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北京人”的足迹(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北京 77℃ 0
摘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第一展廳。“北京人”第一顆頭蓋骨化石發現處。後來,這裡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轟動世界。1987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批入選世界遺產的6家組織之一。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直立人的典型形態至今仍以“北京人”為准。據科學研究,“山頂洞人”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約1.59米,比“北京人”高出不少。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第一展廳。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

“北京人”第一顆頭蓋骨化石發現處。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峰巒起伏,小河潺潺。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到周口店調查時來到龍骨山。他說:“有一種預感,我們祖先的遺骸就躺在這裡。”後來,這裡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轟動世界。

1953年,中國猿人陳列館在周口店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成。1961年,國務院把“周口店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批入選世界遺產的6家組織之一。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記者日前走進博物館,探尋人類先祖的演進歷程。

改寫歷史的偉大發現

遠遠看去,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像是原始人遺落在曠野的石器,粗獷剛硬的折面好似石器的刃口。建築由南向北逐漸降低,與周邊山脈天際線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博物館建築面積8093平方米,包括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館內展出化石標本、文物、模型等1000餘件,分四個展廳,系統介紹了周口店遺址的發現、發掘、研究和保護。

走進第一展廳,一張張黑白老照片講述著百年前這片遺址上發生的故事。

1921年,時任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的安特生及其助手來到周口店龍骨山試掘,發現了一顆人類牙齒化石。經測定,其年代為距今50萬年左右,比此前已知的最早人類“尼安德特人”早了40萬年。1926年這一發現公佈後,周口店遺址吸引了世界關注。

1927年春天,周口店遺址大規模發掘工作開始,項目最初的負責人是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布林。從現場照片可以看到,當時是採用打格分方、從上到下井式挖掘的管道。當年又發掘出一顆保存完好的人類牙齒化石。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家步達生經過研究,將這種古人類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學家裴文中帶領幾個技工在寒風中緊張地發掘。隨著洞穴越挖越深,發掘面空間越來越狹小,無法使用汽燈,工作人員只好一手發掘,一手舉著蠟燭照明。突然,裴文中大聲叫起來:“這是什麼?是人頭!”盼望已久的東西終於露面了。

這塊頭蓋骨化石一半埋在硬土裏,一半埋在鬆土中。裴文中把化石周圍的土挖空後,用撬棍輕輕把它撬出來。化石出土時很潮濕,一碰就破。裴文中和兩名技工連夜生起炭火來烘烤它,烤幹後用水糊上幾層厚厚的綿紙,再糊上石膏、麻袋片,繼續烘烤。等到外面的石膏變得乾燥堅硬,裹在裡面的化石就不會輕易損壞了。最後,裴文中把頭蓋骨化石用自己的兩床舊棉被包裹起來,外面再用褥子毯子捆好,乘長途車親自送到北京城內的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一張老照片裏,裴文中面向鏡頭站立,雙手抱著包裹起來的頭蓋骨化石。旁邊展櫃裏陳列著當時考古發掘使用的工具。“這就是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主持發掘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講解員介紹說,頭蓋骨屬於一個八九歲的男孩,骨壁較厚,約為現代人的兩倍,腦容量較小,約為915毫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館長董翠平說,第一個“北京人”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現震撼了國際學術界,不但為達爾文從猿到人的進化理論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而且還將人類演化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萬年。“北京人”及其文化遺物、遺跡的發現和研究,解决了19世紀末“爪哇人”發現以來,直立人究竟是猿還是人的長期爭論,確立了直立人階段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是探索人類起源發展的一個突破性貢獻。直立人的典型形態至今仍以“北京人”為准。

連續的古人類演化序列

周口店遺址自發掘以來,先後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出土的古人類化石涵蓋了人類演化史上的三個階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構成連續的古人類演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展廳裏擺放著周口店遺址類比沙盤,可以看到各處化石地點的分佈。周口店整個遺址保護面積4.8平方公里,其中以龍骨山為覈心,保護面積為0.24平方公里,在這片區域發現了8處化石地點,其中有3處人類化石地點。周口店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中,最著名的是距今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化石和距今3萬-1萬年的“山頂洞人”化石。此外,在第4地點和第27地點,分別出土了距今20萬-10萬年和距今4.2萬-3.8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

博物館共展出6件相對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模型。“這是‘北京人’第V號頭蓋骨化石模型,屬於一名成年男性,腦容量約為1140毫升。”講解員介紹,化石原件由四部分組成,包括1934年發現的左側顳骨及其相連部分、1936年辨認出的右側顳骨破片、1966年發現的完整額骨以及右半枕骨和部分頂骨。其中1934年及1936年出土的部分化石原件失踪,1966年出土的額骨及枕骨現時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展廳裏還有“北京人”肢骨模型。通過對出土的人類肢骨進行研究,可推算出當時“北京人”的身高——男性約為1.56米,女性約為1.44米。

一面佈滿石器的黑色展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龍骨山猿人洞出土了10萬餘件石器,我們選取其中的500件做成了這面石器牆。”講解員說。這些石器種類豐富,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可以滿足“北京人”採集、狩獵、防身、分割食物等需求。

第三展廳著重介紹了“山頂洞人”的發現。1933年,考古工作者對山頂洞進行發掘,發現了40多件人類化石,分屬於8個不同的個體,其中有3顆比較完整的頭骨。通過頭骨對“山頂洞人”進行頭像復原,可以看出“山頂洞人”已經很接近現代人的相貌。據科學研究,“山頂洞人”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約1.59米,比“北京人”高出不少。

展櫃裏陳列著一枚細長的骨針。它是用老虎的骨頭磨制而成,長約82毫米,略帶彎曲,表明曾被使用過很長時間。骨針的出現,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學會縫製衣物抵禦寒冷。

一組“山頂洞人”的飾品也很有趣。講解員告訴記者,“山頂洞人”已經有了愛美之心,他們將動物頭骨、牙齒、貝殼、骨管等用野獸的筋串在一起,戴在身上打扮自己。

博物館裏還能看到許多動物化石標本,比如和“北京人”同時期的中國鬣狗完整骨架、李氏野豬頭骨、腫骨大角鹿頭骨等,還有“山頂洞人”時期的洞熊和老虎骨架。這些動物化石為古生物學及遠古時期環境氣候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舉世矚目的保護與尋找

在互動電子屏前伸出手掌,與“北京人”比身高、比腦容量;走進4D影院,在雷電、大霧中穿越時空,來到遠古人類的生活家園……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內豐富的多媒體和互動設施,讓觀眾在沉浸體驗中觸摸歷史、對話先祖。

董翠平介紹,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先後在韓國、義大利、馬來西亞、埃及等國家舉辦展覽,每年都在國內舉辦數次巡展,並舉辦科普大講堂走進校園。去年疫情期間,積極推廣線上短視頻課程,今年推出“甲子傳承·看四色龍骨山”抖音直播活動,並與《萬裏走單騎——遺產裏的中國》節目組合作拍攝,努力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視。

猿人洞是周口店遺址群中最著名的一處,自上世紀20年代發掘以來,長期遭受日曬、雨淋、風蝕、溶蝕等自然力破壞,出現多種地質病害。為保護這一珍貴遺址,歷經7年論證,本著“最小遮蓋、消除隱患、融入自然”的原則,猿人洞全覆蓋保護工程於2015年開始施工,2018年完成。2019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榮獲亞洲建築師協會保護項目唯一金獎。

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結尾,記者看到兩隻仿製的木箱與一份“北京人”遺失化石清單。清單上記載:在一隻木箱裏,裝有7盒標本,其中4盒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1941年,為保護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不被毀於戰亂,中美兩國相關負責人經過磋商,决定將“北京人”化石轉移到美國博物館暫存。這批化石裝在兩個大木箱裏,打算交給美國海軍陸戰隊,隨著部隊從北京到秦皇島,乘輪船“哈裡遜總統號”回美國。然而,在運輸途中,由於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佔領了美國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島等地的機构,海軍陸戰隊的專用列車在秦皇島被截,“哈裡遜總統號”也擱淺在長江附近,未能抵達秦皇島。這批化石從此下落不明,成為震驚世界的懸案。

1998年,14比特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名發聲,呼籲全世界共同尋找“北京人”遺失化石:“因為我們要尋找的不僅僅是這些化石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尋找人類的良知,尋找我們對科學、進步和全人類和平的信念。”

這些畢生研究周口店遺址的科學家們的肺腑之言,讓記者動容。

本文圖片均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提供(本報記者陸培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2月21日第07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