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區仙龍鎮粉店村岩口上山頭,收割機正在宜機化整治後的地塊收割大豆。(本報資料圖片)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食為政首,穀為民命。
近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麼建養殖場,要麼是種花卉果木,那麼糧食怎麼辦?”
今年以來,重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糧食生產成績單——2021年重慶糧食種植面積達3019.8萬畝,同比增長0.5%;糧食總產量218.56億斤,同比增長1.1%,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市的300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216.2億斤以上糧食總產量目標任務。
重慶不是產糧大區,有著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一體的特殊市情,如何用“巴掌田”“雞窩地”撐起“糧袋子”?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如何確保種糧面積?
閒置地複耕提高耕地品質
仲冬時節,巫山縣雙龍鎮安靜村2000畝的晚熟柑橘林裏,村民三五成群在山坡上鋤草、修枝,忙得熱火朝天。樹下則是綠油油的胡豆苗,生機盎然。站在山崗,看著眼前的閒置地又重新種上了糧食,村黨支部副書記陳永國很是感慨。
據陳永國介紹,去年村裡將閒置地盤活後,流轉給當地的一家企業種柑橘,同時林下套種黃豆、胡豆等作物,全村一年新增了五六十萬斤糧食。
事實上,不僅是安靜村向閒置地要效益,近年來全市各區縣通過閒置地復種,種上了水稻、黃豆、胡豆等糧食作物,有效新增了一定的糧食種植面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糧食種植面積只增不减,如何增?從哪裡增?
“我市大力推進閒置地複耕復種。”市農業農村委糧油處處長白潔介紹說,比如,淺丘耕作條件較好的閒置地,要儘快複耕並優先用於糧食生產,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為撐起“糧袋子”,我市還把提高耕地品質作為糧食增產的重要抓手。為優先支持“口糧田”、制種基地建設,今年我市以“兩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貧困地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區域為重點,新建高標準農田190萬畝,並結合“千年良田”工程,相關區縣通過集中連片、整村整鄉整片、綠色農田、數位農田建設示範,推進10個50萬畝級、30個10萬畝級、50個5萬畝級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設。
為改善耕種條件,提高農地機械化生產能力,我市還大力推動農田宜機化改造,在適宜區域將“巴掌田”改為“整片田”,通過實施“小並大”“短變長”“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等改造,使一個個項目區變成地成片、路相連、渠相通的連片地塊。
“不僅能提高耕地品質,還新增了10%左右的有效耕地面積。”市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譚奎林說,為進一步實現糧食穩產,到2025年全市力爭宜機化農田面積達到1000萬畝。
近年來,全市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63萬畝,實現糧食畝均增產200斤以上。同時,建立耕地品質定位監測點358個,在全國率先建成耕地品質綜合提升示範區,確保全市耕地品質等級高於全國平均標準。
如何提高糧食單產?
推廣優質糧食品種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實施種業振興計畫是迅速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市立足山地特色,通過不斷創新,提升品種品質,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與前幾年不同的是,今年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水稻種植大戶蔣麗英十分偏愛“精兩優1212”水稻品種。“產量不僅高,抗倒伏能力還强。”說起優質稻品種,蔣麗英讚不絕口。
她解釋道,前幾年基地一直種植老品種“農兩優1988”,這種品種水稻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弱,機械化收割很成問題。而前年種植“精兩優1212”後,水稻平均畝產能達到1300斤。
同樣,由於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新品種紅薯“彭蘇6號”剛推廣,就受到武陵山區農戶的歡迎。
這段時間,彭水縣石柳鄉正洞平村紅薯種植大戶羅雲容正帶著村民采挖紅薯。她告訴記者,今年紅薯的長勢很好,產量也很高,現在一畝地能新增1000多斤。“這主要是種植了新品種‘彭蘇6號’。”羅雲容說。
彭水縣農技推廣中心糧油薯業科科長羅啟燕告訴記者,“彭蘇6號”的產量比傳統品種要高15%,囙此今年全縣紅薯產量達46萬噸,較去年新增了3萬噸左右,種植戶戶均增收3000元。
市種子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新品種的推廣,今年糧食大面積單產達每畝361.9公斤,較上年提高近2公斤,單產創歷史新高。尤其是水稻新品種貢獻突出,“十三五”期間,重慶通過水稻品種創新,先後選育包括“神龍優288”等4個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65%以上,平均畝產598公斤,相比“十二五”,水稻畝產提高5.3%。
如何提高種糧效益?
廣泛應用農業機械
“要想實現糧食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推廣運用現代化的農機裝備和科技是根本。“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土地宜機化整治的推進,現時,90馬力以上耕作耕耘機、4—6行播種機、6行乘坐式插秧機、70馬力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得到廣泛應用,全市大中型農機達到1.7萬臺,大大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近日,在永川區五間鎮新建村的中化農業的示範農場,平整的工作通道、長長的排水溝縱橫交錯,各式各樣的大型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一幅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場景映入眼簾。
在農場高粱油菜輪作種植基地示範區,農機人員正熟練地駕駛著旋耕機、覆膜機等進行現場工作。“這是通過農田宜機化改造出來的16畝多高粱油菜輪作基地,現在耕地、播種、施肥全部採用機械化工作,從平地到栽苗只要3天,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糧油單產也能新增幾十斤。”中化農業示範農場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農機裝備大量運用於糧食生產外,新的農業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推廣運用。比如,省去育秧和移栽工作的水稻直播科技,可以直接用無人機等在田裡播種、培育水稻。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水稻直播科技與傳統人工育秧栽插相比,勞動效率提高數十倍,還能畝均增產稻穀30—50公斤。
截至目前,全市農機化水准達到52%。通過機械化生產,平均每畝糧食作物節本390元,旱地復種指數新增40%以上。
此外,我市還積極落實與種糧相關的各種補貼,進一步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資料顯示,2021年我市種糧大戶達2464戶,同比新增484戶,種植面積47.6萬畝,同比新增10萬畝。
現時,全市主要秋糧水稻、玉米已收完進倉,紅薯採收進入尾聲,冬種工作正全面推開。白潔表示,接下來,我市將繼續落實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安全,强化產業支撐和設施建設,讓“巴掌田”“雞窩地”撐起“糧袋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