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甘肅環球大震,半年後人們挖開1個地方,走出2只光溜溜的羊

甘肃 74℃ 0
摘要: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發生裡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震中強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在海原縣縣城西南角,有一個占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就是當時人們安葬地震遇難者留下來的。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中衛市海原縣)發生裡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震中強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1921年4月3日《新聞報》報導稱,“縣城半邊坍陷,甘肅海原縣旅京學生馮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黃昏地震,吾鄉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蕩平,人民死傷十之八九,吾家花涯灣山莊,全行覆沒,山崩土裂,山河更變……吾家四十餘口,除父與汝祖母外,俱歸浩劫。房屋倒盡,什物無存。全縣死傷人民共計六萬餘人……”

報紙報導的速度如此之慢,是因為地震發生後,當時北京報紙,連震中地址都搞不清,另外,官方組織的求援是非常緩慢的,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文獻顯示,1921年1月20日,甘肅省省長張廣建曾以“十萬火急”致函大總統,請求支援,但致函的時間已是地震過後一月餘。

顯而易見地,在當時的背景下,震區羣衆只有展開自救。由於在媒體工作的原因,再加上老家在甘肅靖遠縣,筆者對這段歷史非常關注,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曾經採訪過一比特經歷這此次大震的老人,她告訴我:“地震發生後,有些村子一下子就沒人了,倖存下來的人們相互尋找,見面了就相互擁抱,然後大哭不止。”老人現在早已離世,但她的話我依然深深記得,她還說:“那才叫個親呢,人啊,生命啊,到了那個時候只有那樣,是沒法兒控制的。”

另外,我們還採訪到過這樣一件事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靖遠縣五合鄉(今五合鎮)北八鄉的南部山區,人們修梯田時,挖出了兩具緊抱在一起的屍骨,還有一口空了的菜缸,一下子就想到了當年的那場地震——地震發生時是12月,入冬不久,而當地的人們都有醃酸或鹹菜過冬的習慣,從理論上講,那個時候的菜缸應該是基本滿的,經歷幾十年,多少還應該有一點底兒。但是,人們發現,那口菜缸除了殘留的菜渣和黃土什麼也都沒有了。由此,人們判定,震後,那兩個人還活著,外界可能有通氣的縫隙至他們被埋的窑洞空間,然而,他們已經出不去了。等他們吃光了酸菜,再沒有其他吃的了,也就只能相擁而去了。

還有,寧夏電視臺曾經過一個有關那次大地震的專題片,裡面有一個當事講述的故事:大約到了第二年4月,草青的時候,人們挖開了一個被埋的地方,裡面走出了兩隻羊,光溜溜的,身上沒毛了。當事人說,那兩隻羊可能是被“關”在裡面沒吃的了,就相互吃對方身上的毛了,這樣,它們才活了下來,但出來沒多久,它們就死了。我曾和好友樊前鋒一起分析過這事兒:我們計算,到了第二年草青的時候,到少也應該有少半年了,這麼長的時間,羊靠吃羊毛是活不下來的,况且,並毛還不能消化。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羊被關的地方是羊圈,裡面還有一些水源與草料,多少和外界有些通風的空隙。至於羊身上沒毛,可能是因為見不到陽光的自動脫落。這麼解釋應該相對合理一些,而那兩隻羊也應該被稱作當年的“羊堅強”了。

讓我更為感動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它在歷史的長河裏一直閃爍著人性的輝煌:熟悉寧夏和甘肅的人都知道,因為歷史的原因,在當年震區一些村莊都有這樣一個現象,即回民與漢民都是整村整村的居住,在回民的村莊裏基本沒有漢民,在漢民的村莊裏也基本沒有回民。地震發生後,據當地的一些親歷者講,在大家的身上不約而同地失去了民族的界線,只有人和人的親近。地震發生後,無論回民還是漢民,都會有一些失去親人的孩子,怎麼辦呢?大家不分回漢,就近收養,一心都想著把孩子養活,讓他們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十多年前,我在寧夏涇源縣採訪時,遇到過一比特姓王的老人,他就是地震發生後被回民收養下來的,被收養的不至他一人,而是他們兄弟三人。老人說,那時候,他們兄弟3人,一個3歲,一個5歲,一個7歲,沒爸媽了,當地一個回民人家就將他們全部收養了下來:“我媽媽(指收養他們的回民母親)當時地震中受了傷,腿脚不行了,但她還是爬出爬進地把我們兄弟3人給拉扯大了……我們大一些的時候,每年清明,媽媽都會讓我們用架子車拉上她,給我們的親生父母和親人去上墳,在墳前,媽媽總會告訴我們是漢人,土裏埋著的就是我們親爸媽,我們的親人……”

說到這裡,老人禁不住淚如雨下:“是我們的回民媽媽把我們養大的,她現在走了,過些年我也得走,我得去那邊找她和我親生爸媽……我們都是一家人,快快樂樂……”如今,想必這位老人已經“走”了,他和他的兩個兄弟都是兒孫滿堂的人。與老人情况略有不同的是,當時一些漢人的家庭,也都無條件地、非常無私地收養了一些回民的孩子,他們也都在這個世界上堅強地生存了下來。

在海原縣縣城西南角,有一個占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就是當時人們安葬地震遇難者留下來的。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後,都有來自陝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其他地方的人遠道而來,這裡和其他地方祭奠。其中,到“萬人墳”祭奠最多時竟達千人以上。地震後,由於遇難者太多,無法一人一墓,囙此有很多都是合葬墓,有的墓穴竟掩埋了7具遺體。對於這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回族人稱之為“紀難日”,漢族人則叫“劫難日”。(文|路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