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鐘偉,不少讀者通過各種傳聞,都知道他有“中國巴頓”之美名,在八百多名五五開國少將中知名度非常高。
再問鐘偉有什麼戰績,對解放戰爭稍有瞭解的人很快脫口而出——違令攻打靠山屯,一個師長把林總給指揮了。
其實,鐘偉和靠山屯還真有緣分。大家所熟知的那次靠山屯戰鬥發生在1947年3月,即東野主力第三次下江南之時。而早在1946年11月,鐘偉就打過靠山屯。
當然,一打遠沒有二打知名度大,一打時我軍沒有打援動作,鐘偉只殲滅了守軍一個營就撤到松花江以北。這對鐘偉來說就是一次無足輕重的小仗,估計以他的性格,日後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提。
但筆者認為,一打的意義遠遠大於二打,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東北戰局的轉捩點。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三下四保前我軍面臨的嚴峻形勢說起。
看過電視劇亮劍的讀者都記得一個場景:
在南京軍事學院的課堂上,李雲龍講起“六十萬對八十萬”的淮海戰役滔滔不絕。但丁偉不屑一顧:“還是說說我們四野,以少勝多的戰例就有不少,比如我們縱隊……”
李雲龍聽了氣不打一處來:“你們有100多萬人,打誰打不贏?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人淹死啦,你們算啥以少勝多?”
不少四野軍長不高興了:“先不提遼沈戰役,就說我們出關時才10萬部隊,不到三年就打出100多萬,那是吹出來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零下40度的大冷天,槍栓都凍住啦,我們們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
話糙理不糙,剛出關時,我軍各部的確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
(一)無穩固的根據地作為依託
抗戰勝利後,我黨在東北的根基其實並不深。不像關內有晋察冀、晉冀魯豫、山東、陝甘寧等連片根據地,部隊在根據地內作戰,獲得情報、補給都很方便。
而在東北,關內這些優勢全部沒有,發動群眾、土改、建立農村政權、建立成塊根據地……這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可戰爭不等人,蔣介石何嘗不知道東北重要性,就在關內我軍用兩條腿向東北進軍時,國軍坐著美國人的飛機、軍艦,比我軍略晚抵達東北。1945年10月底,雙方馬上在遼東和遼西開打。山海關、營口都打起來了。我軍無後方作戰的劣勢很快顯露無疑。
(二)我軍擴張過快
我軍各部入關後,先到的部隊拿到了關東軍庫存日械武器,迅速招兵買馬:李運昌、曾克林指揮的冀東軍區五個團九千餘人,於8月底進入東北,到10月底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時,已經擁有六個旅加一個特務團,共六萬多人,短短兩個月時間裏擴軍六倍。
從延安長途跋涉過來的三五九旅南下第二支隊四千餘人,在遼陽關東軍倉庫要了一批武器,隊伍擴充到了八千多人。
部隊擴張過快,很快帶來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老部隊過於分散。為了擴軍,出關各部大多以連營為組織活動,一個連發展一個營,一個營發展一個團。國軍一來,這些戰鬥力極强的老部隊很難在短時間內集中起來。
二是品質堪憂。由於形勢緊張,很多隊伍剛擴充就馬上投入戰鬥,招來的農民和工人之前沒上過戰場,很多人連槍都沒摸過。加上我軍政工幹部極度稀缺,無法短時間內迅速將招來沒幾天的新兵營、新兵團改造成純正老八路。
反觀國軍,一開始從關內調來的13軍、52軍、53軍、第71軍、新一軍、新六軍和青年軍207師等部隊,除東北軍餘脈53軍外都算是中央軍精銳。但53軍經過武漢、長沙、反攻滇西會戰的錘煉,也不容小覷。
尤其是新一、新六軍,全副美械,光重火力就有12門105榴彈炮、24門美制75山炮。82迫擊炮和37反坦克炮配屬到團。步兵用的是M1918輕機槍和M1903步槍、勃朗寧12.7毫米重機槍。裝備比八路軍要好得多。
從戰鬥經歷上看,各部抗戰時與日軍打惡戰、大戰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一、新六軍還受過美軍訓練,精於步炮協同、攻守兼備、單兵貭素極高。
(三)部隊來源太雜
抗戰勝利後,我軍著眼於未來戰爭的大局,火速抽調關內十萬大軍、兩萬幹部出關,在戰畧上入了先手。
可這十萬人馬來源不一:山東過來的幾個師是從膠東、魯中、渤海、濱海四個根據地抽調,新四軍第三師三萬二人馬從蘇北一路跋涉抵達東北。延安過來的有教導旅、三五九旅。冀東軍區最早入關,有5個團。晉綏、晉冀魯豫各有一個團。
部隊太雜,加上出關沒多久就和國軍打仗,還沒磨合好投入戰場,相互協同並不好。以義縣戰鬥為例:1945年12月1日,國軍十三軍八十九師二六五團孤軍深入進攻義縣,林總發現戰機,隨即集中山東八路第一師全部、第二師第四團、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及特務團等,共計八個團發起反擊,想八打一吃掉二六五團。
一開始各部很順利,擊斃敵連長,繳獲一批武器。但敵二六五團團長發現情况不對,快速向八十九師主力回縮,而我軍原定斷敵後路的某部沒及時趕到,放跑了敵人。雙方激戰一整天,打成了相持。
天時地利人和,東北警衛司令杜聿明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奪取東北的大好機會。
杜聿明,字光亭,陝西米脂人,黃埔四期畢業。和絕大部分國軍將領不同,杜聿明最擅長的是進攻,能在“攻”字上耍很多花招。此次出征東北,一開始杜聿明的確把進攻玩得出神入化:
首戰山海關,13軍和52軍在正面受阻,杜聿明視察陣地後支了個招,派主力正面進攻,一個師迂回山海關以東。
國軍開赴遼西走廊,進攻重鎮錦州,杜聿明故技重施,以十三軍和五十二軍一個師擔任正面進攻,五十二軍兩個師强渡大淩河,迂回到錦州側後。
1946年4月,國軍調5個軍進攻四平。我軍集中6個師迎戰。雙方寸土必爭、你來我往、殺得昏天黑地。杜聿明見正面打成了僵硬的攻守戰,仔細研究地圖,把目光對準了本溪。
本溪位於瀋陽東南面,距離四平有200公里,如果能拿下本溪,既可解除掉位於瀋陽側翼威脅。又可以毫無顧忌地向東迂回四平後方。
杜聿明則將新六軍新二十二師和七十一軍八十八師分成3路縱隊,保持重點於中央,採取逐段躍進戰法,從中間實施突破,對正面實施多路多點攻擊,利用機械化優勢快速拿下本溪。以第五十二軍兩個師鉗制兩翼,策應新六軍作戰。
4月28日,國軍從遼陽、瀋陽分別出動,5月2日就突破了我軍正面防線,逼近市區。5月3日,我軍主動撤出本溪。
拿下本溪後,四個師立即北調四平,戰場上國軍已達11個師,且對我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5月19日,我軍鑒於國民黨軍隊大量增兵,堅守不利,主動撤離四平地區。
四平保衛戰後,我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較為被動的局面。新一軍進佔四平當天,杜聿明即命各部不待休整,採用扇形追擊戰術保持追擊,持續給我軍施加壓力,接連攻克長春、公主嶺,6月上旬直抵松花江。
雖然後來在美國人的干預下東北實現停戰,但東北敵強我弱的形勢並未改變:國軍在松花江以南消化地盤、擴充軍隊、收編偽軍,到1946年9月,東北國軍正規軍已經達到9個軍、33個師,計36萬人,加上12萬地方守備部隊,共計48萬人。
1946年10月,杜聿明部署先南後北的策略,即先集中8個師、10萬人馬,對付我軍遼東軍區第三、第四縱隊四萬人馬,再北渡松花江。
進攻過程中,杜聿明為了防止我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掉一路,特地將2—3個師分為一路,每路間隔不超過30公里,便於相互策應,這給我軍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1946年10月底到11月初,杜聿明誤以為我軍潰退,要求五十二軍二十五師脫離主力追擊,遼東軍區三縱抓住戰機,在新開嶺設伏,激戰數天,全殲杜聿明的起家部隊——有千里駒之稱的五十二軍二十五師。
儘管殲敵一個師,但南滿根據地仍面臨國軍重兵壓境的威脅。為保存有生力量,我軍但主動放弃部分城鎮,把主力轉移到只有四個縣、二十萬人口的臨江地區。
林總知道,如果南滿有失,北滿就無法成為我軍真正穩固的大後方,沒有真正穩固的大後方,解放全東北就是一句空話。
為了保證南滿不失,林總一面派陳書記去加强南滿分局領導,穩定軍心。一面趁長春北部空虛,且距結冰期不遠之際,來個圍魏救趙,調動五個師打到松花江以南。
11月9日,部隊南下松花江,進至長春以北,接連打了幾個好仗:在伏龍泉擊潰暫編第二十一師第三團第二營及保安隊共千餘人,在尤家屯擊潰國軍一個團。
但在當時,長春以為有很多地方河流、沼澤眾多,其實並不利於我軍打運動戰。我軍在江南轉戰10天,但戰果寥寥,沒打成一個殲滅戰,消滅敵人也不多。
杜聿明是何等精明的角色,很快判斷出林總是想圍魏救趙,偏不接招,把主力繼續放在南滿圍攻我軍。只是抽調長春、吉林、德惠的守備部隊增援長春以北,由地方警衛團隊、交通警察大隊接替市區守備。
杜聿明不知道,他不調動不要緊,一調動,很快出現了一個的漏洞:新一軍五十師一四九團二營和剛改編的偽滿軍、警詧等600餘人進佔靠山屯。
靠山屯是中東鐵路旁的一個小村莊,南距吉林100公里,有公路穿過,北距松花江只有45公里,戰畧地位重要,但距離該地最近的國軍重兵據點德惠城卻有80公里之遙,是個名副其實的絕地。
當時在靠山屯附近承擔破路任務的二縱五師騎兵連發現了這一情況,迅速報告。五師師長鐘偉是有名的好戰分子,得到情報後,馬上上報縱隊司令員,要求打!
劉震判斷,靠山屯雖然靠近鐵路,但距離德惠、農安較遠,敵人增援不便,而且自南渡松花江以南,二縱沒打過一次殲滅戰,盡打擊潰戰,現在好不容易送來一個打殲滅戰的機會,豈能錯過?立即致電東總,决定先消滅這股敵人。
林總回復很快:不僅要打,而且要殺雞用牛刀,調8野戰炮、2門日式山炮、2門一百毫米榴彈炮和3輛坦克,配屬給鐘偉的五師,擔任圍殲靠山屯之敵的作戰任務,同時命令第一師佯攻德惠,第四師打援,六縱第十六師擔任戰役機動部隊。
大膽捕捉戰機,小心佈置戰鬥,這是林總一貫的作風。
11月23日17時30分,五師主力抵達靠山屯周圍。而守敵2個連已於當天中午撤走,僅留下第五連124人攜帶重機槍2挺、輕機槍9挺、六零炮6門守靠山屯,火力較强。
另有地方保安隊92人攜帶輕機槍2挺由週邊退守靠山屯,偽滿傅德輝部460人攜帶輕機槍4挺、擲彈筒2具守週邊據點田粉房。
一開始,負責進攻週邊據點的五師十五團就遇到了大麻煩:由於沒發現敵人兵力情况,該團僅以三營第八連向田粉房蒐索前進,該連搶佔了田粉房以西3個村莊,但由於團主力未及時跟上,三營和出來反擊的偽滿軍打成對峙。
鐘偉見週邊戰況僵持,馬上調來3輛坦克投入戰鬥。但由於步兵、炮兵、坦克協同不好,2輛坦克陷入水溝中不能發揮作用,打到24日晨4時仍未解决戰鬥。
鑒於總攻前準備工作已完畢,鐘偉即令第十五團以三營監視田粉房,其他兩個營按原定計畫攻擊靠山屯。
11月24日4時30分,進攻開始,我軍大炮先轟了半小時,5時許,第十四團和十五團兩個營自東向西,第十三團自西向東,兩把尖力對進,一鼓作氣沖入街內,然後再從街內向外逐一肅清碉堡工事,僅用2小時即勝利結束戰鬥。
同時,第十五團第三營採用爆破方法,逐屋攻擊田粉房,激戰至拂曉,田粉房之敵終被解决。
靠山屯戰鬥,我軍斃敵35人,傷敵86人,俘虜362人,合計553人。我犧牲41人,負傷212人,合計253人。
得知靠山屯有失,德惠方面馬上出動五十師一個團,在飛機的掩護下增援,但遭到我軍第四師的堅決阻擊,未能前進一步。
靠山屯之戰,使長春、吉林大為震動,杜聿明陸續抽出新三十八師、新三十師和新二十二師一部北調,會同在原地防守之暫二十一師、第五十師等部,向我反撲。林總見已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命各部隊向北轉移。
此次戰鬥雖說規模小——只殲滅550多人,時間不長——才兩個小時,但卻意義重大。林總由此看出了杜聿明排兵佈陣一個致命弱點:前方兵力集中,但後方部隊極為分散。
雖然在1946年1—10月,東北國軍高歌猛進,可隨著地盤越戰越大,兵力漸漸不够用了,杜聿明頗有苦衷:當時東北交通太發達,鐵路就有1.1萬公里,鐵路網站眾多,鐵路兩側村莊更是星羅密佈。東北國軍兵力只有不到50萬人,自己還要調至少10萬人進攻南滿根據地,後方兵力更為緊張。
囙此,杜聿明安排防守每個交通要點的兵力,最多一個團、最少一個連,導致後方留守部隊像撒胡椒麵似的,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就連大名鼎鼎的新一軍,麾下部隊也被拆得四分五裂。
但你能不能不救呢?不能,因為革命军一旦控制一個點,就會沿著鐵路線一路橫掃,使國軍處於不利的態勢。而且如果有一次不救的經歷,那麼革命军下次進攻另一個據點,守軍十有八九不戰而逃,這對國軍未來守點作戰更為不利。
有了一下江南作戰的經驗和教訓,林總在二下江南中更為大膽。三個縱隊冒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越過松花江,猛攻新一軍一個營駐守的其塔木。
兩路敵軍果然來援:一路是新一軍主力一一三團,在張麻子溝中了梁興初一師的伏擊,兩小時就全軍覆沒。另一個路是一零五團兩個營,在焦家嶺被六縱十六師圍殲。
此戰,我軍攻點打援,一舉殲滅新一軍五個營,迫使杜聿明抽調4個師北援,減輕了南滿根據地的壓力。之後,我軍因天氣嚴寒,撤回松花江以北。
2月18日,天氣轉暖,林總再次發兵越過松花江,這次出動了11個師的兵力,規模比前兩次大得多。六縱猛攻城子街得手,殲滅新一軍新三十師八十九團兩千餘人。
見松花江以南出事,杜聿明急調71軍、新一軍為主力,分三路尾隨我軍各部,乘勢渡江。林總則指揮各部穿插迂回,控制江岸,斷敵後路。已渡江的國軍害怕被殲,紛紛掉頭南撤。
我軍借機第四次打過松花江,二縱五師在靠山屯圍住了71軍兩個營,成功調動71軍87、88師來援,進入我軍預設口袋,一通激戰過後,88師全部和87師一部被殲。
從1946年11月—1947年3月,林總調動北滿我軍主力在四個月時間裏四次渡過松花江,成建制殲滅新一軍九個營、71軍六個團,迫使杜聿明三次從南滿調兵北援。南滿我軍則借機反攻,收復城鎮50座,杜聿明南攻北守的部署宣告破產,從此,勝利的天平向我方傾斜。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