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自然的創造天津自閉症兒童溝通動機?

天津 66℃ 0
摘要:對於我們的兒童來說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那麼溝通管道除了語言溝通之外,還包含非語言溝通,那麼非語言溝通有: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那麼在語言溝通中,我們的孩子主要需要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是否會說話則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那麼能否進行溝通嗎?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如何更自然的製造溝通動機呢?被認為是决定行為的內在動力。

對於我們的兒童來說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那麼溝通管道除了語言溝通之外,還包含非語言溝通,那麼非語言溝通有: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那麼在語言溝通中,我們的孩子主要需要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是否會說話則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孩子能發音。例如孩子能發a,i,baba等單音或雙音。

2.孩子具備相應的認知基礎。孩子在生活中的常見物他是能知道認識的,如能認識簡單的動詞(睡覺、喝水、吃飯、跑、走、跳等)、名詞(水果蔬菜動物等。

3.孩子要有溝通表達的欲望,(例如:孩子想玩泡泡,想吃餅乾有想要的相做的事情等)。

如果孩子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那麼能否進行溝通嗎?也是可以的,這時我們則可以利用一些非語言溝通管道。那麼在非語言溝通中我們也需要孩子具備相應的溝通表達的欲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動機。

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如何更自然的製造溝通動機呢?

那麼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動機呢?

動機指的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被認為是决定行為的內在動力。

動機具有三方面功能:

(1)激發功能,激發個體產生某種行為。例如:饑餓者對食物特別敏感、乾渴者對水特別敏感,囙此也容易激起尋覓活動。

當我們孩子餓的時候,這時他會對食物刺激就會很敏感,這時我們可以例如孩子對於食物的渴望誘發溝通的機會。例如:孩子很餓時,他就會想要吃東西,這時如果我們和食物聯系在一起,或者能通過我們獲得食物,那麼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與我們進行溝通互動。

(2)指向功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目標。動機與需要的一個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機體因缺乏而產生的主觀狀態,這種主觀狀態是一種無目標狀態。而動機不同,動機是針對一定目標(或誘因)的,是受目標引導的。也就是說需要一旦受到目標引導就成了動機。例如我們有的小朋友特別喜歡認字、字母,數位等那麼他們則會傾向於文字、數位、字母、圖標等目標物;我們有的小朋友喜歡玩玩具,玩遊戲,做活動(吹泡泡、大滑梯等)那麼他們的目標則會指向玩具、滑梯、泡泡等。

(3)維持和調節功能,使個體的行為維持一定的時間,並調節行為的强度和方向。當個體的某種活動產生以後,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針對一定目標,並調節著活動的强度和持續時間。如果達到了目標,動機就會促使有機體終止這種活動;如果尚未達到目標,動機將驅使有機體維持和加强這種活動,以達到目標。例如:孩子餓了就會吃東西,但是當孩子吃飽了以後,那麼他就會停止吃東西。

那麼我們根據動機的功能可以看出來動機對於我們孩子生活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依據動機的起源,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前者與有機體的生理需要相聯系,例如:吃的,喝的,玩的等;後者與有機體的社會需要相聯系,例如:想要媽媽的誇獎,想要老師的抱抱等。

依據引起動機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前者由有機體自身的內部動因(如激素、中樞神經的喚起狀態、理想、願望等)所致,例如因為了餓了所以吃飯;後者則由有機體的外部誘因(如异性、食物、金錢、獎懲等)所致,例如是因為飯菜太香了想嘗嘗所以吃飯。

既然動機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溝通中如何對環境進行安排來製造互動的機會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製造“意外機會”—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規則突然的改變

例如:孩子習慣每次一進教室就去拿櫃子上的小汽車(固定的位置及行為),這時我們可以把小汽車換個地方。這時孩子就會發現每天都玩的小汽車沒有了,有語言的孩子我們可以輔助兒童“汽車呢?”或者“汽車,沒”“汽車不見了等”沒有語言的孩子我們可以輔助孩子看著大人指一指平時放汽車的地方,做沒的手勢或者發出“嗯嗯”的聲音。

例如:孩子每次玩積木的管道都是排成一排,這時我們可以在旁邊再擺一排積木。孩子發現我們改變了他的玩法,這時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意願進行不同的輔助。1.孩子很抗拒。輔助孩子說“不”或者將大人推開。2.孩子只是覺得很突然,輔助孩子說“多了一個”或者抬頭看一眼大人。

例如:孩子和老師一起玩搶椅子的遊戲,之前每一次都是音樂停的時候大家去搶椅子,那麼突然有一次我們可以在音樂沒停的時候去搶椅子。孩子會突然發現老師怎麼突然違規了,這時孩子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溝通“不對不對,音樂停了才能搶椅子”針對能力較好的孩子我們有時可以在規則遊戲中故意做錯或搗亂以激發孩子的動機,但要盡可能自然。

(2)限制孩子得到滿足的機會—有需求沒滿足,動機會更强

那麼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那我去人為的阻斷製造動機不就可以了嗎?囙此通常我們會採取這樣的辦法。孩子想喝牛奶並且走向冰柜時,我們刻意的壓住冰柜的門不讓孩子打開冰柜拿牛奶。會要求孩子說出“喝牛奶”才會讓他打開冰柜去拿。有時孩子說的不清楚時我們還會要求孩子重新說一遍。這也是一個製造動機的機會,這是對於比較配合的孩子。

那麼配合沒有那麼好的孩子有沒有更好更自然的情景能抓住動機讓孩子表達呢?

例如:孩子拿到了牛奶以後要插吸管,這時如果他的動手能力達不到,需要大人的輔助時。那麼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尋求幫助的機會,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幫我”“插”“吸管”都是可以的。或者這個孩子他只知道這個牛奶好喝,但是不知道我們可以插吸管才能喝到,這時大人可以做一個主動的示範,利用孩子想喝奶的動機發起這個溝通回合,讓孩子能和我們有溝通互動。

我們所謂的阻力其實是這件事(孩子想做的事)本身所帶來的會比我們人為刻意製造的要更自然一些。有的小朋友會覺得我們製造困難的過程中是在故意的為難,那麼孩子可能會出現不配合以及情緒行為等問題。

(3)未完成的活動—不完整的資料

當孩子正準備進行當下特別感興趣的活動,這時我們只給孩子呈現一部分的教具,例如:畫畫時只有紙沒有筆,假裝用小鍋炒菜時只有鍋沒有鏟子,當孩子想喝優酪乳時只有酸嬭沒有吸管,孩子當下的活動因缺少物品而無法進行,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進行需求的溝通,有語言的小朋友可以進行表達例如“我要畫筆”沒有語言的小朋友,可以用手指指向筆或者去拿筆。

(4)提供選擇的機會—增進孩子興趣和參與的動機,為孩子提供判斷、抉擇的機會

當我們要進行孩子喜歡的活動或者吃好吃的物品時,我們可以問“你要漢堡包還是薯條?”這時孩子會參與到我們的話題,與他人進行互動溝通。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情况,小朋友看到了別人的好玩的或者是好吃的時就很想要,這是家長輔助說你去找姐姐要一個,這時我們有的孩子怎麼都不願意去那麼應該辦呢?那麼這時我們需要教會孩子一點就是我們要先溝通再去做(能得到玩具),說說什麼,做怎麼做?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管道去進行抉擇。我們這時可以先一步給孩子創造動機,例如:你想要姐姐的玩具是嗎?(大人主動發起溝通內容,)孩子能回應就行,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做一個示範“弟弟想玩你的玩具,你可以給他玩一會嗎?”然後孩子能在我們的幫助下得到這樣的物品。在我們的示範輔助下,讓孩子能明白說什麼,怎麼做。當然這樣的技能需要多次反復的練習。

(5)引導孩子對於新鮮事物以及活動的進行更多的嘗試誘發孩子更多的動機

通常來說孩子會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想要去嘗試,但我們有一部分的孩子對於新鮮的事物是比較抗拒的,例如沒吃過的好吃的,沒玩過的玩具或者沒玩過的管道,他們都會拒絕接納。我們只有當孩子進行嘗試,才能激發他想要再次嘗試的動機。這時,引導者需要給孩子做示範,引導孩子進行嘗試。

例如:面對新的玩具時,我們要呈現出這個玩具是多麼的好玩有趣。(盡可能誇張)面對新的零食時,我們要展現這個東西吃起來是多麼的香甜可口,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一般的存在,激發孩子嘗試的欲望。一旦孩子進行嘗試那麼就可能激發孩子想要再次嘗試的動機。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溝通活動的機會,我們要仔細觀察,認真抓住孩子的每個動機進行練習並及時强化鞏固我們維持跟人互動的愉悅體驗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