網上聽到網友介紹,馬糞可以作為肥料,四處找尋,終於尋得馬糞,視為寶貝。因為馬糞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作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混入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馬糞中水分易於蒸發,同時含有較多的纖維分解菌,是熱性肥料,施用馬糞還可以改善黏土的性質。
王維平聊起自己的“種菜秘笈”侃侃而談。王維平認為,種菜跟教書一樣,也要講究方法,靠近菜地邊角的地方,間距大,光照强,適合種植爬藤類的瓜果蔬菜。菜地和菜地之間的如果間隙太小,蔬菜之間容易“搶地盤”,就適宜種植對環境要求不高的蔬菜。
王維平隨身帶了一個專門的記錄本,每季蔬菜有25個品質左右,蘿蔔有白蘿蔔、紅蘿蔔、櫻桃蘿蔔和水果蘿蔔,還有小茴香、苦菊、紫甘藍,香菜等。
王維平老師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家人也很支持他,因為種菜不僅可以怡情,還能鍛煉身體。退休時王維平體檢發現自己有輕度的脂肪肝,參與農耕生活後脂肪肝都沒有了,恢復到年輕時的體重,爬幾層樓梯也不喘氣了。“我的好多朋友,都十分羡慕我的退休生活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