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减”提質增效拓展學前普惠教育資源集團化辦學重慶持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重庆 50℃ 0
摘要:

前不久,《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發佈,提出到2025年,我市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綜合實力處於中西部前列的目標。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重慶通過實施各種舉措,持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包括改革教學方式,通過“雙减”提質增效;持續拓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輸出優質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源等,讓不同階段教育更加公平、優質,推進形成多元參與、共建共用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多種方式促進“雙减”提質增效

課內學足學好課外豐富多彩

12月17日,重慶科學城樹人思賢小學校進行了一月一度的“家長進校園”快樂時光課程,即由一比特家長為班級孩子們上一堂互動課,從剪紙、書法,到古琴、廚藝,再到繪畫、篆刻,家長們各顯神通,為孩子們帶來精彩紛呈的快樂時光。

該校校長鄧瑜介紹,秉承“人人都是特色課程”理念,學校充分挖掘教師、家長資源,打造特色課程。如依託教師資源,打造了28門校級精品課程和52門班級課程,包括英語劇、創意手工、合唱、口風琴、科創等。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充分參與到孩子們的課後服務課程,與孩子們共同度過快樂時光。

現時,該校總共開設92門快樂時光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雙减”後的課後生活。

這是我市“雙减”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渝中區人和街小學則採取“個性化分層工作”因材施教,包括“基礎性工作+彈性工作”兩個維度,其中基礎性工作即課堂上的工作,人人都完成;彈性工作即課後延時工作,針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佈置。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家長安排鍛煉、勞動和閱讀的時間,有效減輕學生工作負擔,滿足個性化需求。

“雙减”的目的是提質增效,只有課內學足學好,負擔才能减下去,這是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共識。囙此,不少學校採取創新管道提升課堂質量,比如,南岸區廣福未來學校與阿裡巴巴合作,打造“智慧+”課堂的智教空間,教師們可運用信息化科技實現備課、授課、檢測、批改工作等全閉環過程,並形成後臺數據匯總到“校園大腦”。基於大數據的精准診斷,可以幫助教師實現“輕鬆備、針對教、智慧改、全面輔”等,並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推薦。

此外,該校還探索出“1+5+N”課後服務綜合課程模式(1節工作輔導+5門研學興趣課+N門多彩社團課),並建成創客、音樂、美術、心理、閱讀“五大中心”,以及生物、物理、化學、地理“四大實驗室”,提升教師專業水准和挖掘學生興趣特長。

事實上,自“雙减”實施以來,不少學校紛紛採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提質增效。來自市教委的資訊顯示,全市教育、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堅持從嚴審批機构,規範培訓服務行為。截至目前,全市開展聯合執法1657次,排查培訓機構1.4萬餘家,處理違規違法機构1321家次,取締非法機构228家,全市1545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壓減1465家。

持續拓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提升羣衆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整潔明亮的教室、溫馨的午休室、設施齊全的遊玩區……今年9月,位於江北融景城社區、有270個學位的鶯花巷幼儿園開園了。這是江北區政府從開發商手中回購後開辦的一所公辦幼儿園。

“五裏店、觀音橋一帶人口密集,普惠幼儿園資源緊缺。”江北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所以政府採取回購、補貼等多種方式,擴大普惠性幼儿園的資源供給。

據瞭解,江北區在全市率先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堅持擴大總量、調整結構、提升質量,推進學前教育高品質發展,並達到普惠的目的。現時,江北區共有幼儿園162所,公辦幼儿園88所,普惠性幼儿園147所,與2016年相比,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提高了43.5%,普惠覆蓋率提高了43.1%,邊遠地區普惠覆蓋率為10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12個街鎮均有公辦、民辦、普惠、非普惠等不同類型不同等級幼儿園分佈。

沙坪壩區是重慶市首批學前教育改革示範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創建區,共新增公辦幼儿園36所、學位1.5萬個,公辦園占比達到52.02%;此外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儿園35所、學位8400個,普惠率達到80.43%,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

大渡口區在2020年新增公辦園園點5個,公辦園在園幼兒人數占比達50.15%,全區普惠率達93%,較2019年新增約24%;江津區對15所農村幼儿園進行改造,2020年投入資助資金276.26萬元,惠及貧困幼兒2558人次。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持續拓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切實提升羣衆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集團化辦學促優質教育資源輸出

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集團化辦學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的管道之一。巴蜀小學副校長李永强介紹,巴蜀小學每週會下派中層幹部到每所集團成員校“蹲”三天;備課、賽課等活動都向集團成員校開放,打造“集團大教研”……

如巴蜀小學自主研發的“萌娃零起點課程”,引導一年級新生適應新環境和新生活,適用各個成員校。在集團成員校東水門小學,通過“玩數位、抓壞人”的活動讓數學學習從卷面考試走向遊戲活動,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集團成員校臨江路小學將傳統文化與禮儀結合,打造出國家級德育精品案例………優質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源的輸出,讓家長們的滿意度和支持率也明顯提高。

不僅如此,巴蜀小學還主動在全市30多個區(縣)分別選擇一所學校進行結對,共結對36所學校。現時,巴蜀小學結對幫扶的經驗已由教育部向上海、江蘇、廣東等全國6省(市)200多所學校推廣。

記者瞭解到,重慶通過頭雁帶動、城鄉互動、片區聯動、聯盟推動等多種模式,以及實行學區(片區)或集團(聯盟)支教、走教制度,不斷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如江津區近五年交流教師達2325人,該區還採取鄉鎮中心學校和同鄉鎮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協同式發展,19所小規模學校由鎮中心學校託管,實行“一併定崗、統籌使用、輪流任教”,從而帶動小規模學校發展。

南岸、巴南等多個區縣也探索建立幹部、教師“集團管學校用”機制,共亯教師資源,解决校際之間教師配備不均衡、結構性缺編等問題。“通過每學年確定一定比例的校級幹部和教師合理流動,對中層幹部採取集團聘任、各校區輪流使用的系列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解决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問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將不斷採取各種措施,促進教育的優質均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