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斬殺夏侯淵、關羽擒於禁斬龐德,是劉備軍兩個最為高光的時刻。
然而,同為高光時刻,兩件事情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斬殺夏侯淵:斬首行動
219年初,定軍山。
曹軍的征西將軍,西部戰區總司令夏侯淵,在黃忠的突擊下不幸陣亡。
總司令就這麼掛了,自然是“三軍失色”。
然而,也僅僅是“失色”而已,漢中曹軍雖然遭受了一定損失,但主力尚存。
都漢中軍事的杜襲、蕩寇將軍張郃、夏侯淵的軍司馬郭淮等領導收集殘兵,聯合主持軍事。
群龍無首不行,郭淮等人提議,張郃是國家名將,劉備所忌憚的人,應當為軍主。
由此,漢中曹軍短暫的“群龍無首”階段結束。
劉備自然希望趁勝擴大戰果,遂準備渡過漢水。
曹軍眾將多認為新敗後士氣低落,應該依託漢水列陣防禦,不讓敵軍渡河。
郭淮認為,不應示弱,應遠離漢水列陣,做出半渡而擊的積極防禦態勢。
曹軍採納郭淮之策,遠離漢水列陣。
劉備見曹軍仍然組織有序,進退有度,知不可犯,遂不敢渡河進攻。
隨即,曹操採納了漢中諸將的意見,令張郃節度漢中各軍。
如此,曹軍在漢中的局勢暫時穩定了下來。
劉備後來不滿地說:斬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斬就斬張郃!
可以說,夏侯淵被斬後,漢中曹軍主力尚存,指揮能力也沒有因為換帥而削弱。
斬殺夏侯淵對全域的影響:有限
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確實是一次漂亮的“斬首行動”,然而,由於曹軍迅速從“群龍無首”中恢復過來,兵力保存完好,曹軍的損失得到了及時控制。
此後,曹操進入漢中爭奪。
儘管曹操無力在漢中長期爭奪,被迫退出漢中,但由於形勢基本上比較從容,曹操可以遷徙漢中人口,有序退出。
劉備在攻佔漢中後,由於曹操形勢穩固,劉備無力繼續北上,形勢基本上穩固了下來。
總體上,夏侯淵之死,只是影響了漢中得失,對天下大局尚難以造成顛覆性影響。
而“水淹七軍”的影響,則完全不同。
水淹七軍:殲滅戰
夏侯淵被殺,漢中曹軍“三軍失色”。
相比之下,於禁被擒後,他部下的曹軍就不必“失色”了,因為,他們全部成了俘虜。
於禁被擒,意味著於禁軍團全軍覆滅!
一個戰畧軍團的覆滅,當然會牽一發動全身!
牽一發動全身:威震華夏
於禁軍團的覆滅,打亂了曹操的全盤佈局。
當時,曹操的主力,主要分為兩部分:西線,關中地區,包括從漢中撤回的軍隊,以及曹彰等奉命而去但沒有趕上漢中之戰的軍隊;東線,淮南地區,夏侯惇、張遼等人統領的軍隊。
至於荊州到許昌,除了於禁軍團外,就是在襄陽、樊城的“懸軍”,以及身後由徐晃統領的軍隊。
其中,曹仁守城的兵馬,只有數千,且被圍困於襄陽、樊城;而徐晃所部,則新兵居多。
於禁、龐德軍團,此前在正面戰場上與關羽軍有來有回,戰力相當,是中線唯一的精銳部隊。
囙此,於禁、龐德覆滅後,曹仁被困城內,徐晃因新兵多暫無力爭鋒,曹軍在中線的部署已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從南陽到許昌,由於曹操力量的削弱,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曹起義,各路起義軍都打著響應關羽的旂號,許昌以南,有陷入混亂的危險。
當時,在樊城堅守困難的曹仁有退城之念,滿寵勸阻:如果我們不在這裡拖住關羽,“洪河以南,非國家所有”!
滿寵之言,並非虛言!
如果關羽奪取襄陽、樊城,而孫權也聯合北伐,曹操在黃河以南,確實有站不住脚的危險!
囙此,曹操有將漢獻帝遷到黃河以北鄴的考慮。
關鍵時刻,司馬懿、蔣濟,提出聯合孫權,集中力量打擊關羽的策略,才使形勢穩住。
可以說,從水淹七軍到孫權敗盟,這是曹操統治最為危險的時刻,也是孫劉唯一翻盤的機會。
然而,劉備軍沒有積極配合行動,導致關羽孤軍奮戰,而孫權更是選擇“背刺”,使孫劉錯過了這唯一的機會。
“威震華夏”,由此變成了一段遺憾的記憶。
定軍山:遺憾的巔峰
假如蜀漢真的能光復漢室,那麼,定軍山的輝煌將只是群星中比較耀眼的一顆。
遺憾的是,定軍山的輝煌,卻成了蜀漢軍隊再也無法逾越的巔峰。
此後,諸葛亮、薑維,耗盡力氣北伐,卻再也無法取得如定軍山一般的輝煌了。
諸葛亮去世後,埋葬於定軍山。或許,也是為了紀念那份輝煌吧。
無法爬到山頂,曾到達過的山腰,也就成了永遠的記憶。
就文化意義而言,斬將奪旗,似乎比全殲敵軍更為熱血。
囙此,定軍山,成了一個極佳的文化符號,為後人所銘記。
但就軍事意義而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靠自己的本事也好,靠運氣也好,打下一場殲滅戰,吃掉一股敵人,往往能牽一發動全身,產生巨大的影響!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