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日社區封閉至今,夏雪一家四口在110平米的房間裏,已連續生活了近240個小時。
“封閉是為了早日出去,相信不遠了。”她說。
12月6日,夏雪所在的鎮海區蛟川街道臨江社區,因發生疫情成為“封控區”。一天後,寧波啟動I級應急回應,鎮海全區臨時封閉管理。隨後,蛟川多個社區有居民確診而封閉管理,成為防控重點中的重點。
10天了,街道空了,店鋪關了,社區靜了。然而,寂靜冷清的表面之下,沒有悲傷,卻有藏不住的火熱與溫情。
“最嚴管控”
對夏雪來說,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醒來都像打仗一樣,要幫孩子“穿好弄好,趕緊出門”。6日那個早上,夏雪照樣忙得顧不上看手機。
“正要出門,突然接到我媽電話,說你們社區有疫情,封了。”夏雪回憶。
那一天,在“漢堡王”上班的夏雪,剛好結束半個月的年休假,公司讓她上班後負責籌備一家新店的開業。
沒有任何緩衝,一切突然停擺。“一下子突然隔離了,真是無縫銜接的感覺。”
臨江社區封控管理第一天,夏雪去封閉的卡點取回父親送來的生活物資,“之後,幾乎沒怎麼下過樓。”
這是最嚴的管控措施。除了做核酸,其他時間非必要不下樓。“幾乎足不出戶,菜也是送到單元樓下,喇叭叫一下,自己下樓去拿。”夏雪說。
即使是做核酸,也是一幢樓一幢樓地做,有序排隊,避免接觸。
一天24小時,絕大部分時間,社區樓下空空如也。
“一眼望過去,除了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看不到一個居民。”在臨江社區卡點執勤的警察楊迪說。
寂靜無聲的社區,兩種喇叭聲卻格外響亮。“天上是無人機喊話,樓下是小喇叭喊話:宅在家,別出門。”
在社區卡點出入口,公安民警24小時執勤。“封控區,沒有特殊通行證不能進出,工作人員要憑證出入。”東信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單佳晶說。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12月8日,蛟川街道交通管制範圍和點比特新增,將逆時針由隧道北路——雄鎮路——清排大河——甬江江塘圍成的封閉圈,列為管制範圍。
以家為原點,鎮海為疫情防控設定“三重門”:一道是家門,一道是社區門,還有一道是蛟川管控區大門。
“到目前為止,所有發現的感染者均集中在鎮海區蛟川街道管控區內,蛟川以外沒有發現新的感染者,沒有發生疫情擴散外溢。”寧波階段防控成效,被央視點贊。
“最暖的心”
“鎮海加油!蛟川加油!”
12月12日晚,鎮海區蛟川街道香河灣社區,一聲呐喊劃破寂靜的夜空。隨後,“加油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社區。
“不知怎麼的,眼淚就下來了。”網友看完這段視頻後如是評論。
居家隔離10天,“封控區”臨江社區居民王旭雷感慨,“找到了過去老牆門的溫馨感,好像活成了一家人。”
由於兒子和一例確診病例曾同坐一輛公車,一家人成為密接者,門口一度貼上“封條”。讓他感到溫暖的是,鄰居阿姨沒有因為他們被隔離而嫌弃,反而笑眯眯地和自己“隔空”寒暄,還主動詢問要不要幫助。
“有形的大門,鎖不住人們內心對鄉里鄉情的渴望。”王旭雷說。
封閉中,有一種溫暖包圍著;逆境中,有一種精神在傳遞。在“封閉區”中的“封控區”,沒有人選擇置身事外。
“我來幫忙吧,隨時等待安排。”居家隔離兩天后,臨江社區居民黃聰利坐不住了。8日晚上,她主動向社區報名,成為所在社區第一位臨時的居民志願者。
“有些工作人員,好幾天沒睡過覺了,想去幫幫他們。”窗外那個陌生的世界,那些白色的身影,似乎從未缺席。黃聰利無法選擇“躺平”。
當天晚上,黃聰利和丈夫一起,走出家門,給社區內的高齡老人送蔬菜。之後,採集核酸、送中藥、送物資,成了黃聰利的日常。
趙芳,鎮海區駱駝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一比特全科醫生,也是封控區之一臨江社區的一比特居民。看著同事們奔波在防疫一線,睡覺只能按分鐘計算,居家隔離的她,一顆心怎麼也靜不下來。
“感覺自己像個逃兵,內心很愧疚。”趙芳說。
再三思索後,趙芳向院方申請報備,然後聯系社區,做起了封控區裡的“巡迴醫生”。“既然出不去,那就在這裡繼續做醫生。”
臨江社區老年居民較多,有不少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還有一些術後康復、需要換藥的居民。僅僅幾天時間,趙芳就收集了150多條醫療需求。通過社區聯系拿到醫藥包後,趙芳便即刻開始了“巡迴查房”。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事,開心。”趙芳說。
“最硬作風”
“怎麼睡?就趴桌上睡。”
5日晚上從鄞州趕到鎮海,90後社工張義已在臨江社區堅守11天。幾天前,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折疊床。
差不多有五六天時間,他都是趴在辦公室的桌上應付一下,桌椅就是他的床,手臂就是他的枕頭。
“實在沒時間,要趕去協助做核酸採集。”張義掛掉電話。兩次採訪,都能聽到他在喘氣,感受到他的疲憊。
封控區裡,一連好多天,工作人員想好好睡一覺,也成了奢望。“很多工作都得晚上做,只能桌子上趴一下。”胡維君說,“沒什麼時間睡覺,能睡3個小時很幸福了,很開心了。”
在封控區,每一位逆行者,都是一束光。
即便是嗓子嘶啞,腿骨折未愈,蛟川街道銀鳳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周光瑞,還是閒不住。“疫情正處於關鍵的時候,社區這麼多事,我不能坐在旁邊當個局外人!”周光瑞說。
拄起拐杖,周光瑞不分晝夜,忙碌著各項防疫工作。整理匯總居民生活物資需求和特殊群體生活需求、給志願者安排任務,是她每天的重點工作;配菜、領取防疫物資這些體力活,她也是親力親為。
“一開始真的手忙腳亂,現在慢慢可以做到忙而不亂。”周光瑞說。
蛟川街道組織辦工作人員烏益玲週一進入蛟川時,是帶上行李箱來的。
開戰就是決戰。白天送物資到居民門口,拿著小喇叭喊居民做核酸,晚上護送密接人員……烏益玲發現,進入蛟川後,時間觀念已經沒有了。
“平常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都看時間。現在沒有白天和夜,可能是晚上一兩點上下班,也可能淩晨四五點去工作,隨時都是工作狀態。”烏益玲說。
幾天來,烏益玲已經“不看天氣,不看時間了”。
接受考驗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內心。
“有要拿電子烟的,有要牽狗的,夫妻吵架的,各種各樣,只能盡全力去做。”烏益玲說,即便如此,距離居民的期望還有距離,“希望做得更好,但是我確實是拼了。”
據12日初步統計,全市已累計組織醫護人員7.8萬人次、公安幹警5.3萬人次投入防控一線,發動居住在鎮海的3000多名全市機關幹部和企事業單位幹部就近參與一線防控工作。而在蛟川街道,僅志願者就有1217名。同時村社發動居民志願者928名,支援所在村社區。街道也為每名志願者保障飲食需要,並由各村社統籌安排人員輪休。
“這些天,大家堅守一線、連續作戰,熬紅了眼睛,沙啞了嗓音,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在關鍵崗位發揮了關鍵作用,為迅速穩控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市疫情防控辦有關負責人說。
內容來源:甬派用戶端(新莓匯正能量稿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