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2日電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消息,第二輪第五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22日公佈第二批典型案例。通報稱,2021年12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寧夏回族自治區發現,中衛市中寧縣北部山區非法採礦問題突出,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基本情况
中衛市中寧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其北部山區位於黃河北岸,是賀蘭山餘脈和重要生態延伸區,年平均降雨量僅200毫米左右,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該區域石膏、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十三五”以來,中寧縣礦產開發利用管道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對自然資源造成破壞,對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主要問題
(一)非法開採礦山破壞生態問題突出
北部山區部分礦山企業違反礦產資源法規定,非法越界開採行為多發,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督察發現,中寧縣銅鐵溝陶瓷黏土礦(以下簡稱銅鐵溝礦)成立於2010年,礦業權面積僅6.9畝,越界開採達182畝,超礦業權面積26.4倍;同時還違反採礦許可證關於開採深度為3—10米的規定,將礦業權外面積為30多畝的山體整體推平,實際開採深度達35米左右,嚴重破壞山體自然地貌。中寧縣平塘湖溝白土崗子石料廠(以下簡稱白土崗子石料廠)成立於2006年,礦業權面積為16.65畝,越界開採約207畝,超礦業權面積12.4倍。地方有關部門稽核把關不嚴,仍為上述礦業企業延續礦業權證。督察還發現,中寧縣餘丁鄉馬道梁一座石料礦非法開採破壞山體約160畝,現時雖已停產,但造成的山體破壞十分嚴重。
2021年12月11日,督察組使用無人機拍攝,銅鐵溝礦礦業權面積僅6.9畝,越界開採達182畝,超出26.4倍;實際開採深度達35米,遠超採礦許可證允許開採深度要求
2021年5月的衛星遙感影像顯示,白土崗子石料廠礦業權面積僅16.65畝,越界開採達207畝,超出12.4倍
(二)違規占地破壞生態嚴重
北部山區“攤大餅”式大量違規佔用生態脆弱的土地堆放石料和裝備。白土崗子石料廠違反草原法規定,未經地方有關部門審批長期佔用天然牧草地570餘畝,用於堆放物料、廢渣和礦石加工設備等,對極為脆弱的草原生態造成破壞。銅鐵溝礦在未向地方有關部門申請辦理用地手續的情况下,非法占地約249畝堆存物料,嚴重破壞當地脆弱的天然牧草地生態環境。中寧縣北部山區礦山開採現場環境管理粗放,物料和廢渣堆放隨意。
2021年12月12日,督察組使用無人機拍攝,白土崗子石料廠長期違規佔用天然牧草地570餘畝,草原生態破壞嚴重
(三)生態修復治理責任不落實
北部山區礦山開採中落實“邊開採邊治理”要求不力,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普遍未落到實處。銅鐵溝礦不僅沒有按照開採方案要求同步開展生態修復,反而野蠻開採,將礦區一山體垂直開採形成寬約170米的巨大陡坡,生態修復治理難度極大。白土崗子石料廠未按照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複墾方案的要求實行分層開採,在礦山西北兩側形成高陡邊坡,留下大面積裸露岩石,生態修復卻遲遲沒有開展。中寧縣馬道梁北部歷史遺留礦山已註銷的礦業權面積僅為2.8畝,但破壞山體面積達240餘畝,現場滿目瘡痍、千瘡百孔,大量廢渣隨意堆積,生態修復進展緩慢。
2021年12月12日,督察組使用無人機拍攝,中寧縣馬道梁北部歷史遺留礦山破壞山體面積達240餘畝,現場滿目瘡痍、千瘡百孔
原因分析
中衛市中寧縣對北部山區礦山開採破壞生態環境重視不够,對非法採礦行為長期監管不力,在礦業權延續審批工作中稽核把關不嚴,礦山山體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推進遲緩。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况,並按要求做好後續督察工作。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