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戰役:日軍揚言徹底消滅傅作義,卻被打得落花流水,敗逃而去

内蒙古 71℃ 0
摘要:國民黨軍事當局為牽制華北日軍南下,令傅作義部隊出擊烏拉山大佘太一帶的敵人。包頭戰役使敵人大為震驚,揚言要“徹底消滅傅作義軍”,並從1940年開始,抽調日偽軍3萬餘人及坦克、飛機、大炮,分三路向河套地區進犯。21日下午,由於日軍增援部隊相繼到達,傅作義部隔烏加河阻敵,雙方展開拉鋸式的血戰。23日,五原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

2015年,巴彥淖爾新開了一處旅遊景點——馮玉祥糧庫,這讓人懷想上世紀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抗戰往事時,又忍不住說到巴彥淖爾的糧食。

小麥是巴彥淖爾黃灌區的主栽作物。近年來,巴彥淖爾小麥年播種面積均在230萬畝左右,年產優質商品麥9億多公斤。無論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巴彥淖爾都排內蒙古第一,就全國而言也是重要的優質春小麥產區,是國家立項正在建設的優質春小麥生產基地。巴彥淖爾生產的小麥不僅籽粒飽滿、色澤美觀、容重高,而且內在品質優良,為此贏得國內麵粉加工企業及糧食經營部門的青睞。現時,巴彥淖爾市每年有10萬噸優質小麥原糧銷往國內各地,有29萬多噸本地加工生產的優質麵粉暢銷國內18個省市區和遠銷日本、蒙古、越南、俄羅斯等國家。由於當地氣候特殊,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無霜期長等特點,使得出產的小麥品質優良被人們所熟知,被稱為河套硬質小麥成為巴彥淖爾聞名國內外的品牌。

麥子,這種大地上最樸素也最優雅的植物,當它以紅潤飽滿的姿態堆積起來,酷似我們黃色的皮膚,也正是它讓我們骨質含鐵,具備英雄氣。巴彥淖爾也因為這種植物的存在,使得英雄的史詩寫滿大地。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按照“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如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支那(中國)。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的既定方針,日本帝國主義者在佔領東北之後即將侵略的矛頭指向內蒙古,指向華北。今天,巴彥淖爾依然向人們講述著當年河套人民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蹟,也記錄了河套人民在烏加河畔擊斃“帝國之鷹”的那一長串槍聲,以及當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河套地區被打碎的傳奇。

傅作義是一比特出自山西的傑出愛國將領,是民主革命時期在綏遠省主政時間最長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他根據當時的抗戰形勢,發動並領導了包頭、綏西、五原三次戰役,寫下了抗日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

1939年冬,日軍攻陷長沙、南寧,南方形勢緊張。國民黨軍事當局為牽制華北日軍南下,令傅作義部隊出擊烏拉山大佘太一帶的敵人。但傅作義認為,攻擊這個目標對日軍不關痛癢,只有進攻包頭才能收到牽制敵人的效果。隨後,傅作義决定用長途奇襲和攻城打援戰術進攻包頭,並取得了重大戰果,擊斃日軍騎兵第14聯隊聯隊長小林一男大佐等日偽軍多人,俘偽團長1名及偽軍數百名,擊毀敵汽車百餘輛,繳獲武器彈藥甚多,牽制了大批日軍。

包頭戰役使敵人大為震驚,揚言要“徹底消滅傅作義軍”,並從1940年開始,抽調日偽軍3萬餘人及坦克、飛機、大炮,分三路向河套地區進犯。在此情形下,傅作義採取避敵鋒芒,打其側翼,以遊擊戰術襲擾消耗敵人的戰畧,通過上百次大小戰役粉碎了敵人的計畫,並在收復臨河、陝壩後集結兵力於豐濟渠以西,與敵人形成對峙局面。

1940年3月中旬,傅作義决定進攻五原。這是河套人民群眾收復失地,奮勇殺敵,取得重大勝利的一次戰役。我軍利用歷年黃河在春分前後開河解凍這一時機,掘潰烏加河,使河水氾濫淹沒道路,敵人機械化部隊無法進行增援,也使五原之敵無路逃竄。3月20日,隨著攻擊命令的下達,我軍各部按預定部署對五原新舊城及週邊據點之敵展開猛烈進攻。夜間,800多名敢死隊員用“掏心戰術”突進五原城,分割包圍了日本特務機關和綏西自治聯軍司令部及各據點,日偽軍死傷眾多,四散逃亡。21日下午,由於日軍增援部隊相繼到達,傅作義部隔烏加河阻敵,雙方展開拉鋸式的血戰。23日,五原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

五原戰役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重大勝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保證了陝甘寧邊區背側的安全。此役共殲滅日偽軍3400餘人,俘敵數百人,繳獲大炮16門及大批其他武器彈藥,被當時的報刊稱之為“五原大捷”,舉國歡慶。

英雄的故事總在大地上流傳。在五原博物館抗戰廳,每天都有許多遊客來到這裡,聽講解員為大家講述傅作義部隊光復五原這段恢宏的歷史,而五原抗日群英園也囙此成為一個有英雄寓意並讓人緬懷不已的地方。

為了銘記這段歷史,五原抗日烈士陵園在設計、修建時就加入了許多深意。作為陵園的建築主體和中心,烈士紀念碑距離碑樓40米,占地1940平方米,寓意五原抗戰在1940年打響。紀念碑基座高2.4米,分兩個平臺,第一平臺有8步臺階,寓意對日長達8年的浴血奮戰和傅作義將軍率領第八戰區軍民英勇抗戰的典型戰役“五原戰役”;第二平臺有11步臺階,寓意現代五原人民繼承先烈精神,一心一意謀發展。碑座高3.22米、碑高13米,表示五原抗戰在1940年3月22日取得勝利,以及五原13個民族的人民對英雄們的敬意。此外,碑身呈抽象的3把利劍,象徵著五原大捷中參戰的3支主力部隊——101師、新31師、新32師。

水川伊夫,男,生於1905年,日本岡山縣人,1928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政治系,1939年夏任綏西警備司令官,率偽軍多次對八路軍大青山支隊進行“掃蕩”,企圖摧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在五原戰役中,這位被大日本皇軍稱為“帝國之鷹”的日本戰將被我軍的兩名神槍手擊斃,他和他的死也囙此成為五原抗戰中人們議論的話題。

當然,英雄的故事也總伴隨著讓人淚流不止的心酸。

“烏不浪口”在蒙語裡頭是“大的泉水口”的意思。綏西抗戰烏鎮阻擊戰中,這裡是一個重要的佈防點,我烏不浪口守軍對入侵之敵進行了英勇抗擊,同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話。

1940年初,在傅作義指揮包頭戰役後,日本侵略者不甘心失敗,抽調平綏、同蒲兩路沿線部隊3萬餘人,汽車千餘輛,以及飛機、坦克和偽蒙軍6個師對河套地區進行反撲。傅作義將軍提出“避不利、奪勝利,打遊擊、分阻擊,耗敵力、全殲滅”的綏西戰畧,使“敵人來不得好來,走不得好走”。為響應傅作義將軍的號召,元月中旬,隸屬寧夏回族兄弟部隊的馬鴻賓81軍的馬騰蛟35師下轄的205、206和208三個團約3000名抗日官兵,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利用烏鎮、烏不浪口原有陣地正面佈防,隨時準備阻擊進犯河套之敵,遲滯其前進。

1月31日淩晨,天剛濛濛亮,來勢兇猛的敵人兵分三路快速向河套撲來,其中兩路打算由前山進犯後套平原,在蓿亥灘和二圪旦灣遭到我部騎6軍20團和21團官兵的頑強阻擊。與此同時,由後山進犯之敵在飛機、大炮的不斷轟炸和坦克的掩護下,向烏鎮、烏不浪口馬騰蛟師的陣地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由於敵人炮火猛烈,我陣地上血肉橫飛,抗日守軍35師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毀,人員傷亡慘重。但官兵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時機進行頑強反擊,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挫敗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在烏不浪口一戰中日軍還使用了毒氣,而當時我部給戰士發的是紗布口罩,抹上肥皂防毒氣,根本沒什麼用處,很多戰士在聞到毒氣之後就倒地身亡。另據記載,在烏不浪口之戰中,由於天氣寒冷,我部僅凍死凍傷的阿兵哥就有七百多人(《中國回族抗日救亡史稿》)。

戰後,我部在當地羣衆的幫助下,將在戰鬥中犧牲的148比特烈士的遺體進行了收殮,並在離戰場不遠的一個坡地上就地安葬建成公墓。限於戰爭環境,烈士墳墓均以石土堆成,各成一小石土堆,墓與墓之間橫成列,豎成行,墓前各立一小磚銘碑。公墓坐北朝南,呈四方形,沒有圍牆……2003年,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根據烈士親屬和生前戰友的意願,將烏不浪口抗日烈士公墓重新修繕並擴建為烈士陵園。修繕擴建後的陵園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烈士墓地、紀念廣場、周邊綠化帶等組成,供烈士親屬和人民群眾憑弔緬懷。

在紀錄片《綏西抗戰始末》中,據寧夏同心縣河西鎮朝陽村健在的綏西抗戰老兵周進朝老人回憶,烏不浪口之戰正值寒冬臘月,當時81軍的很多阿兵哥仍然身穿單衣,一些戰士在被敵人的炮火炸傷後,流出的腸子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結冰了。而在三天兩夜的戰鬥中,戰士們沒有飯吃,沒有水喝,不少人不是被敵人炸死,就是被活活凍死。烏不浪口村民郭斌志回憶說:“老西軍穿得特別可憐,特別爛,穿的棉襖走著走著就掉棉絮了,走著走著就掉了。我們這兒就有句話說:‘二女子,你坐下,三十五師跑步了,媽媽給你撿爛棉花。’這個艱苦啊,跑開步了,操場上就有爛棉花了,老百姓也窮,部隊更窮,吃也吃不上。部隊雖然裝備差,但士氣還很高,和當地老百姓的關係處得還很好,所以他們自稱‘我們西軍槍不硬,人硬’。”

那掉落的棉花啊,帶著英雄的體溫,讓人為之動容。它向人們講述的是,當時中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英勇抗擊,漢、蒙、回官兵的熱血灑在河套大地上,共同澆鑄了抗敵禦寇的鋼鐵長城。巴彥淖爾這方土地就這樣留住了英雄的身影,而中國革命也因為巴彥淖爾而擁有了“綏遠模式”。

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革命军高級將領,1919年從軍參加北伐戰爭,從1928年起在國民黨傅作義部歷任參謀、團長、旅長。1933年,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抗擊日本侵略者,1936年參與組織指揮綏遠抗戰獲百靈廟大捷,1949年9月19日率綏遠軍政人員起義,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三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

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宣佈北平和平解放後,董其武回到綏遠暗中為起義做準備工作。2月22日,傅作義到西柏坡同毛主席進行了重要的談話。當傅作義問毛主席綏遠問題如何解决時,毛主席表示:“綏遠問題,用‘綏遠管道’解决。”傅作義不解地問:“什麼叫‘綏遠管道’?”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說:“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就不用兵了先劃個停戰協定線,讓董其武主席慢慢做好他內部的工作,另一方面派個聯絡組,把鐵軌接通了,貿易起來,在他認為適宜的時候舉行起義。”

歷史證明,毛主席的“綏遠管道”是完全正確的。毛主席1949年8月在北平召見綏遠省委的衕誌時說:“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損失,還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天下是我們的了,打爛罎罎罐罐都是人民的損失。如果我們不採用和平的管道,全部用戰爭的管道解决問題,也許我軍會多付出幾十萬人的生命、若干都市的毀滅和無數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代價……用綏遠管道解决類似綏遠地區的問題,能用和平手段解决問題,這是好事情,對起義者、對人民都有好處。”

1949年10月1日,廣大綏遠軍民隆重舉行慶祝開國大典暨綏遠和平起義大會,董其武激動地賦詩表達內心的感懷:

為迎春風排萬難,義旗終插青山巔。

弃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

《呂氏春秋》裏說,“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糜”,意思就是玄山產的禾、不周山產的粟和巴彥淖爾的糜子是食物中最好吃的。陽山,就是今天的狼山。看來,能產優質小麥的土地同樣能產出優質的糜子以及其他的糧食,都在助力著英雄的成長和英雄的故事,而這段簡單的文字只讓我們看到了一點點。

本文摘自路生《到巴彥淖爾來看中國》(中國文史出版社),原題《馮玉祥糧庫,記錄英雄與糧食的光影》。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