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招人”的困境有待打破,加速公衛人才培養箭在弦上

養生健康 89℃ 0
摘要:“拖了快兩年,總算見縫插針地在今年國慶匆忙去領了個證”,上海市閔行區華漕社區公共衛生中心陳佳玥說的是一比特90後女同事,因為抗疫期間需要隨時待命,訂了婚卻一直沒有時間回鄉辦手續。隨後兩年綿延不斷的疫情中,陳佳玥他們工作量翻番,通宵熬夜成為家常便飯,這也是全國許多基層疾控人員的縮影。不斷“反覆運算”的病毒傳播,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機。

“拖了快兩年,總算見縫插針地在今年國慶匆忙去領了個證”,上海市閔行區華漕社區公共衛生中心陳佳玥說的是一比特90後女同事,因為抗疫期間需要隨時待命,訂了婚卻一直沒有時間回鄉辦手續。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隨後兩年綿延不斷的疫情中,陳佳玥他們工作量翻番,通宵熬夜成為家常便飯,這也是全國許多基層疾控人員的縮影。

個中原因不僅是人手不足——“老公衛人”上海市閔行區衛健委主任杭文權指出,就以隔離點的有關工作為例,較之於餐飲、警衛等項目,公共衛生服務是唯一不能從協力廠商購買的部分。

閔行區衛健委疾控科綜合辦負責人何丹丹對此深有感觸:採樣、流調、轉運、對病毒毒株的認識、對疫情的研判乃至防控措施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及時的知識更新。

每一場重大疫情都是公共衛生隊伍的一次檢視和磨練。19年前的SARS是檢驗這支隊伍的一次短兵相接,而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則是磨練這支隊伍的持久戰。不斷“反覆運算”的病毒傳播,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機。

《八點健聞》獲悉,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具體將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幹部培訓中心(黨校)、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等機构,聯合騰訊共同籌畫的“公共衛生人才提升項目”已於日前正式啟動。

該項目的5個子項目分別覆蓋首席專家、青年精英、臨床醫生、管理人員、鄉村醫生等疾控體系的各大群體,通過設定新的課程體系、加强實踐研修等多種方式,系統性地助力壯大公衛人才隊伍、提升公衛科研和實踐能力,期以支撐面對疫情變化中的地方決策智慧。

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研究員指出,各地對疫情研判的能力,是當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中最覈心的部分。

一直在招人

從2016年到2021年,閔行區招錄了65名疾控人員;非常巧合的是,同期退休、辭職等離開的疾控人員也恰好是65名。城區發展帶來的各項公共衛生工作層層加碼,人員零增長背後,是疾控系統事實上的窘境。

這首先並不是錢的問題。作為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模範生”,閔行區自“十三五”開局人均公共衛生經費80元左右,逐步增長到115元,後又根據上海市的有關要求,把公共衛生人員的待遇和臨床拉齊,疾控系統人員工資不低於同級醫療機構的水准,近三年增幅近20%。

△圖片來自人民視覺

但杭文權特別理解那些“逃兵”:從前搞公衛的人帶領大家“滅四害”、時不時下去檢查食品衛生、校園衛生什麼的,可以說和公眾打成一片;現在除了孕婦、老人、慢病患者等重點服務人群,在其他人那裡幾乎沒有存在感,更談不上成就感,很難以事業為由留住人。

人才問題成為一大困擾。何丹丹介紹,根據上海市疾控體系建設要求,閔行區編辦核定的編制為392人,但人數最多時也才200不到。雖然常年掛網招聘,但一流院校科班出身的應聘者數量較少,奔著戶口或穩定工作而來的求職者有的聽不懂上海方言,初期和本土居民交流較為困難;另外應聘者也很少有男生,而女生在連續通宵流調、採樣、轉運等任務中有所不便或者力有不逮。

即便如此,上海疾控專業體系的人數仍比其他地方都多,市疾控中心有八九百人。而全國大多數地方省級疾控的人員數量也就三四百人,公共衛生人才建設進展緩慢是普遍現象。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主任、黨校副校長許培海透露,近10年來各類公共衛生機构所設的保健機構、研究中心、采供血機构等人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的人員反而逐年下降,其中疾控中心近9年來减少了7.7萬人。

2018年的統計顯示:全國有近一半的疾控中心存在人員流失的情况,平均每個機构流失3.46人;其中省一級情况最突出:超過2/3的機构有人員流失,平均每個機构流失11.36人。

COVID-19新冠疫情暴發後,人手緊張的問題進一步凸顯。以閔行為例,華漕社區公共衛生中心25名工作人員一直實行24小時輪流排班制度,其中15人作為應急人員,保證任何時候都有2人值班。除了日常工作,他們在疫情防控中的任務包括現場封控和採樣、陽性人員密接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支援醫療機構等。

“一有情况幾乎全員出動”,陳佳玥說,往往上半夜在社區封控樓棟,下半夜還要去醫院支援,折騰一夜第二天早上照常打起精神來上班。根據病毒傳播和變異的節奏,今年排查範圍更擴大到次密接人群,疫苗接種工作的網點也布到了社區,工作量成倍增長,有時候她乾脆睡在辦公室。

“搞公共衛生,上面要有‘網’,下麵要有‘脚’”,杭文權說,人手少了事情沒人做,相應的數據積累也受影響,會進一步削弱公共衛生工作,這是我們面臨的亟待破解的難題。

陞級技能包

今年有一次,因為疫情驟然陞級,需要轉運更多的人去隔離。陳佳玥的轄區內,一比特帶著兩個孩子的女士堅決不肯離家,理由是她認為隔離飯店更不安全。按照非常時期的工作慣例,陽性病例確診後經層層核實通報,消息傳達到社區一般是傍晚,他們即刻趕到這位女士家,隔著房門電話連線,反復講解政策,介紹防護措施,一直講到夜裡12點仍然沒能說服她,工作人員只好留下來在其門口值守了一夜。陳佳玥以前從來沒想過,搞疾控還得“會聊天”。

其實,公共衛生工作對人才的要求一直在與時俱進,疫情只是格外凸顯了這一點。據統計,近兩年來針對新冠病毒所開展的各種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產出論文四、五十萬篇,而且這些數量龐大的國際學術論文都是以英文發表的。

△2021“公共衛生人才提升項目”啟動儀式現場

“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該如何梳理、解讀、評估、消化吸收這些新研究、新發現、新數據,來增進對疾病的認識,並據此改進我們的應對?”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研究員認為,疫情的監測預警、以及制訂當下和長期的應對策略,需要一個强大的專業隊伍,而我們在人數和專業能力方面都有欠缺。

就拿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基本功——流行病學調查來說,問問近期行程、跟誰接觸過這些基本資訊,高中生簡單培訓一下就能做;這項工作的“含金量”在於通過合理的方案設計,準確地收集相關人員的暴露史、接觸史,同時對現場調查和所得數據進行高品質的分析,從而揭示出疫情的特徵——到底出現了什麼風險、風險有多高、哪個地方風險高、哪個地方風險低,“這種研判才是疾控角色的覈心”,他補充說。

地方上每一次基層防控決策都不容小覷,它們是抵禦疫情的第一道防線。杭文權告訴《八點健聞》:新冠疫情中上海第一個大型集中隔離點,就是2020年2月26日在閔行區率先建立的。當時全區發現了19例確診病例,其中包括居家傳染的。當時他立即決策徵用飯店進行集中隔離,並用專車把兩個密接人員連夜從外地接回,及時封锁了疫情的擴散。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教授曾說,精准抗疫就像瓷器店裡捉老鼠。顯然,研判越是專業,越能够得到地方政府應急指揮管理層的充分信任,政府決策越可能做得精准,就不需要全面封鎖或全民核酸檢測,只需要對某些特定區域的特定人群進行篩查就可以了。

新時代的隊伍建設

2003年SARS疫情被視為我國新一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起點,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無疑是人。公共衛生人才的職業養成有別於臨床醫學人才,除了臨床基礎醫學,公共衛生專業還有自己的專科課程,職業訓練也不一樣。而據《八點健聞》瞭解,國內3000多個大專院校中,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或學院的僅有80餘家,每年培養公共衛生專業本科及碩士僅萬人左右,並缺乏應用型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另一方面,隨著健康中國理念的傳播,公共衛生問題逐漸滲透到很多行業政策中。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教授認為,公共衛生專業的口子很寬,不能簡單地把疾控系統人員的减少都視為人才流失。以北大公共衛生學院為例,只有15%的學生在5年本科畢業後就參加工作,其他人繼續讀2年研究生,這批7年制的研究生當中,又有約70-80%去攻讀博士學位——“並不是到了CDC才叫從事自己的專業”,孟慶躍說。

持續近兩年的挑戰巨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任務變得更為緊迫。很顯然,疾控隊伍短時間內難以獲得增量的補充,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存量的提升。

△2021公共衛生人才提升專案啟動簽約儀式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騰訊宣佈設立15億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綜合保障基金”,分別投入在物資支援、技術支援、人員關懷、科研與醫療事業等領域;2020年2月,騰訊團隊連夜奮戰做出健康碼,以數位助力防疫,截至目前累計亮碼超過16億人次,覆蓋將近9億人口,累計訪問量突破60億次,成為用戶量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健康碼。

隨著局部新冠病例此起彼伏,疫情成為一種常態,騰訊考慮從一次性應急捐贈向系統性能力提升為主。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永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陳菊紅表示,公共衛生人才提升正是與系統性能力相關的一個項目,希望用聚焦的管道强化整個隊伍的專業性,並能够轉化為可以落地執行的建議給到決策參考。

這也契合和呼應了國家衛健委有關部門的相關重點工作。2020年6月,國家衛健委黨校承擔了中組部幹教局和公務員二局關於幹部隊伍應對疫情能力狀況的課題,聯手中央黨校和清華大學組織了針對各個層次疾控人員,總計1.5萬份樣本的大規模網絡問卷調查,以及151比特抗疫典型人物的面對面深度訪談。就相關人員的基本知識、理論素養、疫情應對、思想工作、健康教育,科普宣傳等多方面能力分10多個小板塊進行了分析。

這一課題的科研結果成功轉化為兩個培訓專案,其中之一就是2020年11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面向全國司局級幹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研討班。國家衛健委黨校編寫的教程完全類比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參訓的省部級幹部都是疫情防控的一線指揮者,通過項目的時間點梳理和分組管理演練,不少人有了更深的體悟:原來抗疫工作有這麼多敏感點,早一天晚一天決策、乃至決策的堅定程度,對結果都有重要影響。

許培海介紹,與過去的培訓不同,這次的教材編寫裏類比了真實案例,包括疫情發現、科技介入、政策决定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授課老師對案例中的關鍵點,及其決策選擇做了詳細的分析,並進行充分討論:作為各地疾控決策人,你需要動員哪些力量作出進一步研判?如果研判基礎不足,你要動用哪些專家團隊力量來協助分析?等等。

“這樣的半天案例討論與分析,讓營員們茅塞頓開,”許培海說,我們準備了整整兩年。有理念、有模型、有具體的產品,一個全新的項目水到渠成。

經與騰訊公益基金、中華預防醫學會及相關研究機構的深入交流和溝通,這個覆蓋面廣、體系完備的公共衛生人才提升項目應運而生。

“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專項”是整個項目中首當其衝的“重頭戲”,目的是疾控體系覈心專家領導力提升和青年專業骨幹高級研修。馮子健表示,項目首先是要解决高層級的人才培養問題,因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特點决定了它是靠是中央一級的機构去引領、指導和帶動的,沒有一個强大的國家級中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基層公共衛生體系。

考慮到當下應對疫情的需要,培訓內容還將重點傳授病原學鑒定、疫情形勢研判、現場疫情防控等。從培訓開展的區域來說,由於2021年以來我國邊境地區輸入型新冠疫情加劇,例如內蒙古、雲南、青海、新疆、東北三省等地,這些省市的疾控管理幹部成為此次培訓專案的首批重點培訓對象。

據介紹,本項目還將同步研究符合公共衛生行業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評級結合的公共衛生人才配寘機制,依法融合的公共衛生人才流動機制,激勵保障相互協調的公共衛生人才薪酬分配機制等。“把人才培養好了,還要留得住”,馮子健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