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天98篇文章,新安晚報記者全程記錄黃山市鎮海橋的“毀與歸”

安徽 96℃ 0
摘要:當天早晨,黃山市豪雨如注,突聞洪水襲擊歙縣,高考受阻,緊急抓了幾條資訊傳到報社後,從屯溪區趕往歙縣現場,路過屯溪鎮海橋上游的黎陽橋時,見河道山洪汹湧,鎮海橋在經受考驗,下車拍了張圖。屯溪鎮海橋,2020年7月7日上午沒沖毀前。我想,這也是我堅持報導鎮海橋水毀與重修過程的根本原因。

2020年7月7日,這個日子我終生難忘。這一天,50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襲擊黃山市。

當天早晨,黃山市豪雨如注,突聞洪水襲擊歙縣,高考受阻,緊急抓了幾條資訊傳到報社後,從屯溪區趕往歙縣現場,路過屯溪鎮海橋上游的黎陽橋時,見河道山洪汹湧,鎮海橋(又稱老大橋、屯溪橋,位於屯溪橫江、率水和新安江的三江口上,始建於明代,清代兩次重建與一次大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經受考驗,下車拍了張圖。沒想到,這是我最後一次拍到它。

屯溪鎮海橋,2020年7月7日上午沒沖毀前。

之後,因歙縣城區受淹嚴重,道路通行困難,未去歙縣,改請歙縣朋友拍圖,我與歙縣官方保持密切聯繫,瞭解抗灾及高考情况。在屯溪城區查看積水內澇後剛到家,朋友圈就刷到老大橋有橋墩分水尖被沖毀了。

“完了,完了”,我腦子裏就這個詞回蕩,匆匆趕到現場,但也只能和無數群眾目睹它在洪水衝擊下漸次垮塌。現場,幾乎所有人都震驚、錯愕,無意識的呼喊、驚歎,或沉默。雨中,大家慌張的走來走去,六神無主。這種無助感,這種空落落的痛心感,我和無數人一樣,至今難忘。

資料圖。

當天,我以《難過,國家級文保單比特溪明代老大橋被洪水沖毀》為題發了鎮海橋“遭劫”的第一篇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該新聞報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用戶端刊發後也也引起廣泛關注,但我沒絲毫開心,因為這個熱度是一處極其珍貴的徽州地標文物消失換來的,這是傷痛的事件。但是,作為記者,我有責任和義務記錄。

第二天採訪後,報導傳遞了鎮海橋修繕恢復沒有科技障礙及國家文物局關注的資訊,再度刷屏,無數讀者表示痛心之餘,也强烈希望古橋能原貌複建。

這天開始,我和黃山市文宣、住建、文旅等部門及屯溪區官方密切溝通和聯系,確保不漏掉有關鎮海橋的重要動態。同時,積極瞭解市民的古橋情感,深入挖掘大橋的人文價值和都市記憶。期間,多次刊發專家學者對石料構件打撈及古橋修繕思考的建議意見等,也引起各方關注。

從水毀嚴重到各方關切重視,再到官方决定原地原貌重新修繕鎮海橋,然後到啟動河道的石料構件打撈、打撈的過程,啟動實施修繕工程、修繕的過程,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我根據行程持續採訪、寫作。

屯溪鎮海橋嚴重受損後,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關切,主要領導到現場調研並作出訓示批示;國家文物局和省文旅廳等部門組織專家全程一線指導、給予修繕項目全額資金補助;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建言獻策、主動提供幫助;黃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宣佈重修鎮海橋並對上彙報爭取、組建工作專班,第一時間製定修繕方案、周密組織實施;屯溪區、市直有關部門和建設單位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精心施工。對這些重要資訊,我也第一時間採訪報導,讓讀者持續而充分地瞭解到鎮海橋新生的全過程主要內容。

作者(右一)向鎮海橋修繕項目技術負責人請教專業知識。(資料圖)

毋庸諱言,鎮海橋水毀後,引起的猜測與質疑一度不少,作為新聞工作者,我也想搞清楚其水毀原因,為讀者答疑解惑,為此也做了些採訪報導,說清楚了一些問題,但是,無論說什麼,於這座古橋本身來說都晚了。我覺得,支持政府儘量按原貌恢復鎮海橋,並提醒更多人以此為鑒,更多關心徽州古建築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是更有價值的事。

寒來暑往,我始終惦記著鎮海橋修繕工程的進展情况,有的時候幾乎每天去。期間,很多網友留言給我,或提建議,或勉勵記者繼續報導下去,大家熱愛鎮海橋的情感深切。我也把古橋水毀後的場景圖作為電腦桌面,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鎮海橋的報導做到修繕工程竣工通行。

一年多來,從打撈構件到修繕過程,很多網友提了相關建議、意見,希望古橋修得盡善盡美,我幾乎都轉給了有關部門或施工單位供參考吸納,對些質疑或意見幾乎都核實瞭解,包括找專家諮詢,然後在報導中使用。網友的很多建議都得到了政府部門或施工方的採納或尊重。

採訪中,還幫助做了些相關工作,比如邀請黃山山越救援隊出動先進水下探測設備,義務勘察了水下石料構件分布情况,為石料打撈提供了技術支援,曾提醒市里及時放下游水助力施工,根據專家意見提醒施工單位注意個別細節地改進完善……

資料圖。

古橋構件打撈、拼凑還原和修繕施工,是非常專業的事情,我是門外漢,就在採訪中學習,在學習中寫作。感謝專案業主組織黃山市文投,以及黃山市住建、文旅等政府職能部門對採訪過程的全力支持,他們特地給我製作了工作證,以便利我隨時到工地採訪,感謝施工單位的全過程配合,感謝諸多專家學者對我報導中給予的支持。

鎮海橋水毀到今天正式宣佈“回歸”是538天,期間,我在報社微信矩陣微訊號留下了98篇關於鎮海橋的文圖、視頻等題材報導(其中少數是專家學者文章)。盤點過往文章,我才發現自己居然寫了這麼多。其中,很多文圖、視頻在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用戶端和安徽網今日頭條號等平臺同步刊發。同時,在個人抖音號發佈數十條視頻,讓很多朋友瞭解到鎮海橋新生過程。

2021年12月26日攝。

2021年12月26日攝。

今天,見證著徽州厚重歷史、都市發展記憶,承載著每位黃山人濃濃鄉愁的鎮海橋、老大橋,如願如約的“回來”了,這是一個必須銘記於心、載入黃山史册的日子。我作為新聞工作者,這一年多來,力求及時、客觀、真實、多角度全方位的全程記錄屯溪鎮海橋的水毀到修繕全過程,現在,圍繞鎮海橋的系列報導基本畫上句號,但是,那些行走、記錄大橋修繕行程的日子,不會忘記。

2020年3月28日攝。

2021年12月26日,市民到鎮海橋“踩橋”。

正如黃山市委主要負責人所說,黃山和徽州是黃山市兩個頂級IP。千年徽州,文化厚重,這裡的每條古街、每幢有價值老宅、每座橋樑每條古道,乃至一磚一瓦……都值得我們熱愛與守護,守住了它們,就守住了徽州文化,就為當代及後代人留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也守住了黃山市發展人文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我想,這也是我堅持報導鎮海橋水毀與重修過程的根本原因。今後,我仍然會繼續書寫徽州山水人文有效保護與合理有序利用的篇章,為這方水土發展得更好盡到一個記者的責任。

“新安眼”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文圖: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吳永泉

編輯許大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