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類生活區域擴大,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就縮小,總體呈現“人進獸退”的趨勢。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城市化進程加快,動物們的棲息地也大量縮減,種群數量變少。
但也有那麼一些野生動物,並不會受此影響,甚至還因為人類的都市沒有競爭者,它們反而活得更好。比如北美的郊狼、歐亞地區的小浣熊,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它們已經適應了城市生活,成為了都市新居民。
在上海,也有一種小動物,它們出現在社區、街道的綠化帶上,成群結隊活動,也不怕人,敢跟人討要食物,儼然在人類的都市裏紮下根來。
人們將這種動物稱為“毛狗”或“毛狗子”,一些人將其誤認為是小流浪狗,偶爾投喂它們。
上海是國內一線大城市,現代化程度高,在我們的印象中,這樣的環境下,是不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但毛狗們靠著人類的投喂,以及都市裏大量的廚餘垃圾,它們在這裡活得甚至比野外還要好。
毛狗子學名叫貉,長得像浣熊
毛狗是人們對它的俗稱,這種小動物真正的學名叫“貉”,也就是“一丘之貉”的那個貉,屬於小型犬科動物,即便是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也只有6.5千克,不如一般家犬大。
從外形上看,它長得跟小浣熊差不多,臉上都有向外部生長的毛髮,而且眼睛周圍有黑色毛髮,像是戴了眼罩一樣,許多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人,經常會將它與小浣熊混淆。
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尾巴,小浣熊的尾巴有環狀斑紋,而毛狗子則沒有此項特徵。
毛狗是東亞的特產,它們喜歡棲息在丘陵、平原或山地等環境下,然而近十多年時間裡面,人們也觀察到了它們有往都市擴張的趨勢,這點從它們“佔領”上海的現象就能够看得出來了。
與一般的野獸不同,毛狗的性格算是比較溫順,一般不太會攻擊人,或許這也是它們能在都市紮根的前提。
不過人們也需要注意,儘管它們長得很可愛,但這畢竟是一種野生動物,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人們還是不要招惹它們為好。
會抓鯽魚吃,敢與流浪猫爭地盤
日本也有大量的毛狗,它們常常出現在街頭巷尾和綠化帶上面,偶爾會尾隨人類,討要點食物。
它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日本動漫裡面,會變身懂法術的狸猫,其原型就是毛狗子,而不是以往人們誤以為的小浣熊。
在野外,毛狗子一般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它們的食譜廣泛,鳥類、小型哺乳動物、魚、蛙、蛇、蟹、昆蟲等等,都是它們的取食對象。它們的食性較雜,真菌、漿果、種子、穀物等等,也在飲食清單上面。
生活在都市裡面的毛狗,能捕食的野生獵物就沒那麼多了,但好在這裡並不缺食物。
比如人們已經不止一次在上海松江社區池塘旁邊,看見毛狗子抓鯽魚吃了,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强,都市裡面的老鼠、蚯蚓、昆蟲等等,也都是它的捕食對象。
當然最多的,還是各種廚餘垃圾,它們敢與流浪猫爭搶垃圾桶,翻找裡面的食物。它們漸漸地適應了都市的生活節奏,由於缺乏競爭者和天敵,幼崽的存活率更高。
5000只定居上海,與人類共存
上海的街頭巷尾,毛狗子變得越來越常見,那麼上海究竟有多少只毛狗呢?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發現,已經超過了150個社區確認有毛狗出沒,全上海的數量預估有5000只以上。
其實毛狗子來到上海,早在2005年的時候就已經初見端倪了,當時的新聞報紙,用“一種奇怪的動物”來描述它們。
如今上海的人們對它們很熟悉了,經過這麼多年的生活,毛狗子也摸清了都市的生活方式,它們藏身於居民的儲藏室,會在牆角的縫隙築窩。
為什麼毛狗子會選擇在上海定居?這可能與上海的城市環境建設有關。在2020年底,上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已高達40%,加上眾多的濕地、森林和都市公園,會將周圍的動物源源不斷地吸引過來,而毛狗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它們的體型小,在人類的眼中,不會將其認為是具有大威脅性的野獸。
不過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中,它們演化出了消化澱粉的能力,這為它們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為都市的廚餘垃圾,大多都是澱粉類食物。
縱觀毛狗子的食性,其實與流浪狗幾乎是沒啥區別的,北美的郊狼也是如此。這些野生動物,能在都市定居下來,必然是擁有能够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新的棲息地給它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不過都市也給它們帶來了新的危機,比如道路上的車水馬龍,是它們很難避開的危險,“路殺”或成為威脅它們生存的主因之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