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的麥鯪:入侵珠江40年終成“一把手”,還有人以為它是草魚?

贵州 74℃ 0
摘要:都說世界上很難找出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外貌長相極為相似的雙胞胎,他們也會在神態、舉止、言行上存在著一些差异化,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細節將其辨認出來。然而有這樣一種魚,卻利用外貌將自己偽裝了起來,悄悄地在我國安家置業“獨霸一方”。在2019年時,研究人員對珠江流域進行了調查,此次採集5867尾魚樣本,其中有927尾外來物種,這之中麥鯪數量為407尾,而羅非2個品種累計才478尾,可見麥鯪已經在數量上佔據了較大的優勢。

都說世界上很難找出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外貌長相極為相似的雙胞胎,他們也會在神態、舉止、言行上存在著一些差异化,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細節將其辨認出來。

然而有這樣一種魚,卻利用外貌將自己偽裝了起來,悄悄地在我國安家置業“獨霸一方”。

入侵我國珠江最成功的魚

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按流量計算,珠江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同時珠江也是南方的主要水系。由於珠江水域面積廣泛,食物來源充足,適宜的生活環境也使得珠江中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資源。

在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後,珠江也成為了魚類們的天堂,但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就是珠江中的本土魚類少得可憐,像鯽魚、鯉魚、草魚等本土魚種也變成了“稀有貨”。

2011年曾有專家調研,珠江中約有70%的本土魚類瀕臨滅絕,珠江的漁業資源已經大不如前。然而羅非魚、革鬍子鯰、清道夫、鯪魚、鯧魚等外來魚種卻隨處可見,但其中入侵最成功當屬麥鯪。

在2019年時,研究人員對珠江流域進行了調查,此次採集5867尾魚樣本,其中有927尾外來物種,這之中麥鯪數量為407尾,而羅非2個品種累計才478尾,可見麥鯪已經在數量上佔據了較大的優勢。

據廣東佛山的多位釣魚人表示,如今在東江中垂釣時,想要釣獲鯽魚鯉魚是極為困難的,經常一下竿就被麥鯪圍攻搶食,不過釣麥鯪也比釣黑骨魚(清道夫)好,畢竟麥鯪勁頭大釣著也過癮,最後還能帶回家做成魚丸。

在小編的印象裏,廣東最多的魚不應該是羅非魚嗎?如今這股風頭卻被麥鯪給搶了過去,那麥鯪究竟有著什麼樣的來頭呢?

麥鯪在珠江中的40年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為了豐富中國人的餐桌,我國相繼從世界上引進了多種具備經濟價值的養殖魚類,其中麥鯪則於1982年從印度引入我國。

麥鯪全稱為麥瑞加拉鯪,是一種典型的底棲魚類,它們喜歡在流水的環境中生活,在水體中有著較快的遊拽能力,強勁且有利,善於跳躍,經常會在岸邊覓食。

麥鯪是一種廣溫性的魚種,同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强,即使是在低氧環境下、水溫不低於14C的時候,麥鯪的生活仍不會受到影響,囙此麥鯪在水庫、湖泊、池塘、江河中都能正常生長。

麥鯪的食物來源主要以碎片和腐敗植物為主,也食麥麩、玉米粉、花生麩等,其餘的食物則由浮游生物構成,不挑食的麥鯪又有著較快的生長速度,在生活環境適宜且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當年繁殖的麥鯪即可達到300克以上,最大的可達800克以上。

抗病能力强,生長速度快的麥鯪,在進入國內後便深受廣大養殖戶們的喜愛,現時已成為我國各地池塘混養的優良品種,是兩廣和海南、福建、雲南省一帶重要經濟型魚種。

麥鯪作為一種經濟型的魚種,在進入國內後便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和養殖,那這些麥鯪又是如何進入珠江流域的呢?

養殖缺陷:逃生和好奇是動物們的本能,對於善於跳躍的麥鯪來說也是如此,當一些養殖場的防逃逸措施出現漏洞時,一些麥鯪自然也會趁機逃之夭夭。在養殖場排水換水的過程中,一些麥鯪的魚卵也可能會借機“出逃”,繼而進入珠江流域。

自然灾害:在養殖的過程中,若遇到颱風、豪雨等惡劣天氣時,養殖場往往會遭受到一定的破壞,此時逃逸而出的麥鯪自然也就順水而下直入珠江。

人為放生:國內一直有一部分熱衷於放生祈福,一些麥鯪就這樣同其他被放生的魚類一起,順利地進入了珠江流域中。

麥鯪主要通過以上3種途徑進入的珠江流域,隨即開始了它在東江流域中的“宏圖霸業”,可能會有網友會問,既然麥鯪是一種經濟型的魚種,進入珠江流域豈不是好事一件?

任何一種外來物種,它能成功入侵且霸佔其他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除了它自身擁有的一些優勢和特點外,往往都是因為缺乏天敵導致的,進入珠江流域的麥鯪,自然也是如此。

人工飼養的麥鯪2齡即可達到性成熟,想必自然水域中的麥鯪也是如此,麥鯪需要河流環境才能繁殖,無法在池塘中自然繁殖,東江流域恰好成為了麥鯪們的溫床。

達到性成熟的麥鯪一次可產10~15萬枚魚卵,並且這個產卵量會隨著麥鯪的體重而新增,像6斤重的麥鯪可產30~45萬枚魚卵,並且這些魚卵的存活率高達30%~50%。

古語有雲“此子本非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在東江如此適宜的生活環境下,麥鯪的整個種群數量也是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在麥鯪入侵東江40年後,麥鯪數量的增長不僅嚴重擠壓了我國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更是將其他外來魚種一一打敗,穩穩地成為了東江中的“一把手”。

麥鯪除了以上的優勢外,它的長相也是一大特點,大部分麥鯪便是靠此瞞天過海的,以至於到了今天,還有人把麥鯪認作是咱們國家的本土魚。

麥鯪和本土魚傻傻分不清

草魚,我國“四大家魚”之一,在國內的大部分水域中皆有分佈,然而麥鯪的出現卻差點改變了它的命運,這一切只因為麥鯪和草魚實在是太像了,以至於一些人還拿相對廉價的麥鯪去冒充草魚。

麥鯪在外形上和草魚極為地接近,但是麥鯪的眼球是紅色的,這一點便和草魚截然不同。

再者就是麥鯪的背部通常為深灰色,腹部為銀色;背鰭灰色;胸、腹、臀鰭尖端為桔黃色(尤其是繁殖季節當中),草魚則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邊緣灰黑色,胸鰭、腹鰭灰黃色,其它鰭淺色。

我們在面對草魚和麥鯪這兩種魚的時候,只需要從以上幾個點去比對一下,便能將兩者區分開來。

土鯪,又名雪鯪,是我國本土的鯪魚,卻因為麥鯪和另外一種泰鯪的入侵,如今連繁衍生息都變得極為的困難,並且不少人都難以將土鯪和麥鯪區分開來,其實分別這兩種魚也並不難。

土鯪的鱗片是雪白的,並在在鰓後面有暗藍色的鱗片,頭和嘴巴比麥鯪小而尖,以上特徵便和麥鯪有著明顯的區別。

土鯪膽子小,愛在靜水底層尋食,一般中午較活躍,上午和下午尋食少,是一種很難垂釣的魚種。

麥鯪固然在東江中“霸佔一份”,但覬覦他地位的魚類卻還不少,同為外來魚種的泰鯪便是其中之一。

土鯪、麥鯪、泰鯪,它們同屬於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鯪屬,泰鯪的本名叫露斯塔野鯪,1978年從泰國引入我國,所以叫泰鯪。

泰鯪形似鯉魚,魚嘴比鯉魚小,眼睛小,魚嘴呈“天包地”結構,魚體為青綠色,脊背顏色比較深,有藍色金屬光澤,腹部灰白色,鱗片有些發紅,魚鰭微微發紅,魚鱗大小中等。

泰鯪渾身圓滾滾形似鯉魚,比較肥胖,囙此也相對容易識別。

麥鯪潜在的隱患

麥鯪作為一種經濟型魚種被引入國內,它也是具備一定經濟價值的。同時在捕魚時,麥鯪因為受到驚嚇會前往水體的中上層,這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捕撈的成本,以至於現時仍有著較大規模的麥鯪養殖基地。

如今那些逃逸出去的麥鯪已經牢牢地在東江流域中“紮了根”,同時還利用自身的優勢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那麥鯪是否會以東江為起點,繼續入侵我國其他的水域呢?

從麥鯪現時的生理特徵來說,它們是無法離開溫熱帶地區的,它們就像羅非魚一樣,適合待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北方的低溫環境對於它們來說將是致命的。

同時麥鯪無法在池塘、水庫等非流動性的水域中產卵繁衍,這也進一步限制了它們對外拓展的野心。

但我們在面對這類外來物種時,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在一些溫度較低的地區,也開始發現了羅非魚的身影,這說明它們已經在開始適應新的環境了,說不定哪天麥鯪也會再度進化適應其他生活環境,繼而向著其他水域中“進軍”。

因而我們在面對麥鯪這類外來物種時,最好的辦法便是將其無害化處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