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洛陽城究竟有多壯觀?風起洛陽,帶你重拾國人的古都情懷

河南 141℃ 0
摘要:近日《風起洛陽》的火熱開播又勾起了人們的大唐夢與洛陽情。國人對長安與洛陽的執念古來久矣,辛弃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歐陽修的“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等等,都將長安、洛陽視為自己的嚮往之地。近年從《妖猫傳》到《長安十二時辰》,再到現在的《風起洛陽》,長安與洛陽著實是國人夢回大唐的兩個必去之地。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大唐洛陽城是什麼樣的呢?

近日《風起洛陽》的火熱開播又勾起了人們的大唐夢與洛陽情。國人對長安與洛陽的執念古來久矣,辛弃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歐陽修的“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等等,都將長安、洛陽視為自己的嚮往之地。近年從《妖猫傳》到《長安十二時辰》,再到現在的《風起洛陽》,長安與洛陽著實是國人夢回大唐的兩個必去之地。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大唐洛陽城是什麼樣的呢?

一、洛陽城在隋唐時期的修建

洛陽古城地處河洛平原,居天下之中,控山擁河,形勢甲於天下。囙此,洛陽自古以來就被譽為“龍興之地”,備受統治者的青睞。遠在夏朝時,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史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據考古發現,斟鄩可能就是現在的洛陽轄區偃師二裡頭遺址。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任君主,從他開始,洛陽便開始了作為都城的使命。

夏、商繼滅之後,東周又定都洛陽。此後的東漢、曹魏、西晋等諸多朝代也傾心於此,北魏楊炫之著有《洛陽伽藍記》一書,專門記載洛陽的地理形勢與風土人情。人氣這麼高的洛陽,囙此獲得了“十三朝古都”的美譽,擔任都城(包括陪都)的時間,長達1600多年。

洛陽歷經十三朝,但若論哪一個朝代的洛陽在國人的心目中呼聲最高,當首推唐朝。國人的大唐夢總是與洛陽情聯系在一起的。

洛陽能够在唐朝如此繁榮,其實首先得感謝隋朝的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楊廣的一生做過許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營造洛陽便是其中一件。仁壽四年,楊廣東巡洛陽,登高邙山,舉目遠眺,他看到的是歷代定都此處的帝王都看到的地理形勝:天下之中,四面環山。楊廣十分滿意,對身後的大臣感慨道:“此龍門耶?自古何不為建都於此?”這時,一個名叫蘇威的大臣拍馬屁說,古代的人並非不知道,只不過這兒一直在等待著陛下的到來。楊廣一聽,龍心大悅。

大業元年,楊廣征發匠役200萬人營造洛陽,定名為東都。同時,疏通大運河,讓洛陽成為大運河的神經中樞。自此,洛陽便成為了全國的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

唐興以後,李淵雖然定都長安,但唐朝的皇帝們對洛陽的喜愛可一點都沒减少。唐太宗李世民曾經下令修葺洛陽城,並改名為“洛陽宮”,他三次來到洛陽城並居住了兩年之久。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加大了對洛陽的營造力度,他特意召來當時負責修繕洛陽的韋機,對他說:“兩京朕東西二宅,來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洛陽城著名的上陽宮就是此時修建的。

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洛陽城的輝煌才算臻於巔峰。首先是上陽宮和明堂(萬象神宮)的修建,王建在《上陽宮》裏歌咏道,“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歌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這上陽宮四季如春,舞榭歌台,笙簫不歇,其宮殿之雄偉,園林之華美,讓王建感慨道,“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連神仙宮邸都無法與之相媲美,可見昔日上陽宮之勝景。

比上陽宮更雄偉壯麗的是武則天時期修建的明堂,這明堂又稱萬象神宮。684年,武則天改洛陽為神都,緊接著在688年,武則天為了彰顯帝王權威,開始修建明堂。史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飾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明堂的設計,囊括四季,內含光陰,鳳在龍上,寓意十分明顯。高聳如雲的明堂,中間由幾十根巨木相撐,可謂精巧至極。上陽宮和萬象神宮的相繼落成,為洛陽城增添了幾分雄魄與威嚴,彰顯了帝都景象。

幾代統治者的營造讓洛陽成為了雄視四海,氣吞九州的巨大都市。天授二年,武則天“徙關外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這次遷徙,讓本就人口眾多的洛陽城迎來了新一輪的人口增長。

伴隨著人口增長而來的是商業的興盛。在這些被遷徙的人口中,有不少是工商業者,他們在洛陽重操舊業,使得洛陽城的商業更加繁榮興盛。當時的洛陽與長安一樣,設有南市與北市,主要貿易就在這兩個市場內進行。但是工商業的野蠻生長,是絕不可能被限制在兩個坊市之中的,在市的附近衍生出了一些商業點,以至於這種“商業亂象”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預。

唐朝的雄偉氣魄讓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最為頻繁的朝代,洛陽在當時還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都市,囙此城內彙集著大量的外域商人,這些外域商人成為了東西貿易交往的重要仲介,他們將外域的香料、金銀器等運往洛陽,再將絲織品運往外域。為了方便貿易,這些外域商人往往會選擇在洛陽定居,巨大的貿易利潤讓他們身價暴漲,史載一個名為康婆的商人是“世襲衣纓,生資豐渥,家僮數百,藏鏹數萬……錦衣珠服,人必珍饈;擊鐘鼎食,出便聯騎”。其資產之豐,可見一斑。

武則天的統治結束之後,洛陽在唐代的地位便開始走上下坡路。唐玄宗雖然依然對洛陽情有獨鍾,並且多年駐蹕於洛陽,但開元二十四年之後李唐皇帝便再無巡幸洛陽之舉,甚至於洛陽的“東都”名號都時廢時興,體現出了唐朝後期洛陽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

但歷史的發展無法抹去曾經存在的事實,洛陽和長安,就像是大唐王冠上的兩顆珍珠,在有些時候,洛陽的光輝甚至還蓋過長安,令世人景仰,讓後人嚮往。

二、洛陽城長什麼樣?

隋唐時期的洛陽城究竟是什麼樣的?即將熱播的《風起洛陽》的預告片中,有一幅《洛陽輿水圖》,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龍光門”“上東門”等城門名稱,這幅地圖在多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上真正的洛陽呢?

洛陽城的形制與長安城同中有异。首先洛陽城與長安城都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唐代都市特徵,洛陽城整體形狀比較方正,南寬北窄,中軸線與長安城略有區別,洛陽城的軸線略靠西,從最南邊的郭城城門定鼎門開始往北延申,這條軸線串聯起了應天門、乾元殿、明堂、天堂等最為雄偉的建築,而龍光門就是這條軸線的終點。武則天還將這條軸線上的七個建築分別以帶“天”字的名稱命名,號為“七天”。

都市內部分為郭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郭城內被劃分為了一個個整整齊齊的坊市,坊主要用於居住,市則主要用於商業貿易,但與長安城的“東市”與“西市”不同的是,洛陽城的市呈南北分布,分為“南市”與“北市”,在“南市”“北市”之外,還有一個“西市”,但是存在的時間極短,囙此多為後人所忽略。考古學家們對洛陽城的坊市街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發掘。據勘測,洛陽城街道寬窄不一,窄處約10米,寬處則為40-60米。考古發現的坊數南北分佈較不均勻,洛水北岸只有9個,南岸卻發現了55個,但是洛陽城實際上的坊數卻遠超於此,大約有109個坊。每個坊的形狀都呈方形。考古學家們還對曾經居住在洛陽城的名人故居進行了勘探,其中白居易故里的挖掘就是其中一例。

洛陽都市分南北的分佈特徵與洛水橫貫其中,將其截分為兩部分的地理形勢有關。這一地理形勢對整個洛陽城的影響十分明顯。北岸的洛陽城與南岸的洛陽城全靠橫架在洛水上的橋樑相聯系。唐代都城的形制還有另外一個特徵,即皇城、宮城等都靠近整座都市的北方,長安城是如此,洛陽城亦是如此。洛水南岸的洛陽城全部都是坊市,但洛水北岸卻分佈著皇城、宮城、東城等重要區域。

洛陽在唐代的大部分時期始終是陪都,為了區別於長安城,洛陽的皇城與宮城並沒有居於都市中心,而是緊挨著整座都市的西北角。皇城與宮城南北毗連,宮城的北面是玄武、曜儀、圓璧三座小城,東西兩邊分別隔著隔城與夾城,其中東邊隔城之東還有一塊名為東城的區域。洛陽城內也設有多個糧倉,被統一安排在東城的北邊一個叫“含嘉倉城”的區域。

整個宮城就被皇城、園璧城、東城等層層包圍其中,防衛措施極其嚴密。

我們之前提到的上陽宮和明堂,分佈也有所區別。上陽宮位於洛陽城外,大約位於洛陽城的西邊,與皇城的宣輝門相對。明堂則位於宮城內,與宮城的應天門相對,應天門乃宮城正門,氣勢恢宏,兩邊配以廊廡巨闕,考古學家在這片區域發現了明堂的基座遺址,表明那座曾經接天連地的雄偉建築的確存在過。

值得一提的是,洛陽城內的宗教建築星羅棋佈,其奢華程度也令人為之一歎。《朝野僉載》記:“安樂公主於洛州道光坊造安樂寺,用錢數百萬”“薛師名懷義造功德堂一千尺於明堂北。”統治者對於宗教的虔誠信仰帶動了洛陽城宗教建築的繁盛,除此之外,大量外域商人的到來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信仰,使得洛陽城的宗教建築更加多元化。

文史君說

洛陽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備受歷朝統治者的青睞,歷朝對洛陽的營造使其成為了一座雄括四海,氣吞八荒的巨大都市。雖然洛陽古城已經隨著歷史消散在了風中,但是國人對她的追憶與重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國人的大唐情與洛陽夢,是對往昔盛唐的嚮往,也是對浪漫至死不渝的追求。《風起洛陽》的開播或可讓我們再次一睹洛陽城的風采。

參考資料:

韋述:《兩京新記輯佚》,辛德勇輯佚,三秦出版社,200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陽城——1959-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

謝昆芩:《長安與洛陽——漢唐文學中的帝都氣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蒐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