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1000千伏南昌至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竣工投運。
從贛江平原到瀟湘大地,不到一年時間,紅色土地上,近700裏銀線騰空飛躍,近千基鐵塔橫空出世,“綠色”電流,能量滿滿,雪中送炭!
這是“十四五”期間我國開工建設的首項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打造出中國特高壓工程新模範,創造了從開工到建成僅用時10個月的建設新速度。它是怎麼做到的?
僅僅10個月,建成南長特高壓
在中國特高壓工程施工週期紀錄上,2年已是最短時間。
南長特高壓建設用時10個月,創造了特高壓建設新速度,憑什麼?
回看過去一年——
2020年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核准批復南長特高壓工程建設;
2021年3月5日,線路工程湖南段全面開工;
2021年11月28日,工程線路全線貫通;
2021年12月21日,工程試運行。
12月26日,宣佈工程竣工投運。
這一成就得益於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的高位推動,得益於國家電網公司將其列為2021年特高壓一號工程加速推進。
湖南、江西兩省攜手推動,各參建組織眾志成城、攻堅克難。
工期緊、氣候差、防疫壓力大;月光下、晨光裏,參建者戰天鬥地。
3月開工後,雨淅淅瀝瀝下了72天。5月,長沙遭遇了6輪强降雨天氣,給工程推進帶來諸多困難。
炎夏高溫炙烤,正值組塔施工階段,塔材表面溫度最高時超60℃,作業人員從80米高空返回地面,卸下厚重的裝備,整個人像從水裏撈出來一樣。
變電站工程項目負責人劉紅橋是長沙縣本地人,他駐紮工地296天,一天也沒有回家。
工程開工以來,5000餘名參建人員放弃全年節假日休息,堅持“三班倒”“人停機械不停”連續工作,以“大雨巧幹,小雨大幹,不下雨加班加點幹”的行動攻堅。
挑戰重冰區,築起最强鐵塔
南長特高壓工程在湘贛兩省穿山越嶺,平均海拔600米。
“冬季雨雪來臨,山區電網線路極易覆厚冰,稱為重冰區。”國網湖南電力有限公司特高壓辦副主任徐暢介紹,湖南有2008年冰災的慘痛回憶,工程系統論證了重冰區科技方案。
線路中重冰區線路長度近60%,最大設計覆冰厚度達40毫米,為現有特高壓交流工程覆冰厚度之最。
為了能承擔重冰區覆冰重量,線路全線架設難度更大的兩條單回路走線,意味著要建設兩條110餘千米的平行線路。
“酒杯型”鐵塔橫擔最長80.6米、塔高平均86米、單基最重255噸。橫擔長度為目前國內在建和已建成鐵塔中橫擔長度之最。相比已建成的跨長江電網工程、省內祁韶直流工程,南長特高壓單基鐵塔重量翻番。
山區植被茂盛,山路鬥折蛇行,96%的地區施工車輛無法到達。
南長特高壓工程全面推進機械化施工。
工程引進電建鑽機、履帶式運輸車、履帶式吊車等先進施工裝備,减少了人力投入,避免了深基坑、索道架設及運輸等高風險工作。
山地崎嶇,鐵塔幾乎都是“高低腿”,最大高差16.5米。為了確保“高低腿”堅實穩固,項目在施工前請專業人員反復量測、設計,保證定制的資料誤差為零。
據介紹,整個項目是國內首項全地形使用“落地抱杆”“人字輔助抱杆”等先進施工方法的特高壓工程,施工精度和效率更高。
徐暢說,優質塔材、先進施工,築起了重冰區最强鐵塔,為重冰區特高壓科技積累了新經驗。
秀出“科技範”,打造特高壓新模範
走進位於長沙縣安沙鎮的南長特高壓瀟湘站,這座湖南首個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面積有15個足球場大小,氣勢恢宏。主變壓器、GIS開關等大型電氣設備紛紛“秀”出科技範兒。
GIS開關設備是一種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內部充有純度極高的六氟化硫氣體。要確保容器內通電設備與外界絕緣,安裝時必須在無塵環境下進行。
常規的戶外防塵無法實現,湖南送變電工程公司攻堅團隊把目光轉向“室內”。
工地建造了一座“大房子”,這座可移動的無塵車間,集智慧控制、自動調節粉塵顆粒度名額、遠程監控操作等於一體,讓瀟湘站實現了“百萬級防塵標準”。
南長特高壓工程對高品質有不懈追求。
打造“數位化工地平臺”,工程建設實現數據化和視覺化;
全面推廣先進工藝,14臺“大麦克”變壓器、1228個單元GIS均一次通過嚴格考核;
工程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QC成果獎10項、工法3項、國家專利8項……
國家電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南長特高壓工程全面總結應用了我國特高壓科技攻關成果與建設運行經驗,進一步提升了特高壓輸電的安全可靠性、全壽命週期效益和標準化水准,鞏固了我國在輸變電領域的科技領先優勢,打造出中國特高壓工程新模範。
【連結】
工程名片
1000千伏南昌至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是華中“日”字型特高壓交流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雅中直流配套工程,起於江西南昌1000千伏變電站,止於湖南長沙1000千伏變電站,新建南昌、長沙兩座1000千伏變電站,分別位於南昌進賢縣白圩鄉和長沙縣安沙鎮,新增1200萬千伏安變電容量,線路長度2×341公里,總投資102億元。
(文/孟姣燕侯建明石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