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每年約1.9萬多名困難群眾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範圍
每年實施臨時救助7.14萬人次
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8+1”救助體系
12月13日,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松林及相關負責人做客由市政府辦公廳、市網信辦、海河傳媒中心聯合推出的《公僕走進直播間》節目推出的“深學篤用,天津行動”特別策劃“向群眾彙報——2021委辦局長年終訪談”市民政局專場,就市民羣衆關心的社會救助工作的相關問題進行回應。
作為民政工作的重要一環,天津的社會救助工作強調“應救盡救、不落一人”,尤其,在羣衆遇到突發性困難時給予臨時性救助,緩解眼下困難。
身邊的故事:
46歲的市民王軍,失業,離異無子女,父母雙亡,並且患重度慢阻肺,雙肺大泡等多種疾病。今年7月,河西區蘭江新苑社區工作人員在巡邏過程中發現王軍住在銀行內,社區第一時間將情况上報,東海街道辦事處給予王軍臨時救助,緩解其眼下的困難。東海街道辦事處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曠文卓說:“當時王軍這個情况由社區反映到我這塊來以後,我們也是對他這個情况進行了一個綜合的研判,發現他是屬於無親屬也無收入、居無定所這麼一個情况,所以我們當時採取了緊急救助的這麼一個措施。啟動了緊急程式24小時之內咱們保證救助金到位,給他啟動的是兩個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保證他暫時的一個生活。”
據瞭解,王軍的戶籍在東海街蘭江新苑,多年前房屋拆遷後的唯一住房也變賣用於給母親治病使用,母親去世後他到津南區打工維持生計,但隨著身體疾病的加重,沒有辦法再去工作,回到戶籍地後,身無分文。
為了讓王軍居有定所,東海街道及社區為其尋找可租房源,並多次陪同王軍就醫,協助辦理喪失勞動力的所需要資料和房屋補貼手續。蘭江新苑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胡好說:“沒有住房這一塊街裡頭也是先行的給我們墊付了他的房租,還有押金,這些保證他就是及時的有地方去住,給他租了一個房子,然後協助他做了一個備案,然後才有的房屋補貼。房補的資格補貼證已經發下來了,到12月的中下旬,第1次他的房補就能到了,用於它房屋的租金這一塊。”
正值寒冬,東海街還先後為王軍申請了7000元救助,來解决王軍繳納租房押金和吃飯問題。在街道社區的幫助下,王軍有了溫暖的住所,也暫時有了吃飯的保障,但對於未來,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的他還有著不少的擔心。王軍說:“我現在穿的都是居委會給的,連裡帶外,帶我一起看病去,因為我現在上不了班,準備申請低保嘛,我也不懂啊。”
據瞭解,所屬的街道、社區正在為王軍進行最低生活保障人員認定的程式辦理。
天津市民政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8+1”救助體系,在羣衆遇到突發性困難時給予臨時性救助,如果符合條件的將納入低保等政策保障,如果救助後依然困難的,還能通過慈善組織、救助基金會等通路予以急難救助。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松林:當市民群眾生活中遇到突發困難時,應該這樣做。
現時,天津初步實現了救助範圍覆蓋城鄉、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式科學規範、困難群眾應保盡保的目標。
與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比,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比如,一些救助政策和保障措施只覆蓋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制度之間協調聯動不够,救助資源分散,救助資訊不能互通共亯,兜底保障安全網不够嚴密;救助管道和供給主體單一,難以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一些地方基層經辦服務能力薄弱,等等。這些問題影響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當前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短板和弱項。下一步工作:
一是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
二是强化急難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依託社區工作人員走訪排查和天津救急難平臺,發揮鐵脚板+大數據功能,暢通急難社會救助申請和急難情况及時報告、主動發現通路,建立健全快速回應、個案會商的“救急難”工作機制。建立全市低收入人口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做到困難群眾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三是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根據申請人的困難情况、致貧原因等情况,綜合評估救助需求,提出綜合實施社會救助措施的意見。申請民政的臨時救助和生活救助,包括就醫、助學、就業等方面,都可以讓困難群眾得到更好的保證。優化稽核確認程式,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强化部門協同聯動,打通信息孤島,精准認定救助對象。
四是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加强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幫助救助對象構建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