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武漢,難得一見的黃鶴樓!原址原來在這裡!

河北 63℃ 0
摘要: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都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武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現在有黃鶴樓已經不是當初的原址了!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都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武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錶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西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嶽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組織(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末,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於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辟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

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闢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於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定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佈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黃鶴樓作為武漢的標誌,相傳也始建於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於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句。黃鶴樓建在城臺上,台下綠樹成蔭,遠望烟波。黃鶴樓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後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之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現僅留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朝在高臺上叢建多座建築,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九層。下、中二簷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現在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淩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

現在有黃鶴樓已經不是當初的原址了!原址在現在的江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