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津衛:北洋新政下的河北區

天津 71℃ 0
摘要:袁世凱在執政時期推行“北洋新政”,使大經路地區成為新政的中樞,清政府在大經路周邊地區修建了許多新式學堂。1906年在袁世凱的支持下,由傅增湘創辦中國最早的女子師範學校——北洋女子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學堂先後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直隸女子師範學校,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28年,又更名為河北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其河北天緯路校址,現由天津美術學院使用。

袁世凱在執政時期推行“北洋新政”,使大經路地區成為新政的中樞,清政府在大經路周邊地區修建了許多新式學堂。1906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在袁世凱的支持下,由傅增湘創辦中國最早的女子師範學校——北洋女子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學堂先後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直隸女子師範學校,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28年,又更名為河北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五四”前後,鄧穎超、劉淸揚、郭隆真、許廣平等,都曾在女師求學。其河北天緯路校址,現由天津美術學院使用。

1906年,袁世凱委任黎淵為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首任監督(即校長),位於天津新開河的西岸(現志成道33號),是中國最早的政法學校。當時,北洋法政學堂占地4200平方米,校舍為中西合璧的建築,用豆青條石奠基,磚木結構,牆面是伊奧克尼古典式,校門用拱券式,房檐部有欄杆式女兒牆。根據史料記載,北洋法政學堂於1907年8月正式招生,9月2日正式上課。法政學堂的創建,是為推行北洋新政,而學科就是講法求治。所以學堂的教師、受業學生都注重學術的研討、關心國家的命運。從1907年創建到1937年解散,這所學校一直和進步、革命聯系著,李大釗就是從這裡開始了革命生涯。

1902?冬,袁世凱接受直隸候補周學熙創建直隸工藝總局暨附設工藝學堂的建議,委令天津知府淩福彭籌建工藝學堂。1903年?2月,選定天津東南城角貢院東之草廠庵為堂址,招生30名,校名初定為北洋工藝學堂。?3月19日,北洋工藝學堂開學典禮。聘日本工學士藤井恒久為教務長,趙元禮為庶務長。北洋工藝學堂是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辦的培養強國建設人才的學校,即今日的河北工業大學及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光緒六年(1880)十一月一日,在李鴻章積極宣導下,社會人士募集了六千銀兩,再加上他親自捐贈的四千兩,共計一萬兩銀子,由倫敦佈道會的一名傳教士英國人馬根濟在天津創辦一所小型的醫院,名為“北洋施藥局”。《天津通志》有這樣的記錄: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規模完整的私立西醫醫院。光緒七年(1881),中國留美幼童撤回中國,被分發至南北洋服務。此時,美國駐天津領事包地可乘機向李鴻章建議,甄選一批由美返國的學生肄習西醫,以留作服務陸海軍之用。此議為李鴻章所接受,於是就將“北洋施藥局”改組為“北洋醫學館”,並沿用馬根濟主事,這是中國舉辦西醫教育之始。

光緒八年(1882)十一月間正式招生,原本計畫招收八人,因考生成績不理想,結果僅錄取六人。次年,又招考第二届學生,僅錄取四人,皆為香港師範學校出身。光緒十年(1884),再招第三届學生,錄取12人,皆由香港中央學校而來,後以英文程度不够,在堂時間較久,其中還有二人轉入電報學堂改學電報。1888年,馬根濟逝世,改以第一届優秀畢業生林聯輝繼任院長。同時,為配合北洋海軍的成立,李鴻章又將北洋醫學館擴大編制,改稱為“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簡稱為“天津總醫院”。

天津總醫院位於天津城外,醫院有房屋180餘間,並附設學堂教室及宿舍78間,年度經費8300餘兩。學堂與醫院皆為衙門式的古建築,門樓高大、黑漆大門,各懸橫匾一塊,分別為“北洋醫學堂”和“北洋醫院”,二者均系李鴻章所寫。甲午戰後,北洋海軍覆滅,李鴻章去職,該學校和醫院發展逐漸陷於停頓。解放前,學校和醫院先後拆除。解放後,場地被辟為一路汽車站和無軌電車站起始站的停車場。

1902年,袁世凱恢復“北洋醫學堂”辦學並更名為“北洋海軍醫學堂”,又稱“北洋海軍醫院學校”。北洋海軍醫學堂在當時的附屬醫院為北洋醫院,該醫學堂的畢業生多為軍醫。1913年,北洋海軍醫學堂改名為“直隸醫學專門學校”。1915年10月,天津原校址收為中華民國海軍部管轄,並改名為“海軍軍醫學校”,教育經費由中華民國海軍部撥付。1930年,該學校因經費不足停辦。1933年,該校附屬醫院相繼停辦。該校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1909年,由勸業道孫多森派孫鳳藻假天津河北公園舊譯學館為事務所,並由勸業公所撥籌備經費280餘兩,籌辦水產講習所。1910年,借用黃緯路1905年創立的天津長蘆中學堂(1911年合併於南開中學堂)一角為校舍,隨即開學。1912年3月,直隸水產學校(民國後“學堂”改為“學校”)遷入新校(今河北區北站東水產前街41號,14中學是其遺址的一部分)。直隸水產講習所為我國首創水產教育機關,中國第一所水產學校。

大經路周圍還建立了一些慈善機構如:北洋官醫院、長蘆育嬰堂等。長蘆育嬰堂的舊址在今新開河畔,育嬰前街4號大院,創辦於清朝乾隆年間,是個官辦商助,專門收養棄嬰的慈善機構,附屬於長蘆鹽運機關,故稱長蘆育嬰堂。1906年袁世凱在津辦新政,將育嬰堂改為女醫學堂及女醫局,由鹽商捐銀四萬兩,另又在新開河舊直立師範學堂西側重建了長蘆育嬰學堂。鄧穎超的母親世傳中醫楊振德在1910年前後帶著年幼的鄧穎超在這裡當過醫生。1937年,日軍佔領天津,堂務接近於崩潰,後來育嬰堂搬到了西門裏。解放後市政府接管了育嬰堂,改名為天津市立育幼院。

女醫學堂及女醫局,是在津創辦了最早的婦產專科醫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婦產科醫院、公辦護士學校。院址初在金鋼橋北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與女醫學堂並遷至東門外長蘆育嬰堂的舊址。醫院引進購置一批西方先進醫療儀器設備,以西式接生法施手術,使廣大婦女的生育觀念得以改變。從此,津門開始告別“接生婆時代”。北洋女醫學堂後成為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而天津公立女醫局是現在的天津水閣醫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