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伐拿回武都陰平有什麼用?

陕西 63℃ 0
摘要:收復武都、陰平,是諸葛亮北伐中不多的戰績之一。諸葛亮本人也囙此得以恢復了丞相職務。那麼,收復武都、陰平,對蜀國究竟有多大實際意義呢?被曹魏近乎放弃的武都、陰平武都、陰平,此前曹操已近乎放弃。武都、陰平,當時氐族、羌族人口比重較大。早在曹操討伐張魯時,在經過武都氐時就遭遇了抵抗,雙方發生了血腥衝突。

收復武都、陰平,是諸葛亮北伐中不多的戰績之一。諸葛亮本人也囙此得以恢復了丞相職務(第一次北伐後,諸葛亮自降三級)。

那麼,收復武都、陰平,對蜀國究竟有多大實際意義呢?

事實表明:武都、陰平,不僅對蜀漢攻防都有極大意義,更關乎蜀漢生死存亡。

被曹魏近乎放弃的武都、陰平武都、陰平,此前曹操已近乎放弃。

武都、陰平,當時氐族、羌族人口比重較大。

這些人在曹操與劉備之間,相對傾向於劉備。

早在曹操討伐張魯時,在經過武都氐時就遭遇了抵抗,雙方發生了血腥衝突。

在深得羌氐人心的馬超歸順劉備後,這種傾向更嚴重了。下辨之戰時,馬超憑自己的號召力就策動了

馬超在羌氐人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下辯之戰時,馬超策動了雷定七部萬餘人響應。

漢中之戰不利後,曹操擔心劉備、馬超策動武都氐進攻關中,遂在組織漢中人口遷徙的同時,將武都一帶的人口遷走了。

其後,曹丕時期部署邊境防禦時,“西守祁山”,直接把對蜀防禦重點北遷到了隴西郡,幾乎等於放弃了武都、陰平。

不過,曹魏放弃武都、陰平,並不代表這兩地不重要。

在競爭不利時,把當地人口遷走,是曹操常用做法。他在淮南、漢中都這麼作過。

顯然,與淮南、漢中一樣,被戰畧放弃,並不代表武都、陰平不重要。

那麼,武都、陰平對蜀漢究竟有何意義呢?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武都、陰平的收復,給蜀漢的攻防帶來了深遠影響。

對北伐的影響1:緩解北伐補給困難諸葛亮前兩次北伐,為時都很短。

第一次北伐,是戰場上失敗。不過,總共時間也不過1個多月。

第二次北伐,進攻陳倉。張郃直接算死蜀軍支撐不了10日。(實際支撐20餘日)

在收復武都、陰平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二月出兵,六月退兵,整整4個月。而且,蜀軍並非“糧盡而退”,而是“慮糧不繼”。如果不是諸葛亮、李嚴之間內部問題的話,蜀軍可能可以支撐更久。

第四次北伐比第二次北伐,也不過只過了2年,中間還發生了對曹真的防守反擊戰,顯然,蜀漢的生產力不可能出現太大變化。

其中差异,除了“木牛、流馬”的運用外,主要在於補給管道改變了。

武都收復前,諸葛亮組織對隴右的北伐,其補給路線是:1、物資由西川運至漢中;2、出陽平關,進入魏境,在山高穀深的隴南山地,經500裏,才能抵達祁山前線。

陸路運輸已經不易,何况“山行千里”!

而在武都收復後,蜀軍已可以利用西漢漕運。

西川物資走嘉陵江,然後轉入西漢水漕運,經武都,可直抵天水。

漕運的效率,十倍於山行!

此後,武都方向,為薑維北伐較多採用的方向。

鄧艾在分析魏蜀形勢時,曾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這便充分說明了西漢水對改善蜀軍北伐態勢的意義。

囙此,諸葛亮、薑維此後北伐,補給效率大為提高。

對北伐的影響2:進退自由度新增奪取武都前,蜀對魏的進攻,缺乏進退空間,遠道而來,一旦不利,只有返回漢中。

武都等地為蜀漢所有後,蜀漢的進退得到較大改善。

第四次北伐,進入相持階段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後,並未立刻返回漢中,而是與李嚴商議“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也就是如果漢中糧運難以保障時,可以退到武都待機。只是李嚴擔心連漕運也因大雨難以保障,呼叫諸葛亮退軍,才不得不返回漢中。

可見,武都為前沿,使蜀漢北伐進退多了一些從容。

同時,蜀漢的“偏師”活動空間也大為新增。

此前,偏師往往走狹窄穀道,風險很大。

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鄧芝走箕穀。主力失利後,趙雲部也陷入危險,幸趙雲處置得當才免於大敗。

收復武都後次年,曹真發起伐蜀之戰,諸葛亮派魏延、吳懿率偏師,自河池(屬武都郡)西入羌中,“和諸戎”,又大敗郭淮、費耀,取得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擊勝利。

此後,蔣琬時期,薑維也常率偏師從武都出發,西入羌中。

薑維主持北伐時,又以武都為據點,偏師接應降服的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也曾偏師攻到西平等地,取得了一定戰績。

連接羌氐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提出了“西和諸戎”的想法。

漢中之戰後,隨著曹操將武都等地氐、羌遷徙,“西和諸戎”幾成空話。

在武都、陰平奪取後,薑維等人得以繼續將其活動範圍向西北發展,與羌氐取得聯絡。

前文中提到的魏延在羌中聯絡諸胡、薑維迎接白虎文等人便是典型例子。

此外,武都氐的符健等部,也都曾請降。

當然,儘管如此,隨著郭淮等人在隴右對羌氐胡的拉攏,其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前文提到的武都氐王符健,本人想歸蜀漢,但其弟不從,歸附魏國。

對蜀漢防禦的意義1:直接威脅大减

自武都、陰平方向,可以直接威脅陽平關、劍閣,從側翼抄了漢中的底。

而且,比起秦嶺那些“穀”來,武都道是相對好走的。

曹操討伐張魯時,就優選了武都道,直抵陽平關。

劉備發起漢中之戰時,第一步為“斷絕內外”,即切斷,或削弱漢中與外界聯系。

而“斷絕內外”的主要戰場,則是武都、陰平方向。

張飛、馬超與曹洪、曹真的下辨之戰,發生於武都方向,而陳式與徐晃的馬鳴閣道之戰,則是在陰平方向。

而且,自武都、陰平,魏國不只是能威脅漢中,更能威脅西川!

後來的歷史也表明:漢中失守,薑維在劍閣支撐,但鄧艾卻從陰平方向直接攻入西川,一舉滅蜀。

諸葛亮時期,由於北方尚在恢復中,隴西殘破,魏國暫時無法從武都、陰平發起大規模進攻,但這終究是蜀漢防禦體系上的漏洞,是必須補上的。

對蜀漢防禦的意義2:漢中防禦的完善武都、陰平未得時,漢中最大的威脅方向來自此處,一旦魏軍從武都、陰平而來,就可以直接威脅陽平關、劍閣,斷絕漢中與西川聯系。

囙此,蜀漢雖也加强了秦嶺前沿防禦,但大軍在漢中只敢集中於陽平關、定軍山一帶,因為那裡既是前沿(對西)也是縱深(對北)。

武都、陰平到手後,側翼威脅消除,諸葛亮做出調整。

得手當年,諸葛亮即做出兩項調整:1、丞相府營南移至米倉山下;2、築漢、樂兩城。

如此,在秦嶺防禦之外,漢中形成了以秦嶺諸塞為前沿,以漢、樂、陽平關犄角防禦體系為據點的防禦體系。

興勢之戰中,面對10萬魏軍,王平即以興勢為前沿,以漢、樂為後拒,以涪縣費禕主力為後援,從容應對,取得勝利。

遺憾的是,或許薑維對漢、樂防禦體系太有信心,居然放弃前沿,採取”聚兵斂穀“之策。

結果,鐘會攻漢、樂不克,陽安關守將卻投降,蜀漢亡國之門開啟。

武都、陰平得手後,蜀漢的攻守態勢都發生了一定改觀。

蜀漢被滅時,魏軍奪取漢中,擁有“重關之險”的蜀漢尤死守劍閣,擁有“一關之險”,而鄧艾偷渡陰平,正是從陰平方向打破僵局,滅亡蜀漢的。

囙此,武都、陰平,既關乎攻守大局,也關乎生死存亡,其意義不必低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