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康養項目的第一步棋——大山裏建起通村入戶的自來水廠

重庆 87℃ 0
摘要: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廟壩組,這幾天,自來水成了家家戶戶討論的話題。修在黃龍村的自來水廠。今年70歲的冉正田從小就擔水喝,長大了也擔水喝,老了,還是擔水喝。讓他“犯難”的,其實是為了解决全村人的飲水供應及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在石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龍村在長嶺組建設了一座自來水廠,在11月底開始陸續供水。

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廟壩組,這幾天,自來水成了家家戶戶討論的話題。

修在黃龍村的自來水廠。

今年70歲的冉正田從小就擔水喝,長大了也擔水喝,老了,還是擔水喝。

老人看上去精氣神都很足,頂多60來歲的樣子。面對家裡“突然”通了自來水的好事兒,老人家倒還犯了難,“我本來把擔水當作一種鍛煉,現在鍛煉也鍛煉不成了。不過也好,我娃擔心我擔水摔倒,天天打電話,現在不擔心了。”

通水那一刻,村民很激動。

讓他“犯難”的,其實是為了解决全村人的飲水供應及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在石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龍村在長嶺組建設了一座自來水廠,在11月底開始陸續供水。

水廠的水源是黃水鎮萬勝壩水庫,經過消毒淨化後輸送到各家各戶,這不僅能滿足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還能保障村民的飲水安全。

水廠是保障供水的第一步,從鄉村振興這盤棋來說,當地下的是一盤大棋,依託於石柱黃水旅遊度假區和千野草場兩大景區,黃龍村要下一盤鄉村振興的大棋,棋局的最終,將定格在這裡的高山康養項目上。

鄉、組幹部為村民護水管水。

擔水吃了一輩子從沒想過可以喝上自來水

冉正田老人,從出生之後,就沒出過黃龍村。

在當地土生土長,老人對這片土地很有感情,儘管家鄉過去比較窮,但老人用“故土難離”解釋他和老伴為啥不願離開這裡的原因。

16日上午,記者在黃龍村冉正田老人的家裡,遇到外出趕集回來的他。

老人告訴記者,小的時候,他們家要到山脚下去擔水喝。老人指的山脚,記者目測至少三五百米,他說,往返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的路程。

後來他長大成了家,就在家門口附近挖了個水井,水井的水是從山上浸下來的。每天要喝水,他會從這裡舀起來,然後自己擔回家。

從家門口到水井,步行不過三十來步。“冉正田老人也是我們來這裡發現的唯一一比特還在擔水吃的村民。”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家鄉黃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巨建兵對此比較感慨。

通過邀請專家來檢測發現,冉正田自己挖的這口水井的水質是達標的,也符合“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三保障”: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但村幹部依然擔心,老人70歲的身體,擔水吃還是有“風險”。

鄉、組幹部為村民護水管水。

村裡建個自來水廠保障村民為今後旅遊打基礎

巨建兵擔過老人的水桶,兩隻桶裝滿水,壯年也需要力氣,更別說老人。

石家鄉經發辦主任廖焱冰是籌備水廠的負責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期間,衛生廁所逐步取締旱廁,環境衛生好了,用水的地方就多了。

一些條件好的村民,自家修了蓄水池,但遇到連續天晴乾旱的時候,蓄水池沒水用的情况,也會偶爾出現。

另一幕,也是修建水廠的一個主要因素。

每年5月到10月,黃水因為避暑療養的人開始增多,部分也會湧入石家鄉當地的農家樂,人一旦多了,用水的需求量就大,“一旦出現斷水,對遊客的影響會很大。”

今年5月,修自來水廠的計畫提上議事日程。

石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資220萬元,日處理能力達到300立方米的水廠正式開建,建設速度也創下新高:七八月進行征地、建設,11月底,自來水廠開始試運營。

水從自來水廠出來以後,通過管網進入當地的531戶家中,除全家外出務工的暫時沒有通水外,有人的村民家裡,已經實現了戶戶通水。

“感謝石家鄉黨委政府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實事。”村民們紛紛表示。

魅力無窮的黃龍村

網格化管理自來水

要讓自來水變成當地的致富水

黃龍村黨支部書記田寧發告訴記者,事實上,飲水工程從2017年開始就在做,但要說最有成效,就在2021年。

而之所以能實質性地推進這件事情,得益於石柱開展“1353”工作機制,即每月一次大排查大走訪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村裡面上報給鄉里,鄉里會在3個工作日內,給予答覆。如果答覆不了的,會在次月5日前,上報縣、行業指揮部,在三個工作日內,拿出具體的整改措施。

而走訪中,關於自來水的問題,成為村民反映最大的話題。

田寧發算了一筆賬,每到旅遊旺季,平均每月會從主城湧入500多名前來避暑的遊客,給村裡的農家樂帶來增收,隨著當地自來水廠的修建,這一消息勢必會讓更多的避暑遊客選擇黃龍村。

如今,有了自來水的黃龍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平順。

黃龍村黨支部副書記冉啟平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好自來水管,他們採取網格化的管理模式來管理水管,以一根主水管為主,下麵輻射的水管進入村民家裡,這些村民就會形成一個網格,一旦水管發生爆裂等突發現象,都由他們通過網格長向上彙報,以此解决自來水進村入戶的後續養護問題。

傍晚,靜謐的小山村。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不會一蹴而就但藍圖已經徐徐展開

從重慶主城到石柱,搭乘高鐵需要1個小時,石柱驅車前往黃龍村又是1個小時。

12月中旬的高山,濃霧環繞,車子在山間崎嶇而行,打開車窗,聞到外面的空氣,非常清新。

為了聞這一口清新的空氣,很多主城的老人,會在每年如候鳥一般地遷徙到此地,避暑、養生,也給晚年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愉悅。

石家鄉黃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巨建兵說起當地的產品,爛熟於心:官田壩貢米、高山小土豆、辣椒、高山竹笋、高山臘肉、特色渣海椒……

這些曾經養活了當地祖祖輩輩的食物,如今因為環保、營養成分高,被很多城裡人視為“珍寶”。

以高山米為例,每年5月開始插秧,10月份才開始收割,直到11月份才全部割完,有的生長週期超過180天。因生長週期長,晝夜溫差大,加上採取生態種植,所生產的高山大米,不但口感香糯,而且營養豐富。

“現時,我們已經注册了兩個商標,下一步,這些高端優質的農產品搭載著電商,就會從山裡飛到城裡老百姓的家裡,成為他們餐桌上的必備品。”巨建兵說,鄉村振興的藍圖,其實正在徐徐展開。

上游新聞記者王渝鳳部分圖片由當地提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