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寧夏在古代的時候,長期都與甘肅一起搭夥過日子,很遲的時候才單獨出現。
現在的西北有五個地區,也就是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與寧夏,但是在過去,只有陝西、新疆與甘肅而已,那時青海不存在,而寧夏屬於甘肅。
甘肅跟寧夏剛分開的時候,寧夏的面積也非常大,只不過後來愈發縮小。
在1929年寧夏與甘肅分出的時候,不僅包含著今天的地盤,還包括了內蒙古的西邊,也就是如今的阿拉善旗跟額濟納旗,總面積超過了二十七萬平方公里。
雖然寧夏單獨建制非常遲,可這個名字出現還是很早的。
成吉思汗當年留下遺詔,蒙古鐵騎滅掉西夏之後,就在當地設立了寧夏路,意思是“西夏之地得以安寧”。
而明朝建立後,在這裡設定了寧夏衛,由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與行司來管轄。
而到了清朝時期,寧夏這片區域被納入了甘肅,元朝時期建立的甘肅,曾是西北一帶的最大區劃地方,明朝的陝西布政使司,兼轄著甘肅一帶。
清朝甘肅與陝西分開之後,寧夏連帶著被納入了甘肅,在康熙五年設立的甘肅布政使司,不僅掌握著甘肅,還負責今天的寧夏、青海甚至於新疆東部的廣大地區。
清朝時期的西北地方,各種機构等建設更迭非常頻繁,雍正時期,青海建制,原本屬於甘肅的西寧被劃入青海,駐藏大臣正式建立。
而到了晚清,原本由伊犁將軍半管半不管的大西北,為了抵禦沙俄,建立了新疆省。
不僅是新疆,那時候整個西北都是非常不安的,蒙古、沙俄還有其他一大堆的問題,為了强化相關的管理,清廷也對寧夏府進行了調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甘肅之下的寧夏府,管理著一州一廳還有四個縣。
溥儀退位後,北洋時代,寧夏府被裁撤掉,北洋在這裡設立分巡道,改名為朔方道,可那時候中原大地風雲變幻,西北地方的建制,也是變動個不停。
馮玉祥麾下的西北軍進駐甘肅之後,為削弱西北當時的地方軍閥勢力,他開始想著將甘肅給折開一下,這種情況下,寧夏有了脫離甘肅的希望。
當時,西夏的諸多小軍閥都擁戴馮玉祥,囙此計畫推行得倒是很順利。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馮玉祥在大西北幾乎就是一家獨大,可沒多久,南京地方名義上完成了整個國家的統一,這時候就要開始收拾西北地方。
那時候的西北地方,主要還是掌握在馮玉祥手中,要拿下西北,也不能用强的。
為了削弱馮玉祥的勢力,馮玉祥部下的三十四個師跟二十多個旅都被精編,但馮玉祥不肯自己的力量被削,囙此想通過新增建制的方法,來擴充軍事編制。
1928年的時候,以前的甘肅地方省長,後來擔任內政部長的薛篤弼,帶頭正式提出了將甘肅進行折開的方案。
他給出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甘肅之下的寧夏還有青海,距離蘭州太遠。
甘肅本身就不是什麼發達的地方,交通落後,蘭州根本無法有效管轄偌大的區域,囙此必須要把寧夏跟青海都拆出來,單獨建制。
若是青海跟寧夏單獨過日子,地位上與甘肅一樣了,那麼肯定有更多機會。
經過幾次商定,最終確定了寧夏新生的方案,經過再三商定,才得以確認。
同年年底,寧夏省正式誕生,除了原本的寧夏道,還有阿拉善與額濟納兩個蒙古旗,確定有九個縣兩個旗,總面積達到二十七萬五千平方公里。
可剛誕生的寧夏省有個問題,那就是阿拉善跟額濟納兩個蒙古旗,雖然這兩個旗名義上屬於寧夏管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寧夏根本就管不著兩個巨大的蒙古旗,其事實上的管理範圍,只有不到三萬平方公里。
西北由馬家軍橫掃的時代,得以單獨建制的寧夏,迎來了極其巨大的發展機遇,因為地位被提升了,寧夏有了為自身謀發展的話語權。
馬鴻逵掌握寧夏的時候,寧夏的鐵路、公路等,紛紛開始大規模建設。
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也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寧夏的紡織業、食品加工產業等等,紛紛都高速發展起來,甚至開始建設鋼鐵廠,塞上江南愈發名副其實。
建國後,寧夏省在1954年的時候被裁撤,一度又重新納入了甘肅。
然而後來,考慮到西北地方回族人口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再三考慮之下,决定設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7年的時候,寧夏自治區正式建立,包括了銀川、吳忠、固原,還有原本屬於平凉專區的兩個縣,這時的寧夏,面積確定為了六萬六千四百平方公里。
第二年的時候,如今的寧夏正式誕生了,直到今天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
整體來說,以前的寧夏只不過是甘肅之下的一個地方,剛單獨過日子的時候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大,今天的寧夏,比北洋時代剛單飛的寧夏,實際管理地區還要大不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