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試點打造人人共亯的“數位新社區”

上海 70℃ 0
摘要:68歲的李阿婆一個人獨居,由於“玩不轉”智能手機,出門打車只能“揚招”。這是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牽手上海電信,在部分居民家中試點的新服務,也是“數位新社區”落地的新體驗。

61216_p32.jpg

  68歲的李阿婆一個人獨居,由於“玩不轉”智能手機,出門打車只能“揚招”。現在,家中電視陞級了“電視出行”功能,打開電視機按下遙控器,即可呼叫計程車。這是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牽手上海電信,在部分居民家中試點的新服務,也是“數位新社區”落地的新體驗。

  數位化轉型如何讓社區生活更便捷?臨汾路街道緊扣“時時為了人”這個目標,把生活數位化轉型與居民體驗緊密結合,為居民特別是老年群體提供更具溫情的社區服務。

  機器人“精通”上海話,化作老人生活“小助手”

  “手機App我不會用,但電視介面很友好,荧幕更大,我看著也親切,有興趣學。”李阿婆對記者表示。

  在臨汾路街道家庭養老院樣板間,記者也體驗了一番——用遙控器點擊荧幕上的“一鍵叫車”,上車點根據機上盒位置自動定位。隨後,一條計程車資訊便發到手機上,整個過程僅需1分鐘。李阿婆學得認真。在臨汾路街道,老齡化程度超過40%,獨居老人、純老家庭不在少數。

  “老人原居安老,重要的是過得舒適、體面。”臨汾路380弄居委會主任征偉徑已年過六旬,對於如何安老有切身體會,“我們現已組織社區老人到樣板間體驗這項服務,如果他們願意,就能上門安裝”。

  樣板間面積不大,卻是各類養老新技術、新方案的“試驗場”:智慧洗衣機洗完衣服,晾衣架便自動下降,提醒老人晾曬;烟感、氣感、一鍵呼叫SOS等“智慧七件套”守護老人安全,一旦有緊急情况發生,感應器報警後助老平臺將立即呼叫緊急連絡人、社區、警察;一款“精通”上海話的“養老數位夥伴”智慧型機器人,可以成為老人日常生活“小助手”,比如定時提醒、上傳體檢數據等。

  數位便民“不打烊”,“全時段”方便上班族

  “社區的服務和活動很豐富,但可惜晚上不開門。”這是上班族反映最多的問題。

  在星城花苑社區,走進一間15平方米的橙色小屋,“一網通辦”自助機、AI(人工智慧)“一分鐘診所”、水電煤繳費一體機等一應俱全,且24小時“不打烊”。居民告訴記者,幾個月前這兒還是一個廢棄的垃圾箱房。空間被盤活後,這個不打烊的“數位小屋”方便了眾多上班族。

  走進社區,一輛藍白相間的“無人早餐車”緩緩駛來,招手即停、掃碼點餐。遇到人群還會提前减速,快速更改最優線路。剛從車上買到熱氣騰騰包子和豆漿的一比特年輕白領告訴記者,它就在自家門口轉悠,上班路上買份早餐,方便也不貴,“包子2.5元一個,豆漿一份1.5元”。

  自去年以來,臨汾路街道還打造了“臨小二”線上服務平臺,各類社區服務都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在臨汾路375弄社區,居民活動室24小時開放。無論多晚,居民都可以在“臨小二”系統上預約活動場所,到時憑密碼打開活動室即可。以往去活動室都需要先找工作人員開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正好與之“完美錯過”,如今他們也享受到了“全時段”的服務。

  “年輕人走出家門,社區氛圍一下活躍起來了。”社區工作者感歎。

  社區食堂開在哪,“智慧大腦”來判斷

  打造“數位新社區”,關鍵要有“智慧大腦”。臨汾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黛靜介紹,街道將“社區雲”數據,連同機關、居委13個業務應用系統中涉及居民的數據,統一沉澱在“民情日誌”社區治理主題資料庫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擁有超過1000萬條數據且即時更新的“數位有機體”。在“數位駕駛艙”智慧算灋支撐下,街道充分釋放大數據紅利,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臨汾路街道現有3家社區食堂。是否需要新開食堂、在哪裡開?在“數位駕駛艙”智慧算灋支持下,街道很快找到“盲區”,現時第四個社區食堂已在籌備中。

  “這些數據的應用,使‘羣衆跑腿、人找服務’變為‘數據跑腿、服務找人’,精細化治理水准進一步提升。”陳黛靜說。

标签: 社區功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