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海西女真南遷的原因

青海 96℃ 0
摘要:明朝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的,積極實行外交策略,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海西女真人開始了他們長達一、二百年的民族遷移。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海西女真人進行如此漫長龐大的遷移呢?史學界普遍認為是明朝先進文化對海西女真的吸引。筆者認為海西女真之所以遷移,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蒙古的軍事壓力。明朝對女真實行招撫政策,是海西女真南遷的重要推動因素。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的,積極實行外交策略,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海西女真人開始了他們長達一、二百年的民族遷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海西女真人進行如此漫長龐大的遷移呢?史學界普遍認為是明朝先進文化對海西女真的吸引。真實情况是這樣的嗎?

一、背景

海西,是元朝開始的一個區功能變數名稱,根據孫進己(《女真史》的作者)的考證,河西地區是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蘭的松花江中游地區,河西區域的中心地帶是拉林河和阿什河一帶。

明朝政府曾在河西設立了許多衛所,使得河西這一區域成為明朝時期遼東與黑龍江聯系的樞紐,從《明實錄》中瞭解,從開原以北到黑龍江南北的廣大地區都有河西女真的足迹,而河西女真主要聚集地是以呼喇溫江(現黑龍江呼蘭河)為中心的黑龍江下游。

永樂後期,海西女真以呼喇溫地區為出發點,向南遷移,到十六世紀初(嘉慶時期)先後定居於遼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間,形成扈倫四部,即絲巾、烏拉、葉赫、輝發四部。筆者認為海西女真之所以遷移,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蒙古的軍事壓力。

二、窮兵黷武的時代

自洪武二十年,明太祖以馮勝為大將軍出征海西,女真作為故元在非蒙古地區最後的抵抗勢力,納哈出(元朝末期遼陽行省實際統治者)投降。自此女真各部族陸續歸附明,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的辦法,陸續設定384衛、24所、7地面、7站、1寨,由女真鎮守遼東地區。

與此同時,蒙古高原群雄四起,內訌不斷,韃靼、瓦剌和兀良哈成為蒙古勢力最大的三個部族。在宣德六年(1431),韃靼太師阿魯臺遭瓦刺進攻,軍事實力大大削弱,部族勢力分散。第二年,兀良哈趁阿魯臺還未恢復元氣,想把握機會劫掠阿魯臺,沒想到卻被反殺。

兀良哈大敗不僅喪失了家口、輜重、牛馬、田稼,其部眾四散而分,一部分奔往海西,一部分奔往遼東邊外。但是阿魯臺窮追不捨,在戰勝的第二年追擊至海西區域,逼使兀良哈三衛把牧地東移遼東塞外。

兀良哈的東移,壓縮了海西女真的生存空間。這不僅直接導致了兀良哈與海西女真的衝突,也帶來了韃靼和瓦剌對海西女真的侵擾,蒙古三部的紛爭,直接推動了海西女真的南遷。

正統時期(明朝第六比特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海西女真與蒙古摩擦越來越多,海西女真不僅要抵禦兀良哈的騷擾,還要提防瓦刺的侵略。

正統十年(1445),“海西肥河等衛女直都督剌塔寧哈答別裏格遣其徒咬速等來報,欲於今秋,率眾往福餘等衛作複私仇,已聚兵辰州”(摘自《明實錄》),由公文可知海西各衛集結一起向兀良哈進行報復,足以見得海西女真與兀良哈三衛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在韃靼和瓦刺交鋒中,韃靼實力日漸衰落,瓦刺日益强大,於正統三年(1438)瓦刺成功征服韃靼,立脫脫不花為汗,任脫歡為太師,由脫脫不花統領阿魯臺的部眾,在克魯倫河下游、呼倫貝爾草原一帶駐牧。

在脫歡死後,脫歡的兒子也先繼任太師之比特。也先上位後施展他更大的政治抱負,不斷擴大軍事規模,向四周延伸版圖,力圖統一全蒙古。正統十二年(1447)九月,也先兵侵兀良哈,收服朵顏和泰寧兩衛,福餘衛奔惱溫江(今嫩江)。

同時藉口搜捕三衛的人而“往海西收捕女直”。“瓦剌也先以追捕仇人為名,吞噬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東,今又東極海濱,以侵女直。”(摘自《明實錄》)。可見海西女真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除依靠明政府外,女真沒有可以再依靠的其他力量了。

景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元年(1450)年底,脫脫不花統兵3萬,大舉進犯海西地區。第二年正月,脫脫不花對海西女真大肆殺戮。有《李朝實錄》記載說:“脫脫兵三萬於臘月二十三四間到海西,執不剌吹殺之,其部落降者不殺,不順者皆殺之。”

兵部尚書於謙在《少保於公奏議·兵部為關隘事》描述這次戰爭:“脫脫到白馬兒大泊子去處,將都督剌塔(兀者衛都督)、伯勒哥(即肥河衛都督別裏格)、都指揮三角兀(雙城衛都指揮)及野人頭目約有三四百人,盡數都殺了。”這次大動盪,使海西女真深陷殘害兵燹之深淵,迫使女真為躲避戰火,開始大規模南遷以尋求安定的生活。

三、天時地利人和促使南遷

那為什麼海西女真單單要選擇要南遷呢?筆者認為海西右丞阿魯灰和納哈出的歸順,為女真南遷提供了空間條件。

元末明初,海西地區為海西右丞阿魯灰所轄,海西地區以西是納哈出的勢力範圍。洪武十六年(1383)夏四月,阿魯灰歸附明朝,海西地區納入明朝疆域。阿魯灰歸附後,納哈出的勢力趁機進抵海西西部,控制了松花江中游。

自明朝建立後,北元(蒙古)與明朝一直處於對峙狀態。明太祖幾次遣使詔諭,納哈出並不與回應。在平定雲南後,明朝南方再無威脅,太祖開始著眼北方,于洪武二十年(1387)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副將軍,領兵20萬,大舉征討納哈出。

納哈出見明朝强兵壓境,深知內無抵抗之力,外無援助之方,至一禿河向藍玉投降,部下諸將相繼降明。同年九月,納哈出等進京謁見,被封為海西侯。次年夏六月,納哈出隨傅友德赴雲南,途經武昌,病死於舟中。阿魯灰和納哈出歸附後,其部眾隨之南遷與明融合,這樣開原以北的海西之地就成為空曠之地,為海西女真的南遷創造了空間條件。

明朝對女真實行招撫政策,是海西女真南遷的重要推動因素。畢竟有了安身之所,但四周還是危機四伏當然不是長久之策。永樂時期,成祖為解除征伐北元的後顧之憂,迫切需要安撫女真各部,即所謂“藉女直制北虜”。

這樣,一方面對女真不斷招撫,“爾等若能敬順天意,誠心來朝,各立衛分,給印信,分賞俾爾世居本土,自相統屬,打圍牧放,各安生理,經商買賣,從其往來”。

另一方面設立衛所,對女真進行羈縻統治。自此,女真各部族依次歸順來朝,永樂元年(1403)十一月,“女真野人頭目阿哈出等來朝,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摘自《明實錄》)。

同年十二月,“忽刺溫等處女直野人頭目西陽哈、鎖失哈等來朝,貢馬三十匹,置兀者衛”。(摘自《明實錄》)。建州衛和兀者衛,在女真衛所中,是最早建立和最大的衛所。

除此之外,對於女真的朝貢者,明朝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對於內遷定居的要求,不僅準予,還給與房屋器物,以安定居。

遼東地區的馬市對海西女真也有極大的吸引力。明朝設立馬市的最初目的是購買軍馬,明政府用米、絹、布交換來自蒙古、女真的馬匹。隨著雙方經濟聯系的加强,貿易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萬曆年間,雙方交易的品種和貿易的人數急劇增加,萬曆初年的一次貿易人數達到了二千人;女真人出售人參,貂皮,松子,木耳等特產,明朝交易的物品有布匹,扮綢,陶瓷和鐵器農業生產工具。這種擴大化正說明了互市貿易迅速的滲入女真人的生活中,成為其生存發展途徑,經濟利益的吸引也是吸引女真南下的因素。

四、結語

海西女真的南下不僅讓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境地,還使人民能够安定發展,為後來海西女真的壯大提供了前提條件,但終究抵不住內部分裂,被建州女真,也就是後來建立滿洲政權的後金所購並,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孫進己.女真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叢佩遠.中國東北通史:第3卷〔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729.

明實錄〔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