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季,徐向前被中央軍委任命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這時解放戰爭已進入第二個年頭,山西境內之敵紛紛縮進了鐵路沿線的一些縣城裏,其中的運城為晋南門戶,打下它既可以切斷閻錫山的退路,又可威脅隴海鐵路,徐向前將其定為了自己的第一個攻擊目標。
由於劉鄧大軍、陳謝兵團相繼南進,晉冀魯豫軍區留下的正規部隊少得可憐,只能從地方武裝陞級,以解兵力不足的燃眉之急。雖然整編後的軍區部隊也有五萬之眾,但新兵多、骨幹少、裝備差,而且普遍缺乏攻堅作戰的經驗。
早在打造紅四方面軍時期,徐向前就強調使用新部隊時,第一炮一定要打響。那時候指揮作戰,他一開始都不會把新部隊投入到傷亡較大的强攻或阻擊中去,只有等主力部隊熬過難關,發起反擊,才會派新部隊跟著老部隊去追殲潰敗之敵。
按照過去的規律,如此搞上幾次以後,新部隊就知道怎麼打仗了,士氣也會越打越高。可是解放戰爭的情况非常特殊,徐向前手下就沒什麼老部隊,全是新部隊,結果運城打了兩次都沒能打下來,部隊士氣頗受影響。
徐向前很著急,他倒不是怕運城最終打不下來,而是擔心幹部戰士會就此失去信心。為此他立即進行戰鬥動員,一方面肯定攻城戰鬥對外線作戰的配合作用,另一方面主動承擔了失利的領導責任,為大家減輕壓力。這樣部隊情緒才穩定下來,並全力投入於攻城訓練。
訓練期間,正好王震縱隊路過晋南,休整待命。王震縱隊是老部隊、生力軍,徐向前便抓住機會,請該縱隊加入作戰。三打運城,儘管仗仍然打得很苦,但在王震縱隊的參與下,終於還是把運城拿了下來。
此戰既鍛煉和提高了晉冀魯豫部隊的戰鬥力,也為革命军攻堅都市提供了初步經驗。運城既奪,整個晋南的敵據點只剩下了臨汾一座孤城。
1948年初,徐向前發起臨汾戰役,集中近十萬兵馬包圍了臨汾。臨汾城內的晉軍和部分國民黨中央軍加在一起,不到三萬,革命军在兵員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城內守敵也失去了獲得增援的可能。不過這並不表明臨汾易取。
革命军
臨汾是著名的軍事重鎮,據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能攻破過臨汾,連闖王李自成都屢攻不克。臨汾郊外有一個叫掛甲屯的村莊,傳說就是因為李自成在城下被射瞎了一隻眼睛,他氣憤不已,在拍馬而去時把盔甲掛在了屯莊的一棵樹上。
上黨戰役後,閻錫山為保住晋南,更加積極地經營臨汾。到徐向前要指揮晉冀魯豫部隊攻取臨汾時,臨汾的城內城外早已是壕溝交錯,碉堡林立,成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要塞,被閻錫山視為“銅牆鐵壁”。
就算是真的“銅牆鐵壁”,也必須砸開。解放戰爭進入反攻決戰階段後,都市攻堅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成功的例子還不是很多。朱德曾專門發來訓示,要求通過發起臨汾戰役,將晉冀魯豫部隊培養成為專門的攻堅兵團,並向全軍提供攻堅大城市的經驗。
出征之前,徐向前對夫人說:“這次出去,打不下臨汾不回來!在臨汾戰役之前,晉冀魯豫部隊已經有攻下運城的經歷,但就都市攻堅的難度而言,運城與臨汾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
打運城,難的主要是登城,掃清週邊的戰鬥較為順利。根據這一經驗,晉冀魯豫各縱隊多以戰鬥力稍差的部隊攻擊週邊據點,以便保留主力用以攻城。誰知週邊據點極為難攻,革命军每佔領一座房屋,攻取一座碉堡,都會遭到敵人的拼死抵抗,也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每個據點的攻取已經不易,鞏固更是難上加難。敵人發現失去一個據點,就會馬上組織反擊,或進行火力逆襲。革命军這時候往往只重視進攻,不重視防禦,結果有些據點好不容易佔領,又被敵人奪去,還有些據點遭到敵人的猛烈炮擊,部隊的傷亡人數比攻佔據點時都多出好幾倍,吃了大虧。
為什麼會這樣?與守敵選擇的技戰術其實頗有關聯。閻錫山的山西晉軍素以擅守著稱,連閻錫山本人都一貫重視防守戰法,他們野戰可能不行,但守城卻真的很有一套。中國古代有一部兵書《尉繚子》,認為守城必須固守城郊險要據點,臨汾守敵基本遵照了這一兵家古訓,對週邊防禦極為重視。
他們採取“外强中幹”的防禦戰法,不但將主力部隊布於週邊,還在城外修築了警戒、護城、城垣外壕等三道防禦陣地,其間碉堡和壕溝暗道密佈,防守體系非常嚴密。
徐向前深感這場攻堅戰比原來預想的更為複雜艱難。發現問題後,他立即改變戰法,除保留一部兵力登城外,將其餘力量全部用於週邊。雖然調整了兵力,但如果不能均衡使用,仍然不能確保把好刀用在鋼刃上。
閻錫山
臨汾城西邊是汾河,不好用兵,南面和北面是平原,難以掩蔽,只有東面是同蒲鐵路,有臨汾車站和站內的幾十節破車皮可作為掩護物,便於革命军在隱蔽條件下運動兵力。原先部隊是從東南北三面攻城,權衡再三,徐向前决定改變方案,重點攻擊城東與城北。
在攻取據點的技戰術方面,徐向前也同樣做了改進。原來是重攻輕防,現在要求各縱隊攻擊前即做好防禦準備,佔領據點後必須第一時間構築陣地,組織火網,同時將突擊隊及預備隊隱蔽於陣地側後,針對來攻之敵實施反衝鋒。經過重新部署,局面得到改變,臨汾周圍的據點被基本掃清,可是城東與城北的突破計畫卻都未能實現。
此時臨汾戰役已打了二十二天,攻城部隊的傷亡超過三千,但攻城仍未取得重大進展。指揮層有人對能不能打下臨汾產生了動搖,甚至建議撤兵,徐向前則橫下一條心:“不拿下臨汾,誓不回兵。”
徐向前打仗有一股硬勁和狠勁,但絕不是那種沒腦子的硬和狠。經過冷靜分析,他决定進一步集中兵力,突破一點,拿下東關。臨汾城的西南北三面都只有城垣和城門,沒有城關,唯東面設有城關,稱為東關。
東關是臨汾主城的衛城,臨汾守敵很清楚,如果東關失守,臨汾城將失掉屏障,勢難防禦,所以他們也把東關作為防禦重點,設重兵進行防禦。
晉冀魯豫部隊共有火炮九十二門,相對於十萬之眾的大兵團來說,數量太少,用於攻城的火力不足。雖然在前一階段作戰中,炮兵也在城牆上炸開了缺口,但缺口太窄太陡,部隊無法一擁而入。
徐向前用於突擊東關的新戰法是坑道工作,即通過挖坑道接近城牆,然後將炸藥推進坑道引爆,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曾成功地加以運用。在《封神演義》裏,有一個名叫土行孫的神將,擅長鑽土行走,坑道工作也囙此被徐向前稱為“土行孫戰法”。
可是晉軍擅守這一點真不是蓋的,發現革命军挖坑道,他們也挖坑道,革命军從外往裏挖,他們就從裏往外挖,總之是絕不讓你這個“土行孫”舒舒服服地行“土遁之術”。
革命军
這是一場坑道對坑道的激烈競賽,既鬥智亦鬥力,據戰後統計,雙方所挖掘的五十米以上的坑道即達七十條之多。在坑道掘進過程中,革命军設定了聽音哨,一旦發現敵人的“反坑道”挖近,自身坑道存在被破壞的可能,便主動爆破,再繞道挖掘。如果正好與“反坑道”挖通了,就得在地下打一仗,通過消滅敵人來控制“反坑道”。
1948年4月9日,攻擊部隊共挖出四條接近護城垣的主坑道,當夜他們從十裏之外將一萬六千多斤炸藥運至城下,並運進坑道口裝填完畢。
攻城準備工作全部就緒,第二天下午,九十二門火炮同時開火,對敵陣地進行摧毀性射擊。接著進行坑道引爆,四條主坑道除一條因導火具失靈未起作用外,其餘全部引爆成功。
護城垣被坑道內的炸藥炸開兩條缺口,攻擊部隊冒著濃煙從缺口處沖了進去。經一夜激戰,防守東關的敵六十六師大部被殲,革命军佔領了東關。
臨汾一戰,攻取東關乃關鍵中的關鍵。在失去堅固屏障,且作為主力的第六十六師也被殲滅後,臨汾城內的敵人陷入極大混亂之中。
徐向前將週邊據點攻擊法和“土行孫戰法”同樣運用於攻擊臨汾城,戰鬥异常激烈,革命军前仆後繼,終於在5月17日攻入了臨汾城。至此,晋南全部獲得解放。
臨汾戰役費時七十二天,晉冀魯豫部隊付出了一萬五千人的傷亡代價。戰役結束後,徐向前特地到臨汾的城牆上去走了一圈。他的戰爭閱歷算是很豐富了,但也是第一次看到那麼堅厚的城牆和强固的防禦工事,為此不禁感慨:“勝利真是來之不易啊!”
評論留言