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嘉賓熱議鄉村振興
探尋產業新方向 推動農村新發展
2021年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周曉夢
鄉村振興戰畧應當如何推進?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海南農業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發展?12月16日,在2021年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上,多位學者專家就上述話題展開研討。
延鏈條 產業發展更要注重品質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柯佑鵬認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各層面中最關鍵的,也是難度最高的。未來,隨著我國農業領域進一步開放,海南農產品在贏得市場上也將面臨國外同類產品挑戰。他認為,海南農業應該在做精做優做活上下功夫,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延長產業鏈條。在水果生產上,要著力發展高端產品,做到綠色、品牌興農。
“品質”是嘉賓們屢屢提及的關鍵字。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諮詢委員會委員宋洪遠說,在我國新發展階段,農業產業要瞄準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方向發展。海南應當在特色農業上發力,追求高品質、品牌化。
國務院參事室自貿區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盧華認為,中央賦予海南的自貿港政策給海南農業發展帶來了優勢,例如原輔料“零關稅”政策惠及多種農產品,種業領域的一些開放政策為海南獨有,這將有力促進海南農業提質陞級。
著名“三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認為,海南農業傳統比較優勢是反季節,但如今隨著內地設施農業發展,這一優勢已經削弱。當前,我國中等收入人群規模壯大,引領了消費風尚,服務消費、綠色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增長,海南應該積極促進農業轉型發展,瞄準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促進全域空間生態資源開發,把具有差异化特徵的共亯農莊、各種類別生態農業盡可能引入海南農村,吸引這一細分市場群體下鄉消費。
補短板 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
鄉村人才缺乏也是嘉賓們關注的話題。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教授阮雲澤認為,海南農村缺人才,最關鍵的是缺少深入理解國家農業政策、熟悉農業法律法規的人才;一些基層政府組織也缺少此類人才,囙此在發揮涉農資金作用上存在短板。她表示,高校涉農專業應當加强對學生的政策教育,有了人才,才會有更科學的農業發展規劃。
除人才外,科技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要素。阮雲澤說,農業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對接橋樑不暢通,是農業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的重要原因。她建議政府利用大數據,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覈心交易平臺,以供需資訊暢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强智慧財產權保護,尤其是海南發展具有獨有優勢的種業領域,這是科技興農的重要保障。
溫鐵軍也認為,未來農業生態化發展應當積極運用科技手段。他建議使用區塊鏈、AR+5G等科技,打造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結合的數位化體系,為生態農業消費群體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並面向生產端提供資料分析服務,拓展數位化“三農”經濟的獲利空間。
促迴圈 打造開放型治理體系
鄉村旅遊是海南農村發展的熱點,應該如何進一步推進?世界鄉村旅遊大會秘書長、浙江鄉村旅遊研究院院長幹永福結合浙江“湖州經驗”談到,要從體制、定位、要素、運營、人才等多層面綜合施策。他建議,海南可充分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通過“新體制”解决統籌問題,以“新定位”錨定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目標,强化“新要素”實現全保障,借力“新運營”拓展大市場,吸引“新人才”彙聚動力等,切實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促進鄉村共同富裕。
包括鄉村旅遊在內,如何推進鄉村開放式經濟發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加快推進新型開放式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暨南大學僑鄉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院長劉義强認為,鄉村長期以來存在單向式開放的情况,人口等資源單一地流向都市,並且鄉村建設在整體上缺乏統籌,難以有效吸引都市資本下鄉。他指出,應當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新型開放式的鄉村治理體系,借助都市資源建立更加高效的鄉村產業經濟新模式,形成鄉村發展良性迴圈,建立鄉村與都市協同共生的關係。
劉義强還建議,海南可結合海島鄉村等文化特點,彙聚致力於傳統文化發展的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建立鄉村基層組織和社會、市場對接的通路,為鄉村文化發展插上外力的翅膀。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6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