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6件事不能忘,幫你遠離併發症,像正常人一樣長壽!

養生健康 65℃ 0
摘要:很多患者都知道,控制2型糖尿病的症狀和預防併發症最好的管道就是控制血糖。為了避免健康狀況退步,是時候調整自己管理糖尿病的管道了。身體發生變化,使藥物無法像之前那樣發揮效力;視力問題,可能導致其在讀取血糖水准數值或使用正確劑量的胰島素時出錯;因其他疾病而服用的藥物與糖尿病藥物發生了相互作用,並且影響其藥效。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的風險也會提高。

審閱者:楊旭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很多患者都知道,控制2型糖尿病的症狀和預防併發症最好的管道就是控制血糖。

但患者是否知道,衰老會讓身體處理葡萄糖和胰島素的管道發生改變呢?為了避免健康狀況退步,是時候調整自己管理糖尿病的管道了。

衰老會影響患者對糖尿病的管理能力:

衰老會影響患者對糖尿病的管理能力,可能面臨的一些障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腦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這會使患者更難以對飲食進行規劃,也難以記住服藥時間;

身體發生變化,使藥物無法像之前那樣發揮效力;

視力問題,可能導致其在讀取血糖水准數值或使用正確劑量的胰島素時出錯;

因其他疾病而服用的藥物與糖尿病藥物發生了相互作用,並且影響其藥效。

通過與醫療團隊一起製定計畫,並且密切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就可以繼續過健康的生活。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打造自己的醫療團隊

許多醫療專業人士可以幫助更好地管理糖尿病,包括:

內分泌科醫生;

護士;

營養師;

藥劑師;

糖尿病教育者;

足科醫生;

眼科醫生;

牙科醫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的風險也會提高。可以向專業人士諮詢,或向朋友和家人尋求支持,這兩種方式都能使患者保持積極的治療前景。

2、關注自己的血糖數值

要學會如何檢查自己的血糖。你應當和醫生談一談,瞭解自己的理想血糖值應當是多少,以便弄清楚自己是否血糖過高或過低。

醫生還應當至少每2年對患者進行一次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這可以幫助患者瞭解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准。

糖尿病會使心臟病發作和卒中的患病風險提高,囙此需要關注的數值還包括:

血壓;

膽固醇水准。

防止血糖過低和防止血糖過高同樣重要,多次的低血糖發作會使發生阿爾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癡呆症的風險新增一倍。當患者無法思考時,就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管理自己的用藥

在執行飲食方案和其他與糖尿病相關任務的同時保證按時用藥可能很難。所以,為了全面掌握自己的日常需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列一個清單,寫出自己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及其用途。

將藥物存放在藥盒中,以幫助記憶是否已服用了當日劑量。

利用手機上的鬧鐘、計時器或其他設備提醒自己何時用藥。

將用藥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就能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

4、吃健康的食物

藥物對於控制糖尿病很有幫助,但好的營養也可以為健康的血糖水准設定基調。隨著年齡的新增,胃口可能會發生變化,但仍需要保持飲食的均衡,並對食物作出明智的選擇。

當對膳食進行規劃時,應遠離精制糖。對於其他食物,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作為選擇指導。

在一半的餐盤裏盛上非澱粉類蔬菜,如西蘭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

在1/4的餐盤裏盛上全穀物或澱粉類蔬菜,如全麥面條、糙米或紅薯。

在另外1/4的餐盤裏盛上肉類、蛋類或魚類等蛋白質。

再加上240毫升的乳製品(如脫脂牛奶)和1/2量杯的水果,就有了營養齊備的一餐。

5、每日鍛煉

只要一點點的身體運動,就能對整體健康提供很大的幫助。

定期鍛煉可以:

保持身體的靈活性;

改善血液流動;

有助於平衡;

使骨骼和肌肉更為强健;

减少會使血糖升高的壓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保持運動還能幫助減輕體重。當處於健康體重時,葡萄糖和胰島素都可以更好地發揮效果。設定一個目標,每天鍛煉30分鐘,每週鍛煉5天或更多天數。散步是一種提升心率和保持健康的好方法,當然還可以通過以下管道進行鍛煉。

做瑜伽或打太極;

在花園裡養花弄草;

使用彈力帶或進行輕量舉重;

跳舞;

游泳或做水中有氧運動。

6、注意身體的症狀

身體自有辦法提醒你什麼地方出問題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心這些警告資訊是十分必要的。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使是一個小迹象,也可能是某些大問題正在醞釀的徵兆。

腿部疼痛、麻木或長久不愈的潰瘍,都可能意味著動脈正在出現疾病。

感到搖晃、出汗、煩躁易怒或意識不清,這可能是低血糖的迹象。

跌倒和骨折,這常常意味著骨骼沒有獲得充足的鈣質,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骨質疏鬆。

好消息是,全面掌控自己的糖尿病病情可以幫助避免(在某些情况下還能逆轉)嚴重的併發症。請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有變化就報告給醫生。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